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会芬 (苍溪县陵江镇六槐小学校 四川 广元 628400)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进步,学会自主性的学习,并在实践中探究式的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探究 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5-028-02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形成学习,发展个性,它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思想造成了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名无实。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坚决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即使是差生也不要讽刺和挖苦。要教育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不要瞧不起差生。
2、注重激励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摈弃那些"我问你答、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传统式的教学用语,更要注重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热情洋溢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性的语言,无形中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擦出了情感的火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学会自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与其教师千辛万苦地越俎代庖,费力讲解,不如教会学生读书,夯实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教师则在关键处指导读书方法,提高自读能力。
1.指导学生综合归类,进行自读。
指导学生运用综合归类读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基本规律,掌握文章结构规律,弄清文学脉络;掌握质疑、评析、鉴赏文章的方法。例如,对词语的理解,就可采用拆词法、合并法、近义词解释法,反义词解释法,联系上下文解释法等等。教给学生方法,在自读中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研讨,进行自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进行自读。
引导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通过查找,在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4.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自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圈、划、勾、点、批注,养成自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会质疑。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说,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欢迎学生在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积极鼓励表扬。但有时由于方法不对或方向不正确,使得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甚至可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问题问正确,提出的问题要鲜明,指向准确。更可教给质疑的方法,提高问题质量,问对问好。同时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修改指导。如果是读书马虎产生的,经努力可以解决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外的,适当冷处理;有启发性、导向性的,表扬并组织讨论研究。
1、引疑。
要让学生会质疑,教师必须善于引疑,善于将对课题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认识的需要,再不断设疑、激疑,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是谁的呢?他用鱼钩干什么呢?这样就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质疑。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更要养成习惯,经常推敲,进行研究,寻找规律,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如《桂花雨》,课文表达的是热爱故乡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自学质疑。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语文中有很多貌似矛盾,实则精彩的描写。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如在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了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你读了这两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成片的树木才称作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称作树林呢?我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的情景,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主动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课后质疑。
在教学课文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再质疑,启发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质疑。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追求标准答案。事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个体的体验也不径相同。更何况我们的教学。
质疑还有许多种方法,但不管怎样,质疑还需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质疑与会读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进步。而学生的思维在自读、质疑、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完第九册第二组课文后为了表达着同学们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我安排了一次活动,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这次活动由中队长分工等事宜,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主动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论文作者:向会芬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学生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课文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