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领导者需要修炼十种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十种论文,当代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实践的效能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领导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形态、结构和领导环境、领导使命等客观要素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提升的变量系统。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格局、国民思想观念、大众心理情绪、个体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复杂多变的领导生态、领导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以及越来越高的民众期待,给各层级的领导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历史机遇,但充满风险和背负压力的领导活动也对各级领导者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应对领导生态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完成领导科学发展的使命,各层级的领导者们必须修炼与其肩负使命相对应的能力。
一、谋划发展与推动发展的能力
对于领导者的作为,中国民间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既是社会公众对领导者以及领导活动的期待,也是领导活动得以进行的合法性依据、各层级领导者全部领导实践理应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领导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所谓“造福”,在当代就具体化为谋划发展和推动发展。因为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人类通过有序的组织形式,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依托,创造生活资料、改善生存条件、优化社会关系、提高生存质量、追求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社会历史过程。领导实践是发展的主导因素,领导者对发展的理性自觉程度、所奉行的发展理念、所实施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发展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发展的质量和结果。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要肩负领导科学发展的使命,就必须修炼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
要谋划发展,首先要有通过发展为民造福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在此前提下,通过调查研究,洞察本单位、本部门、本区域的实情和发展状况,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中民众智慧,把握机遇,准确把握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在全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追求包容性的发展模式,走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让各利益群体都能从发展中受益。优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定,要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发展成果。推动发展是实现发展的关键。领导者必须将各项发展措施落到实处,在用好组织授权和国家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威信、人格魅力等非权力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和公众的潜能,高效地完成发展目标。
二、维护社会稳定与化解群体矛盾的能力
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维系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当代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秩序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国人的个性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生活方式的选择性、差异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增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历史惯性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相互交织,原有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解构、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公民社会所要求的新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缺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如社会就业压力、贫富差距拉大、企业劳资矛盾突出、农村土地征用不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腐败、司法不公、民工讨薪难、医疗纠纷多、群体性上访增加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已经步入风险社会的历史阶段。
尽管在现阶段这些社会矛盾依然表现为个案形式,并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问题,但却隐伏着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对立和危机的可能性。能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要维系社会稳定,化解不断出现的群体性矛盾,为社会改革和推进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领导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坚持群众路线,理解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二是善于理性地分析矛盾的性质,慎用警力,避免矛盾激化;三是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四是放下官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同群众对话,疏导群众的情绪,及早兑现向群众所许的承诺,以自己的作为提高政府的诚信;五是及时了解舆情,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三、应对突发事件与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和恶性开发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调、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体制转轨、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社会体系运行失范、制度漏洞和管理真空、社会价值多元和社会矛盾积累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全球化带来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间的矛盾冲突,境内外敌对势力针对中国公民与社会的恐怖活动等诸多原因,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在我国频繁发生。这些事故和危机具有突发性、敏感性、复杂性、波及面广、危害性大、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容易造成社会心理恐慌等特征,对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有序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应对之,已成为考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领导者既是公共安全的维护者、综合信息的沟通者、事故危机处理的决策者,也是处理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责任担当者。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居安思危,认真学习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基础理论、相关科学知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挖掘和利用民间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经验,明晓自己在处理危机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好应对危机的知识储备,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培养良好的依法处理危机的意识。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及时性、信息公开和顾大局等原则,制定可行预案,敏锐地把握事件的潜在影响,及时沟通信息,掌握舆论的主导权,稳定人心,安抚民众心理,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有序应对。在处理善后时,要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作好抚慰和安置工作,搞好鉴定评估,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综合应对能力。
四、超越个人经验与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
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决定着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着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经验决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决策活动的需要。因此,领导者必须修炼超越经验、不断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
科学决策是“谋”与“断”的统一。所谓“谋”,一方面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思考分析,出好主意;另一方面是要拓宽决策渠道,集思广益,善用“外脑”智慧。所谓“断”,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最后作出决断。在决策过程中,要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所作决策既要体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考量该决策方案的目标能否体现公共价值,是否以公共利益为决策方案的最重要诉求,又要考量决策方案在实施与执行中的约束条件。尤为重要的是,要考量决策方案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度如何。正确而满意的决策,是决策者的价值、能力与支持这三方面寻求某种平衡的结果。
五、克服长官意志与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治”历史,形成了“长官意志”型的领导传统,尽管这种领导方式还有很强的历史惯性,但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落实,国民法治意识的觉醒,人治型的领导方式已经成为民主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因此,领导者要适应领导环境的变化,完成领导目标,提高领导效能,就必须克服长官意志,自觉地完成领导方式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领导者必须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地捍卫法律的权威,弄清公共权力行使的边界,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有法律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在行使领导职权过程中,把组织授权、个人德行、威望和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确保领导行为于法有据、符合程序,使领导方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六、识人聚才与激发人才潜力的能力
“成事在人,得士者昌。”人才的多寡与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的兴衰存亡。识人善任始终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和领导事业成功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社会发展首要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对于领导者来说,能否招揽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才潜力、让人尽其才,是衡量其领导力的重要标尺。要完成领导使命、推动事业发展,就必须修炼识人聚才与启发人才潜力的能力。
识人聚才、激发人才潜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领导者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凭实绩考量人才、按需要招揽人才、尽可能储备人才、用激励和关爱留住人才、通过培养和使用发挥人才作用的观念。以一颗包容之心善待人才,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执行科学的用人策略,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为其提供独立发挥才能的空间;善用互补定律,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效应最大化。培养和激励相结合,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竞争机制和安排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激发其才智和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实现领导目标。
七、利用传媒与引导舆论的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正在全方位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尤其是政治生活。随着公众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媒体不仅成为“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而且成为公共权力的“耳目喉舌”和“保健医生”。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给各级领导者既带来便利和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对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和公共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传媒给领导者提供了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为各级领导干部搜集、整理社会信息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另一方面,领导的言行举止被置于严密的社会监控之下,随时可能发生形象危机。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快速扩散性和导向性的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并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因此,领导者必须修炼利用传媒与引导舆论的能力。
领导者修炼利用传媒与引导舆论的能力,一是要具有传媒意识,走进媒体,掌握网络运用技术,利用传媒展示组织形象和个人风采,充分发挥媒体对决策的积极作用,善于借助媒体为宣传造势。二是掌握与媒体沟通的原则,练好与媒体沟通的基本功,并把握沟通的尺度,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三是及时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心理动态,树立“阵地”意识,掌握舆论宣传与引导的主动权。四是勇于应对媒体的挑战,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及时消除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主动引导新闻媒体的舆论动向。
八、善于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肩负领导科学发展重任的各级领导者要适应世情、社情的飞速变化,就必须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能力。在领导者的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领导事业的成功,不在于经验和知识,而决定于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从事领导工作,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思维活动贯穿领导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的高低影响领导工作的效率,思维方式的优劣会改变领导工作的结果。面对复杂多变的领导环境和挑战性的领导使命,要创造性地开展领导工作,领导者必须修炼善于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学习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升境界、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缩短认知差距、跟上时代步伐、克服能力恐慌的有效途径。培养学习能力,需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领导科学和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把读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把知识积累与能力转化结合起来。在领导实践中,要改变用老经验来思考问题、依附于权威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空间,打破思维定势,综合运用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超前思维、直觉思维等思维方法,用创造性的思维去争取最佳的领导效益。
九、修养官德与抵制腐败的能力
官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也是领导者肩负统领重任的立身之本和安全发展的“护身符”。由于官德在社会运行中的示范性和主导性作用,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官德”放在为官从政的首位。但中国社会有重关系、讲人情、进行感情投资的传统和在实用理性支配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习俗,同时由于“官本位”的长期影响,权力依赖、权力崇拜依然还有很强的历史惯性。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者成了各种追求利益最大化者围攻的对象,由此滋生出“权力寻租”、“权力越位”等腐败现象。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领导者要在确保自身安全发展的同时,肩负维护社会稳定秩序和领导科学发展重任,就必须修炼官德与抵制腐败的能力。
对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行船的领导者来说,要修养官德、抵制腐败的侵蚀,还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慎重交友,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不给权力交易留下空间。
十、调适心理与提高情商的能力
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履行职能的心理基础。一个心理不健康、情商低下的人是无法肩负领导发展、管理社会、服务人民这一领导使命的。但由于领导工作是充满风险与挑战的社会职业,领导者难免会遭遇被人嫉妒、误解而忍受委屈的困境,同时,面对工作的压力和职务晋升中的竞争,处在各种矛盾交汇处的领导者们不免产生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感受,在得与失、进与退、荣与衰的矛盾中挣扎、焦虑、烦躁、压抑、苦闷、迷惘,精神紧张,甚至心理失衡。领导者也有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但情绪失控失态又有违身份,给工作造成损失。因此,为了领导事业的成功,领导者必须修炼调适心理与提高情商的能力。
领导工作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沉浮起落、成败得失常会伴随领导者左右。要战胜挫折,走出低谷,勇于挑战,领导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调整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做事,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处世,以豁达包容的心态待人,以淡定的心态看待得失,在沟通中化解人际矛盾。善待心灵,关爱生命,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美国领导学学者杰克·韦尔奇在论及领导艺术时指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而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先发制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当代中国的领导者来说,要适应因社会转型而变化了的领导环境,担负管理社会、领导发展的重任,就必须在领导实践中修炼自己的能力,为担当党和人民所托付的领导使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