理论创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4)01-0016-03
胡锦涛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理论创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一、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
理论创新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新的实际、新的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创新的理论,必须也只能是体现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理论。这一原则界定,决定其在理论创新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眼点上,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一种社会理论学说,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人们某种社会实践的预想、过程或经验的总结。这种总结,无一不反映了理论创立者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得益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理论创新,总会面对不同群体和个人多种主观意志、愿望和见解的干扰,这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总会面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党派和团体的诸多利益冲突,这就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社会结构分析以及阶级分析等辩证的思维方法;总会面对一些变化的时代背景、重大社会思潮以及不同改革主张的挑战,这就必须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见,离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要思想的巨大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成为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赋予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理论家们只有站在忠于人民的立场上,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规范自己的创新思维、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才能建构出顺民意、合民利、得民心的创新理论。这样的理论才能真正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变革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主动精神,并在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利益,进而加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是说,任何理论创新,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旦偏离这一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就会成为群众厌倦而又误国的理论空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经提出,就以其巨大的理论感召力,迅速展现其伟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就在于它是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创新注入崇高的理想意蕴。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公开申明自己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彻底解放服务的。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是:通过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消除“三大差别”,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通向这一美好社会的道路是漫长的,其目标是遥远的,但绝不是渺茫而不可及的。因为它是在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这一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是共产党人坚持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共产党人理论创新中永远不可舍弃的政治蕴涵。否则,新的理论就将失去创新的现实方向和历史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上,为我们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方向性的启示。
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就丢了根本。江泽民也曾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2](P165)这是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认识路径和规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常新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对当今社会生活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的理论。因此,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充满生命力的、最为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层次性,决定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其理论指导作用至少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世界观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如把握物质第一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辩证运动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实践标准与坚持和发展真理;把握群众史观、群众路线与坚持执政为民,等等。这方面的基本原理,抽象程度很高,适用范围很广,因而其理论指导的稳定性最强。二是社会发展规律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如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特点,邓小平进一步指明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规律的论述,毛泽东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战略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理论指导作用有一定的时空适用限度。三是具体实践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如马克思关于在数国同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设想、列宁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论述、斯大林关于计划经济模式的论断、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理论等等,都会因其实践条件的变化或实践任务的完成而失去具体的指导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从总体上说是长远的,但从其具体指导层面上看又是有条件的。理论越具体,其指导越有力,但其适用范围则越狭小。所以,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都放到世界观方法论的层面上,对于在社会发展规律和具体实践层面上的理论,一定要依据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条件的变化加以修正和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书本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就其主体内容而言,从来都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造,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势、任务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存在着历史条件的局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为此,就必须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国情、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再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决定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从来不想给人们提供一个终极真理的思想体系,也从来没有把自己业已形成的理论当做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P460)列宁也曾明确提出:“我们绝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5](P203)革命导师的这些论述提醒人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从一切不同于自己的或是反对自己的理论学说中吸收新材料和新观点,使之融入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库;从人民大众改造世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吸收新经验和新思想,使之上升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其理论永葆蓬勃的时代气息和旺盛生命力的显著特征。
三、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时起,就将自己牢牢地扎根于现时代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这是它坚不可摧而又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百多年来,它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同其他各种理论学说的比较和斗争中,不断丰富内容、改变形式。它既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又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修正、甚至抛弃某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个别论断和结论,使之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坚持,否则就将丧失民族凝聚和团结奋进的根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变化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正确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搞清楚何谓坚持与坚持什么、何谓发展与怎样发展的基本含义。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二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引导社会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谓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如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生产力标准等方面的论述,江泽民关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二是根据新的社会实际提出新的论断。如邓小平关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执政党建设所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先锋队”、“两个历史课题”之类的论断,都是马克思主义面对新的时代问题、进入新的实践领域的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社会实践之中这一事实,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坚持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坚持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发展也不会有真正的坚持。这就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有遵循这样的辩证法,才能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引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境界。
总之,必须以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永不懈怠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远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永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并改变着当今中国和当代世界。
收稿日期:200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