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观念的冲突:英国工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_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观念的冲突:英国工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_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观念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党论文,公有制论文,英国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日渐成熟,而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股重要思潮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也很广泛。目前“市场社会主义”流派众多,各流派对“市场社会主义”要素强调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姻。按照美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① 英国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的学者索尔·埃斯特林、尤利安·勒·格兰德等人编著的《市场社会主义》一书下的定义更为直接:“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② 这些市场社会主义者研究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研究市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关系,市场与社会主义能否联姻实际上取决于市场与公有制能否兼容。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学者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抓住市场这个手段与社会主义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市场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外有人常常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理论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理论相提并论,有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是在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选择的。这个问题必须澄清。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探索公有制问题的过程中,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通过对二者“公有制观”的考察,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但又存在本质区别。有鉴于此,本文从三方面对两者“公有制观”进行分析,辨明其异同。

一、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代替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考察得出的最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自然坚持了这一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一直被视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③ 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④ 这表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其具体表现在:(1)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背离了这个基本制度显然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2)公有制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有制认识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还可以有所差别。(3)社会主义本质定义突破了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坚持公有制的问题,即坚持公有制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公有制的本质内涵,这是坚持公有制的新的方法论。

市场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柯亨说过:“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与不拥有资本的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阶级。”⑤ 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者明确主张实行某种形式的公有制,认为只有公有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才能抑制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能导致出现不平等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他们也是通过认识私有制的弊端而提出公有制的主张的。英国市场社会主义学者戴维·米勒指出:“资本主义依赖的是市场,但资本主义的特点主要在于生产资料所有权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而其余大多数人只能作为领薪者被他们雇佣。”⑥ 正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要根除源于私有制的弊病,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某种形式的公有制。当然,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也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更大程度的平等和更大范围的民主,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就不能内在于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中,不能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特征,它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终极目标即平等、自由和民主的一种手段。如果公有制能够实现公平的目标,它就应该被坚持,如果其他所有制形式更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他所有制形式也应该被坚持。英国市场社会主义者埃斯特林和格兰德指出:“社会主义有一整套界定完整、阐述精辟的目的,例如,其中有防止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力等方面的较大的平等,以及满足基本需要。然而,很多社会主义者却将上述目的与某些特定的手段相混淆,例如生产资料公有或资源配置中央计划等,这些手段于此变成了目的本身。因此,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通过计划实现较大平等或通过工业国有化消灭剥削的。”⑦ 在他们看来,这种将目的与手段相混淆的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手段并不等于目的,手段的实现也不等于目的的实现。

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坚持公有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和根本制度特征。而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却把公有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为平等、自由和民主这一抽象观念。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对公有制内涵不断突破的基础上,对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概念。所有制是以物的所有权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运行层面的问题,是一定性质的经济成分赖以生存、发展的有效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任何一种所有制都寻求多种实现形式,这是它们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也不例外。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方面规定着社会财产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另一方面还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让社会成员所有。公有制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所有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无论是哪种实现形式,最主要的环节是理顺和明晰产权关系,选择适当的经营方式,合理地分配剩余产品。目前国有独资公司、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社区集体所有制经济等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承认社会主义应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就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公有制作保障。基于此,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设计了各自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是他们通过对苏东模式的总结,得出“国家所有制并不是合理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社会所有制”的主张。根据他们的解释,“社会所有制”是“混合所有制”。所谓“混合所有制”即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但公有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是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合作所有等多种形式。其中典型的是“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市场社会化”模式。戴维·米勒提出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在企业或合作社内部实现公有制而不关心全社会是否实现公有。具体说来,就是由合作社内部的工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管理企业并共同分配企业利润。这种合作制经济大多采用劳动合作组织“雇佣资本”的形式。其核心就是倡导合作社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实行广泛的民主管理。米勒认为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实现民主、平等、自由以及共有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从而成为替代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可行方案。英国学者埃尔逊的“市场社会化”模式认为,资本对信息的垄断是资本垄断利润、剥削加重的秘密,因而,必须建立公共信息渠道,使一切企业、家庭、个人和计划者都能免费存取有关技术、价格、工资、产品、原材料等经济信息。为了确保其社会主义性质,该模式采取了某种形式的公有制,即其主要经济形式是“工人管理的公共企业”。公共企业的财产权由代表共同体利益的“公共企业监督局”行使,该局的主要职责是确保人们在对“公共资产”的使用上遵守一些民主准则,以防止某些个人把企业资产据为己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都主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多种实现形式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更多主张在产权形式上实行某种调整,以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试图通过模糊产权与所有制的界限,达到淡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目的,且大多只限于理论阶段,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成就显著。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探索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这一看法,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都是发展生产力的两个主体,应将两者统一起来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而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是多层次的,要求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况且,任何一个社会的所有制也不是单一的。非公有制由于生产资料和财产归私人所有,占有关系直接,生产资料和财产的经营效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直接相关,其经营体制与经营机制能有效地保障资本与财产所有者的利益的实现,直接调动了其积极性。公有制由于生产资料和财产为劳动者共同所有,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够直接为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用于国民经济整体按比例发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各有比较优势,又各有自身的局限。在目前条件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打破了公有制的“一统天下”,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为量的优势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更表现为质的提高即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非公有经济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经济相比,仍然处于依赖的附属地位。

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中也有一些人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他们看到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社会主义这个“过渡性阶段”的作用。他们主张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即重要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除了公有制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主要是私有经济成分。其中公共的、私有的、合作的企业将相互竞争,直接的国家调节和控制将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认为,用私有制来补充公有制、实行一定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更能促进效益的提高。英国学者诺夫就主张这种模式,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应包括五种所有制形式在内的混合经济。中央控制并管理的国有企业,有充分自主权和经营权并对劳动者负有责任的公共所有或社会所有的企业、劳动者占有或管理的合作制企业、受某些限制的私人企业,自由作家、艺术家等个体劳动者。其中,国有企业和社会所有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电力供应、供水系统等竞争弊大于利的自然垄断企业,并服从市场规律。他认为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应有同等地位,反对单一的国有制。在他看来,单一的国有制不仅在经济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导致官僚主义和专制独裁。英国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也认为,国有化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和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是与保守党、自由党等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的标志。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工党改变了把国有化作为社会主义目标的传统观点,放弃了无条件实行国有化的政策,而将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政府常常为国有化计划付出高昂代价……国有化的基本问题在于,它几乎始终涉及对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所有权’掌握在人民、工人阶级或某种其他大集体的手中,而‘控制权’则属于管理阶层,他们几乎没有动力按高效的方式或令工人满意的方案组织生产。”⑧ 基于这种认识,工党指出,国有化甚至并不是一种实现自己“社会主义目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不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因此,工党主张在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当国有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财富不均时,就采用国有化;反之,则可以实行私人所有。埃尔逊的“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也只是建立一个公共信息渠道,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但在二者的关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大多也主张公有制,但公有与私有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所有制结构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结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共同发展,且总的说来,他们对国有经济都持否定态度。

四、简要结论

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观”三个维度的梳理,不难看出,二者在认识上存在一致性,即都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发展公有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公有制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基础以及世界观的差异性,必然使二者在“公有制观”上存在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公有制观”对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公有制观”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超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观”的理论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公有制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为基础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观”理论的新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没有一定形式的公有制,实现收入平等分配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基础之上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经济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公有制观”虽然包含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一些精华,但是,它主要是以西方社会民主主义为理论基础,其中包含有对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多种理论的综合,其理论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存在着许多缺陷。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不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追求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民主的价值目标而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手段。以“社会所有制”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重视收入平等甚于关心所有制内容,也就是试图通过产权形式的平等而使劳动者获得分配上的均等,主张各种所有制成分地位平等、互相竞争。因此,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公有制观”并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观”的成功实践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公有制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公有制观”的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上,并且有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来保证实施,还有执政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其可行性已被十几年的实践所证实。而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思潮,它的“公有制观”虽然向人们提供了各种美妙蓝图,但是由于远离社会主义实践,因而所提出的“公有制观”有很大的弊端。在目前来看,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有不少理论观点和主张颇有创意并给人以启迪,但也大都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它在资本主义的现实条件下还属理论上的“乌托邦”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性质,忽视政治制度对目标实现的保障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政治制度的保障,资产所有者不会自动把产权收益交归社会分配以至把资产交归社会公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时所指出的,任何思想学说都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忽视政治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基本保障,必然带有浓重的空想色彩,这大概就是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各种新模式能够影响世界却未能在一国实现的根本原因。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公有制观”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公有制观”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大相径庭。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公有制观”的价值,至少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② 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邓正来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④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载《光明日报》1995年10月9日。

⑤ 柯亨:《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⑥ 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邓正来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⑦ 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邓正来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⑧ 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邓正来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52-153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标签:;  ;  ;  ;  ;  ;  ;  ;  ;  ;  ;  ;  ;  

公有制观念的冲突:英国工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