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第一中学 441500
摘 要: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学生应兼顾基础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如今农村教育的条件下,大部分农村学校并不具备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氛围。本文将深入探讨在现如今教育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和一些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的核心素养 农村语文教育 对策研究
语文的学习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引导。语文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教会学生如何去交流,如何去思考和如何丰富自身、陶冶情操。而在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指导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又多了很多目的和方向。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承担着文化的交融和共享的工作,学习语文,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其基础的文字、语言、文化载体,更要学会如何利用它去思考,去交流。这就是所谓的在语文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的萌发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和不断的拓新。尤其在学生的高中教育中,学生已经结束了基础的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正在不断地学习更深层面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去产生自我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在现如今的农村教育体制下,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条件较为匮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很多限制。现今农村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的模式化
农村的课堂教育多以课本为主体,大部分的教学和引导均围绕课本展开,课外拓展内容较少。学生学习到的基本都是词句,文章等这些固定化、模式化的知识。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去思考问题,让很多学生形成对语文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种表面的记忆和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文化是什么,语文是什么,学习语文的用处在哪里。如果学生连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办法去解决,又何谈对文化的传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丰富自身陶冶情操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育资源匮乏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那些表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接触那些知识的内涵和意义,而这些知识仅靠课本和基础的教室是无法满足的。这时候就需要更高一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意识,比如一些能反映出所学习的知识的实体或资料。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去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自身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但很多农村地区是不具备这种教学条件的,社会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到位。很多学生对一些知识和现象的了解仅存在于书本和影像资料中,而不能直接接触到这些资源,仅靠课本上的学习,无异于画饼充饥,又何谈理解和思考。
三、教育理念的落后
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教育理念。由于社会发展跟不上,缺乏创新性思维和风气,导致教育理念的僵化,形成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老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导,很少关注到学生本身。具体的表现就是老师只教学生文字知识,而不教学生如何去学习。老师讲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甚至更少。老师不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定化,缺乏思考的能力。
四、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知识
固定的填鸭式教育,表面的文字知识的传输并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语文,应用和传递语文文化。不会应用加上社会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极度缺乏社会实践知识。长时间的不去应用,更加缺少了对文化的理解机会,这会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不信任感。学生不理解学语文意义何在,缺乏应用,很少的思考,这很容易产生对文化的不认同感。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育的僵化现象十分明显,对此,尽早的改进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就尤为重要。对以上课堂教育的问题,我们应直面并作出良好的改进措施。以下为部分应对措施:改变教育模式,注重发散式学习仅靠课本上的文字,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学生是无法理解这些文化知识的内涵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将教育的主体放在学生本身上。以学生为主,课本为辅,老师作为连接的桥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越多,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就越容易。每个知识点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老师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很容易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引导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知识网络的思维导图。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补充,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会直接拉低本地教育水平。学生不能接触到较好的社会资源,而学校又无法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就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并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资源上,还表现在理念、思维和发展空间上。社会的发展落后,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思维定式,缺乏思考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无法进行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社会生产力和教育资源对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瑜 《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01。
[2]许慎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术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6期。
[3]叶如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起来》.学术期刊.《课外语文(上)》,2017年,3期。
论文作者:李承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论文; 文化论文; 农村论文; 课本论文; 素养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