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成因与对策手段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对策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中心目标是追求工业化和解决贫困问题。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工业技术落后,对资源过度地开采和使用,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等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损于人们的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还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把握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多样性,涉及到各个领域和部门,因此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各个国家就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其内在联系还在不断地总结和探讨之中,虽然缺乏系统的结论,但至少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1)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引发的各种疾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工作能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对于原本缺少资金和技术而只能依赖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素质下降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2)治疗各种疾病还迫使人们不得不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特别是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国家,遭受疾病侵袭的家庭往往是变卖所有资产或到处借债来为治病筹款的,资金短缺和债务压力无疑妨碍了他们开展正常的生产活动。(3)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土地的产业量和人口承载能力,进而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4)资源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引起资源枯竭的危险,使得依靠资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收入不断减少的问题。(5)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投资者和启动者的政府,为了治理环境恶化问题而不得不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这将削弱政府对其他经济领域和行业的投资,从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环境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
环境问题本身是同资源利用扭曲和管理不善联系在一起的,而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屡屡失败则为我们探讨环境问题原因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1.资源与环境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就像大气、河流、森林、土壤等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源,它们自身都有再生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如果使用的速度和手段都合理,那么可以恢复原状;相反,如果过度使用或者污染物流入的数量超过了可容纳的程度,它们的生态功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环境破坏这样的结果。比如,污水被排放到河流中,如果排放污水的水量和有害物质都是在河水的自净能力范围内,那么这种污水可以消解并转化为无害物质;但是如果工业活动扩大使得排放的污水量超过了河水自净能力,这种净化功能就会衰退,从而引起水质污染。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方式与价格是密切相关的。价格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改变一种资源的价格就同时会改变这种资源的消费,还会改变对该资源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需求,因此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环境。如果某种资源价格过低,就有可能发生这种资源被过度使用的结果,进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的问题。就是像空气这样的环境资源,如果利用起来是有代价的,工业企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地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因此能否形成一套合理的价格体系同样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条件。
2.外部不经济性与市场失灵
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外部性是广泛用于解释经济活动和环境问题的相关性的重要理论,它是由早期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来的,后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Pigou)加以发展和充实。所谓经济外部性是指个人或多或少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给其他人带来意外的收获,或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当事人并不能由此获益或承担责任。就如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著作中所说:“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当A对B提供劳务时,往往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可是A并未从受益那里取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
经济外部性又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通常被称为外部经济性,即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周围其他人造成良好的影响,而当事人和企业并不能由此取得额外的收益。比如政府对某块原本荒凉的土地进行投资,建造道路、上下水道、电、煤气、学校、医院等各种社会设施,使其变为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政府的这种行为也给周围其他拥有土地的人带来了意外的收益,他们的土地因此得到升值,不需任何努力就能从出卖土地中得到额外的利益,而政府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
经济外部性的消极的一面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即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周围其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当事人和企业并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提供任何补偿费。比如一家在河流上游建立的造纸厂或化工厂,在其日常生产中排放大量废水和有害物质,使河流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从而给下游的人们带来种种损害,在下游的居民因水污染而患上各种疾病,周围的农民也因灌溉水质污染的水而不能获得正常的产量,而且造成这种损害的企业却往往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外部不经济性是广泛存在的,大量的工业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的表现。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疾病,人们因健康受损害而丧失了工作能力,减少工资收入,还不得不为此付出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样环境污染也还致使各种生物资源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了消除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政府、受害企业以及个人还得支出大量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所有这些损失和费用都是由受害者承担,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强加于他人头上的,加害者并不承担这些费用。因此这些费用被称为外部费用或外部成本。
在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外部不经济现象或者说外部成本的存在,本身说明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对其产品定价是按照其私人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在没有外部不经济,即企业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之下,这种价格不仅对企业自身是合理的,就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同样是最有效的。然而一旦存在环境污染,而企业又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外部成本,那么由经济中所有个人承担的社会边际成本将大于由单个企业所承担的私人边际成本,企业按私人边际成本所形成的价格来生产的产量,也将大于按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时的生产量。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它获得了最大收益,然而对全社会来说却是生产量过大,是一种资源浪费。在现代经济学中,这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市场失灵。
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或者说为什么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不考虑对环境造成损害这样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与环境资源利用的不相协调性所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不可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对此可以具体分析如下:
(1)市场机制要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求在市场中参与交易的物品和服务具有明确的产权,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产权还必须是专一的,多个人对某一物品或资源拥有所属关系,同样也会妨碍该物品或资源的正常使用和管理。从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来看,环境资源很难进入市场,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因为对于各种环境资源要设定明确的产权是很困难的。
(2)市场机制要公平合理地发挥作用,还必须要求在市场中参加交易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相对平等的经济能力,从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志进行自由交涉,如果交易各主体中仅有部分具有较强的交涉能力,就有可能出现一部分主体得益,而其他主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即使对于一些环境资源设定了明确的产权,往往会因为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涉能力的差异,使用环境资源的经济主体和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经济主体之间不可能按照自发的交易确定某种环境资源使用标准和承担的费用。
(3)前两点都是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而言的市场失灵的原因。必须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是多样性的,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有些国家还仍然处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中(或者计划的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和价格尚未支配一切经济活动。对于后者而言,市场失灵往往表现为市场发育不健全,许多环境资源尚无市场可言,即使有着某种初级市场存在,也会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之下,价格不仅不能指望接近包括外部成本在内的社会边际成本,而且经常是低于私人边际成本。过低的价格必然会引起资源的滥用和环境破坏。
三、环境治理对策及其评价
1.产权界定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产权解决方式重要特点是强调设定明确的产权,通过产权拥有方与另一方的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其中,政府不需要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政府所应做的仅仅是重新确定各种资源的产权所属,有了明确的产权关系之后,市场机制会发挥作用,从而消除各种外部影响,使资源利用达到效益最大化。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通过产权界定方式解决环境污染这样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1)部分产权难以明确界定。许多自然资产如山林、农地、牲畜等产权容易界定,而还有一些资源则不易界定,比如生物多样性、臭氧层、大气、公海等,是属于人类的共有资源,不可能将这些资源分配给某一些人。(2)双方协商和讨价还价中交易成本太高而是难以达成共同满意的结果。比如说,河流污染涉及到众多的周围居民,而要将所有受影响的居民召集一起,共同协商一个工厂应该赔偿金额,这样做的代价太大,以至于整个交易可能是无利可图的。(3)信息不充分而导致交易不能达成。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拥有产权的居民们难以准确知道清洁的河流价值有多少,污染河流的工厂应赔偿多少,往往会提出过分要求,而工厂也会尽量贬低河流的价值。不同的判断标准使得交易难以达成。
2.政府干预下的环境政策与评价
市场失灵是政府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干预的主要理由。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这样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即使对于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产权理论,像产权设定这样的事也不可能完全交给民间的企业和个人,而必须由具有中立性质的政府出面协调。政府对环境资源管理的政策手段主要有直接管制、征税、补贴和发放排污权四种。直接管制作为政策手段之一,是指由政府环境部门制定统一的污染物排放最高限度的排污标准,并由政府强制实施。排污标准和惩罚是连在一起的,超过排污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将受到政府环境部门的罚款。在目前,直接控制是世界上较为广泛使用的政策手段。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直接管制经常导致效率缺乏,因为:(1)为了确定最优的排污标准,政府必须花费很大代价搜集各种信息,同样为了实施这些标准,政府还必须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和监督部门。(2)政府只能制定统一的排污标准,而不能考虑每个企业在减少污染上的成本差异,这就导致了企业只想到如何对付排污标准过关,妨碍了削减污染成本低的企业进一步降低排污量和寻找更加减少污染的方法。
征税和补贴都是一种基于市场刺激的手段,目的是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征税是一种惩罚,而补贴是一种鼓励,从结果上看,前者具有逐渐促使企业退出环境污染型产业效果,而后者则是有利于企业进入环境污染型产业。与前述的政府直接管制手段相比,税收是一种动态的政策手段。直接管制只针对超过排污标准的,对于排污标准以下的企业则没有任何惩罚,而征收污染税是按照污染减少越多则所支付的税越少的方式,这就有利于激励治污成本低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去治理污染。但是征税也有一些局限性,因为确定最优征税标准需要较为详细的企业成本信息,而这不容易做到,企业也不愿主动配合。
排污权制度是指政府环境部门制定总的排污量上限,按照该上限各种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允许其污染到标准所规定的水平。排污许可证可以在企业之间交换和买卖,这就促使减少污染成本高的企业去市场购买排污许可证,同样也给予减少污染企业成本低的企业得以出售许可证的。由于环境部门发行的许可证是在环境质量标准许可范围内,因此企业之间的许可证买卖不会影响到环境质量总体标准。而污染企业之间的许可证互相调配则可以使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费用最小化。排污权制度的这一优点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对它大加推崇。但是排污权制度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排污权的总量设定在什么样的水平,排污许可证如何在企业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等等。
四、环境与发展
无论是产权界定方式还是政府干预下的政策手段,无论这些方式和手段背后的理论多么完美,我们都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和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消除贫困才能真正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由于贫困和由此而来的生存的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能在思想上给予环境以足够的认识,强调的只是眼前利益,而不能顾及资源利用的长期性。为了提供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粮食,他们不得不去开垦生态脆弱的边际土地,从而引起了生态环境退化;为了出口木材以获取外汇或偿还债务,他们还不得不过度地砍伐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贫困还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转嫁而来的环境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迁移到贫穷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贫困导致了环境恶化问题,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引起更进一步的贫困,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比其他地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直接利用,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草地退化,意味着牲畜质量和数量下降,从而导致收入减少,而森林破坏和土壤侵蚀则意味着土地的产出量减少。消除贫穷要依赖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根治环境问题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发展中国家由于强调环境保护中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环境优先还是发展优先”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分歧。发达国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导致了环境破坏,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过去,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工业化,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今后世代的长远利益,所有国家都应改变目前的增长方式和速度,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了世界的大部分资源,对于世界性的环境恶化应负有主要责任;发达国家不能在享受高标准高消耗生活的同时,又用环境问题为借口,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中国家面对生存危机,应优先考虑发展。
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向前推进,环境状况由先恶化逐渐转向改善,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体说来,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经济活动水平低且规模小,环境问题不突出。随着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的推进,人口膨胀和经济活动规模扩大,资源的消耗超过了资源再生,从而引起严重环境问题。而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由低水平的制造业转向节能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追求环境优美高质量生活,经济发展中积累的财富也有助于环境治理,因此环境逐渐改善。这种观点强调环境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起那些所谓“零增长”的单纯的环境保护主义要客观一些,但是这种观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似乎环境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容易误导发展中国家放弃治理环境的努力。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事实中推断出来的,未必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地处生态脆弱的热带和干旱地区,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即使达到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否像地处温带的发达国家那样重新治理环境,是有疑问的,即使可能,代价也会很大。应当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把环境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避免重复犯发达国家犯过的错误。
环境问题还在不断地扩大,从其受害程度和波及范围来看,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能解决的了。像热带雨林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泛的国际间的合作。发达国家不应当坐视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应该发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这也是最终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标签:环境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