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刘冰[1]2007年在《技术预见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气候变化、能源浪费、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化学污染、城市化混乱、极地臭氧层空洞等现象的空前加剧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巨大隐患。Pusztai、帝王蝶、SARS、禽流感等系列事件的出现,更使人们对技术发展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技术的规范发展无疑是对人类相应生活条件保障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和最为重要的信心指数。十七大报告深刻地阐明,在发展中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互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更为行之有效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决策模式和方法。目前少数国家已经成功尝试运用的技术预见决策模式,适应了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新的认知手段,创造了选择未来方向的新的识别机制。技术预见方法与人类发展思路的契合,使应用技术预见模式进行我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探索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现出巨大的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技术预见现状和研究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明确技术预见的概念,并围绕以下框架体系展开:首先,是关于技术预见的理论研究;其次,是将技术预见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具体阐述技术预见方法应用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各方面问题;第叁,是基于技术预见的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地区技术预见将是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强调新形势对地区科技管理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预见、科技规划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联系,界定了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国家技术预见、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重点从叁个方面来探讨技术预见如何服务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目的是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与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撑。高新技术被人们称为“朝阳工业”,然而,高新技术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技术。尽管作为日常经验常规化的传统技术也有其潜在的风险,但现代技术产生社会风险的机制和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主要包括两类风险,即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技术应用的风险,二者给社会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技术评价是技术完善的基础和降低实施风险的前提,技术预见对于技术风险的答理具有指导意义。建立符合风险社会要求的新机制,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主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理念,而不能以简单的因果思维或工程思维来进行决策。在强调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对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异同及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最后提出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应该重视产业界的参与,日的是为正在地区开展的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撑。

刘建[2]2001年在《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文中指出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两个焦点,体现出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在保障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叁者之间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深刻的高技术产业革命。由于所蕴含的高增殖、高智力、高驱动、高战略和高风险的特性,表明了高技术产业既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又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分类标准的阐述,并围绕高技术产业园区和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具体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指出,在正确的政策选择下,高技术产业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力量。文章的主要篇幅(第叁、第四部分)对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我国高技术产业有效路径。

曹如[3]2013年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到全新的时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结构调整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西部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日益明显。本文以系统的视角,对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进行研究,论文通过一些学者以往对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进行回顾,基于导师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模型,即从产业的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四个子系统维度出发,使用1995-2011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数据,对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型模式——战略聚类模型对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选择,并且详细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五个子产业的发展功能,确定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为扭转型战略,即利用机会扭转不利局面,同时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最后本文给出了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建议,集合多种手段扩大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缩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间的差距;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加强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培育,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培育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健全区域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提高产业要素投入水平。

邱尔妮[4]2015年在《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军事与民用经济的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开发与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一直是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中国当前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开始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发展纲要、科技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开展了系统分析,并对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进行了科学测评,旨在为中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决策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现状。在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总体部署、成就和问题,对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实践进行一个总体的认识与归纳。(2)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从战略分析与制定阶段、战略执行阶段、战略支撑与可持续发展阶段等叁个阶段描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过程,得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总体框架模型,提出战略能力的六个方面分能力构成。最后,对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等军民两用技术发达国家进行了推广状况的比较分析。(3)系统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首先,剖析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系统及其结构,讨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条件。接着,提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知识型动力机制,分析了知识型动力机制引导下的知识创新,理解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本质性知识内核。然后,阐述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生成的竞合模式和战略能力要素间的役使作用,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战略能力的协同生成模型,系统研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的协同过程。最后,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4)构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测评模型。在概括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内涵、原则、目的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基本思路与流程。提出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方法体系,分别从战略分析能力、战略制定能力、战略组织能力、战略运行能力、战略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设计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N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5)实施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在概述中国及31省市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从而通过专家咨询和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测评指标的指标值;进而采用模糊积分方法和PROMETHEE方法分别进行中国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绝对性测评和31省市相对性测评的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6)提出了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对策体系。具体包括加强测评,掌握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现状与问题;顶级设计,强化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制定能力;强力落实,全面打造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推进活动,提高每一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环节的效率效果;优化环境,为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实施提供环境支撑;持续发展,以反馈和反哺机制为基础促进系统协同等。本文系统研究了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的形成机理和测评模型,为我们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提供了工具组合,还为中国进一步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能力提供了对策借鉴,这就使得本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王爱国[5]2006年在《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的高技术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偏小。要发展和壮大高技术企业,一是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二是靠自身的科学管理,关键是后者。针对高技术企业传统战略管理模式过于线性、静态和机械的缺陷。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技术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战略管理模式以及战略管理模式动态化的过程体系和支撑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整合的观念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思维的创新模式。即提出了由传统的以“竞争”、或“资源”、或“顾客”为逻辑起点转变为以“顾客价值为起点”、“资源能力为保障”和“产业结构为契机”的“组合”概念为逻辑起点的高技术企业战略思维的创新模式,目的在于适应高技术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动荡和快速的客观环境。(2)基于战略调整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化模式。即构建了一种非线性的、网络结构的和动态柔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引入了“战略调整”这个概念,认为战略调整可以发生在战略管理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并认为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调整是跳跃式或螺旋式的。(3)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原理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分析模型。即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维度对在使命和愿景指引下的由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所构成的完整战略管理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4)提出了战略评价贯穿于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的观点。认为,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必须分别通过战略评价及其后续战略环节实施效果的检验,才能修正或者向前推进,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回路。(5)基于BSC原理和AHP-Fuzzy方法创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BSC不能定量化地综合反映企业绩效水平的问题,发展或者完善了BSC。

赵大军[6]2007年在《云南铜业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加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工业之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铜加工企业数量最多的、铜加工材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采取何种的应对措施,把握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发展自己,选择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这是所有铜加工行业同仁们正在积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铜矿山、冶炼企业和中国最早进军铜加工的大型铜企业之一,在新的发展历史机遇期,应加速进军铜加工产业步伐,大力实施铜加工产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云铜集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高纯阴极铜产量80万吨,铜加工产品30万吨的奋斗目标,规划中明确把铜加工产业作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点。本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中国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对促进云南省工业强省战略、中国铜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重点对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进而提出了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措施。

王明[7]2013年在《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型城市是“知识经济的集群发展”、“智慧城市”以及“数字城市”交融发展的新型城市模式(Arbonies&Moso,2002;Garcia,2004).在国际领域,“知识型城市”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在此期间,以雷夫.埃德文森为首的国外学者从概念模型到发展机理等多层面对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并推出了广为认同的“知识型城市”的标准。随着理论的深化,知识型城市的建设实践在国际范围内也渐入繁荣。早在本世纪之初,一些地处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就领先制定了“知识型城市战略”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批优秀城市在卓越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知识型城市的“发展标杆”,例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荷兰的代尔夫特和美国的波士顿等。总体而言,知识型城市的发展价值正在得到国际主流城市的认可,这种新型城市模式正在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仿效。回首国内,“知识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推介导入阶段,发展实践更处在起步之状态,然而,当前社会转型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正与国内城市当局致力于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诉求相互汇聚与交织,形成推动国内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这股力量为我国未来知识型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由此而言,基于国内城市发展现状而进行我国知识型城市发展相关的针对性研究是时势之所需。显然,这类研究理应将“能否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置于当前研究的前沿。这两个问题看似宽泛,其实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更为本质且值得深究的命题:城市如何科学评估自身的现实资源和能力,以决策城市能否以及如何向知识型城市转型。显然,建构设计一套基于知识型城市战略导向的城市现实资源能力的评价系统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这即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围绕此问题,本文共分9章来论述:前2章主要完成研究背景以及文献的陈述;第3章系统解析了知识型城市的内涵、发展机理以及趋势等问题,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知识型城市”的问题;第4章以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论证了国内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从第5章开始直至第8章,论文主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设计城市知识型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并选取合肥市进行了评价实测。第9章以评价为基础,系统阐述知识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及其实践工具。为了不失研究的应用性价值,作者最后仍以合肥市为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路径思考与分析。研究总体发现,知识型城市是对当前主流城市形态一种更为综合包容的城市模式,且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型城市的现实条件;寻求最佳的发展路径需要正确评估城市自身的能力与资源,不同资源能力的城市向“知识型城市”转型之道会表现较大的差异;评价模型可以基本显示被评价城市在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治理等四个领域及其细分维度上的能力优势与不足,以此可作为城市知识型发展路径设计的重要依据;任何城市的知识型发展路径尽管存在差别,但它们都需要在城市理念的社会推广、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管理程序的嵌入、城市的多元合作与善治等六个层面保持最优组合与动态的平衡。

赵红光[8]2007年在《R&D产业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与发展(R&D)作为最重要的科技活动,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组织越来越完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市场化特征。R&D产业已不仅是学术范畴内的概念,而且是现实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对R&D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和揭示R&D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既可以深化R&D产业的理论研究,也能够改善R&D产业管理,促进R&D产业发展,发挥R&D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对推动我国R&D产业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围绕R&D产业形成、R&D产业发展和中国R&D产业发展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构成R&D产业核心内容的商品性R&D活动为主线,分析了R&D产业的内涵和成因,以及R&D产业的规模、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然后对R&D产业行为主体及其博弈进行了分析,描述了R&D产业通过动态博弈而实现均衡,构建了基于R&D产业的产业增长模型,总结了R&D产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不同主体在R&D产业管理中的作用及R&D产业管理的核心。最后在中国R&D产业发展的现状考察、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R&D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要点及具体对策建议,描绘了发展路线图。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R&D产业是R&D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竞争驱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R&D产业是以提供技术和知识等非物质产出为主的产业,其产品为其它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R&D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商品性R&D活动中进行动态博弈,通过采取不同的R&D策略,以最终的R&D产品价格实现供需均衡;R&D产业的存在,不仅会产生促进R&D活动的积极效应,而且会产生产业结构变动与升级效应,进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技术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和科研仪器共享、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处理好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和母国的关系等是R&D产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成为R&D产业管理的核心;发展R&D产业是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明确定位、营造环境、完善组织、健全机制、促进合作是发展中国R&D产业的战略要点。论文最后提出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R&D产业的划分和统计、R&D产业效应的定量分析、R&D产业市场分析等。

董洁[9]2010年在《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状态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美国、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纳入本国21世纪发展战略核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在高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及其内在关联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技术、市场、竞争和政府四个方面;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激励和社会激励,对激励机制作用机理的分析将有助于政府制定高技术产业的激励政策;同时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还受到基于企业层面、基于产业层面以及基于社会环境层面等叁方面约束机制的影响。为全面准确评价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本研究在对高技术产业运行机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特点,结合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表,构建了由高技术产业创新环境与基础、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潜力和高技术产业创新企业家素质等五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理论指标体系。在比较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将客观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加以组合展开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评价;采用结合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再次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高技术产业自有技术成份的测度方法;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对江苏高技术产业自有技术成分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对江苏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的,但行业间发展并不平衡,新材料、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水平较高,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水平较低。在对战略管理主要方法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定量分析方法引入战略管理中,探索性的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管理中,即将C-SWOT分析法应用于高技术产业的战略研究。通过给决策者提供动态的SWOT分析环境,在坐标体系(Coordinates)中构建了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的战略向量,通过计算各战略因素的力度,构筑战略四边形,通过对战略类型(?)战略强度(?)的选择来判定战略地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描述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地位,引导决策者进行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根据专家意见法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SWOT力度,构筑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四边形,并计算出战略方位角,从而在战略类型与战略强度谱系图中对江苏高技术产业的战略进行定位。战略定位结果表明: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于开拓型战略区域中,即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实力型的开拓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主要为:积极拓展江苏高技术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有效整合江苏科技资源;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的研发力度;营造良好的技术、人才政策支持环境;着力发展资源环境友好的低碳产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出和应用能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运用创新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运行机理及其关联性,为评价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制定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其次,根据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特点,遵循指标设立原则,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和组织体系;将企业家素质与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引入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体系中。第叁,界定了高技术产业自有技术概念的内涵,提出了测度高技术产业自有技术成份的方法,通过创建自有技术占有率和自有技术贡献率指标,实现了对高技术产业自有技术成份的准确测度。采用DEA-Malquist指数法对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的结果和自有技术成分测度的结果进行解释,通过Malquist指数分解,找出了影响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战略管理研究中,探索性将C-SWOT分析法用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提供了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制定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王安然[10]2014年在《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十几年多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逐步地进行着转变。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将逐步地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凸显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作用。而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众多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通信设备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以获取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活动是需要有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财务战略正是这一基础的根本保障。而财务战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大计。因此,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公司财务战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先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财务战略独特性进行分析,包括投资战略、融资战略以及收益分配战略。然后辅之以典型案例法,以华为公司为例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财务战略的应用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顾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技术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财务战略理论。技术创新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要属性,也是本文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进行研究的支点。其次,本文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进行了一般性分析,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界定、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次,本文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基于技术创新的财务战略进行了理论性分析。其中首先对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接着分别针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公司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基于技术创新的特点进行了着重分析。在分析了各个子战略特点的基础上还分析了这叁个子战略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存进的关系。接着,本文以华为公司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华为公司目前公布的2008年至2013年的年报为数据来源,分析了华为公司的财务战略,并从其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的分析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为尚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参考。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叁个主要结论。第一,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性。第二,从理论上论证基于技术创新的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财务战略的特征。第叁,基于典型案例华为的财务战略的特征分析,得出一系列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技术预见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刘冰. 中南大学. 2007

[2]. 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D]. 刘建. 暨南大学. 2001

[3]. 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D]. 曹如. 广西大学. 2013

[4].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的战略能力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 邱尔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

[5]. 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D]. 王爱国. 天津大学. 2006

[6]. 云南铜业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赵大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7]. 基于发展能力模糊评价的知识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 王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8]. R&D产业形成与发展研究[D]. 赵红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9]. 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 董洁. 江苏大学. 2010

[10]. 通信设备制造业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王安然.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