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_通信设备论文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制造业论文,评价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经济主导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2002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5%。可以说,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然而,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迄今还没有一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国优质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不足10%,数控机床、精密设备不足5%,90%以上高档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业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化设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依赖进口。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呈现出“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苟仲文,2004)的不对称局面。究其原因,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分析上,而对处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连接点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却很少。虽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产业毕竟是高于企业层面的经济领域,有着自身的系统结构,其研究的内容、目标、方法等均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很大不同。

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指标对于评价对象的概括性、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和持续性、国际国内可比性、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需要在区域的平台上进行。例如可以进行国家间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也可以进行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亦可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比较。本文研究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部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研究,目前不存在太多争议,研究者们对产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识比较一致。比较系统地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及其能力概念的是史清琪和尚勇:“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耗吸收)、工程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分析发现,产业技术创新在动力机制、创新主体等方面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所不同。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追求私人收益,属渐进式的创新;而产业技术创新应该是以承接国家科技发展和市场客观需求为动力,其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等在内的联合体,追求社会收益,属重大创新。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科技推动和市场需求为双重导向,创新主体间通过协同作用,把科学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市场和商业化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要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机制等方面着手。另外,考虑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纳入到区域范畴,地方政策、文化、经济的水平对当地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评价体系中也应该得到体现。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和结构的分析,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力四个方面初步预选了51个指标。并采用专家咨询法和相关分析法,对51个指标进行了筛选,去除了三类指标:(1)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指标重复会对结果产生放大效应;(2)主观成份过强的指标,过于主观的指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稳定性;(3)直接量化比较困难的定性指标,通过转化用可量化指标代替。最后确立了包含19个指标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主指标

子指标

计算方法

市场占有率(A[,11]) (销售收入/全国同产业销售收入)×100%

劳动生产率(A[,12]) 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

技术创新新产品产值率(A[,13])(新产品产值/总产值)×100%

实力(A[,1]) 人均专利申请数(A[,14]) 专利申请数/科技活动人员数

人均专利授权数(A[,15]) 专利授权数/科技活动人员数

外贸竞争力(A[,16])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100%

R&D经费投入(A[,21])

R&D经费投入强度(A[,22]) (R&D经费/销售收入)×100%

技术创新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A[,23])

潜力(A[,2]) 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度(A[,24])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从业人数)×100%

技术引进经费比重(A[,25])(技术引进经费/科技活动经费)×100%

消化吸收经费比重(A[,26])(消化吸收经费/技术引进经费)×100%

利润率(A[,31]) (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00%

技术创新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A[,32]) (微电子设备原值/生产设备原值)×100%

支撑力(A[,3])员工素质(A[,33])(大专及以上人数/就业人数)×100%

创新意识(A[,34])(产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产业科技

活动经费筹集额)×100%

技术创新科技环境(A[,41]) 产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业

科技机构科技人员数

体制力(A[,4])政策环境(A[,42])(产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产业科技

活动经费筹集额)×100%

金融环境(A[,43])(产业科技活动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产业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100%

二、实证分析——以沪、苏、浙为例

评价方法是评价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已有几十种综合评价方法,总体上包括: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考虑到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据评价指标的实际值所体现出的变量信息来确定指标权重和得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宜以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研究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认识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实水平具有代表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统计资料,本文以上海、江苏、浙江的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

(一)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纵向评价

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纵向评价的主要内容是1996~2002年江苏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

1.江苏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对医药制造业数据的处理,得到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1996~2002年综合评价值的走势图(见图1)。

图1 江苏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由图1可见,近七年来,江苏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2000年以后,技术创新能力较2000年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其中2000年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最高。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发现,2000年江苏医药行业高学历员工比重超过其他年份;且受到政府资助为历年最高,达1592万元;在基础设施中微电子控制设备的比重也比其他年份要高,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2000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得到快速提高。从1996~2002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利润率以及工业增加值的变化走势来看,与技术创新能力走势非常相似。可以认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提高经济效益有明显的作用(见表2)。

表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变量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第四主成分第五主成分

A[,11]1.840E-02 0.399 8.388E-02 0.868 -0.280

A[,12]0.672 0.692 0.170 0.190

7.098E-02

A[,13]0.900 0.268 0.229 0.148

0.198

A[,14]0.271 0.898 0.264 8.906E-02 -0.180

A[,15]0.173 0.917 0.236 1.612E-02

0.254

A[,16]

-0.629-0.526 0.186 0.498 -0.187

A[,21]0.607 0.745 0.181 0.184 -3.162E-02

A[,22]0.783 0.540 0.109 0.262

7.039E-02

A[,23]0.808 0.503 4.370E-02 -0.277

0.121

A[,24]0.867 0.425 0.175 -0.157

0.106

A[,25]

-0.172 0.197 0.934 0.154 -6.526E-02

A[,26]

-0.105-2.617E-02 -0.783 -0.311

0.528

A[,31]0.630 0.756 7.797E-02 0.154 -2.930E-02

A[,32]0.573 0.107 -0.244 -2.374E-02

0.766

A[,33]0.945 0.148 -0.240 -2.014E-03

5.480E-02

A[,34]0.594 0.357 0.682 0.166

0.144

A[,41]0.556 0.784 -5.255E-02 0.225

8.137E-02

A[,42]

-0.517-0.370 -0.520 0.518 -2.403E-02

A[,43]

-0.121-0.112 -0.354 -0.905 -0.171

另外,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医药制造业的19个指标数据处理得到的五个主成分(表2,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9.147%),以及各指标的含义。可以发现:与第一主成分相关系数在0.7以上的指标包括A[,13]、A[,22]、A[,23]、A[,24]和A[,33],表明第一主成分是新产品产值率、R&D经费投入强度、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度、员工素质等指标的综合反映,主要代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资金和智力投入要素;第二主成分中A[,12]、A[,14]、A[,15]、A[,21]和A[,31]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第二主成分是劳动生产率、人均专利申请数、人均专利授权数、R&D经费投入、科技环境的综合反映,主要代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资金投入要素;第三主成分中A[,25]、A[,26]和A[,34]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第三主成分是技术引进经费比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比重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反映,主要代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产业技术更新和消化投入要素;第四和第五主成分包含了产出性指标、投入性指标和环境指标,结合环境指标的含义,第四和第五主成分中投入性指标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影响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是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要素,比较而言,人力投入比资金投入重要;相对要素比绝对要素重要。

2.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经过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数据的处理,得到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1996~2002年综合评价值的走势图(图2)。

图2 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由图2可见,近七年来,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起伏,但总体上呈增强态势。1998年技术创新能力出现下降,而后得到恢复,特别是2000年以后,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保持稳定。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9个指标数据处理得到的五个主成分(表3,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8.056%),以及各指标的含义。可以发现: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外贸竞争力、创新意识以及金融环境等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这些指标可分为业绩型指标和资金投入指标;第二主成分中A[,21]~A[,25]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表明第二主成分是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的综合反映;第三、第四、第五主成分中既包含了技术创新活动中人力投入,也包含了资金投入,还包含了效益指标。综上所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资金投入比人力投入更为重要。

表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变量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第四主成分

第五主成分

A[,11]0.941 -0.1367.969E-020.1610.142

A[,12]0.395 0.4260.5320.3750.476

A[,13]0.809 -0.256

-0.5264.773E-021.476E-03

A[,14]0.396 9.972E-020.2554.733E-020.867

A[,15]9.571E-02 9.476E-020.9670.1710.129

A[,16]0.671 0.3020.4420.3460.256

A[,21]4.375E-02 0.5190.7330.2090.365

A[,22]

-0.590 0.7140.3150.1530.139

A[,23]

-9.034E-02 0.9280.218

-0.285

-2.953E-02

A[,24]

-9.402E-02 0.9554.615E-020.2230.158

A[,25]0.203 0.8255.914E-020.463

-0.191

A[,26]

-0.824 -0.125

-0.333

-0.259

-0.147

A[,31]0.466 0.1120.1640.7970.308

A[,32]

-0.112 0.1850.2030.953

-6.007E-02

A[,33]0.306 0.5770.4760.4070.380

A[,34]0.697 8.198E-020.4359.984E-020.543

A[,41]0.179 0.3410.6510.6190.212

A[,42]

-0.962 3.679E-02

-4.232E-020.172

-0.190

A[,43]2.752E-02 -0.798

-0.292

-0.391

-0.350

(二)沪、苏、浙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横向评价

2002年,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以及工业增加值、科技活动人数和R&D经费投入如表4。

表4 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2002) 上海医药江苏医药浙江医药

上海电子

江苏电子

浙江电子

技术创新能力 -0.44121-0.26358-0.37754

0.984312

0.452099

-0.35407

工业增加值 39.4178.8

58.68 167.14216.22 100.94

科技活动人数2574391832299436 15306 2451

R&D经费投 19478

24810

16407 122430 70730 23373

入(万元)

比较而言有四点:(1)从同一产业来看,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江苏最强、浙江其次、上海第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海最强、江苏次之、浙江最弱;(2)产业间比较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强于医药制造业,但浙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江苏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稍弱;(3)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来看,三个地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接近,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4)结合工业增加值、科技活动人数、R&D经费投入三项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投入一致,与R&D经费投入不一致,表明医药制造业科技人员投入比资金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R&D经费投入一致,与科技人员投入不一致,表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资金投入比科技人员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这和前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表5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中主要是投入指标和绩效指标,而第一主成分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率达到50.740%,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投入能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第二主成分是人均专利申请数、微电子设备比重、员工素质、政策环境的综合反映;第三主成分是人均专利授权数、利润率、创新意识和金融环境的综合反映;第四主成分主要指消化吸收经费比重。综合来看,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当,在不同产业有不同侧重,另外,产业绩效也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反映。

表5 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值

变量 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第四主成分

A[,11]0.613

0.562-0.4020.345

A[,12]0.967 -6.337E-02 0.1490.176

A[,13]0.946 -0.117 0.1880.237

A[,14]

-0.168 -0.707 0.2590.636

A[,15]

-0.368 -0.325-0.6880.113

A[,16]0.876

0.274 4.802E-026.345E-03

A[,21]0.895

0.307 0.2950.135

A[,22]0.664 -0.377-3.724E-020.644

A[,23]0.711

0.638 0.1900.218

A[,24]0.830 -0.156-1.697E-030.510

A[,25]0.885

0.289 0.2700.166

A[,26]

-0.296 -0.193 4.171E-02

-0.918

A[,31]

-0.485 -0.320-0.634

-0.436

A[,32]0.577

0.656 0.4824.266E-02

A[,33]5.719E-02

0.992-7.511E-02

-1.732E-02

A[,34]0.117 -0.380 0.912

-6.322E-02

A[,41]0.899 -0.243 0.325

-9.087E-02

A[,42]

-0.125

0.283-0.937

-0.100

A[,43]

-0.257

0.940-0.2213.583E-02

(三)对提升江苏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江苏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纵向和横向评价比较可以发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两者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两大产业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比重近三年来明显低于以前,表明两大产业正在从模仿创新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过渡。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不高、科技活动基础实力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认为:

1.针对不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如人力因素对于医药制造业和资金因素对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制订和落实产业政策时要具体产业具体对待,有的放矢。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利用率。R&D经费投入强度低是各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2002年江苏医药和电子行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比以往有所提高,但均只有1%左右。而评价表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资金投入密不可分,因此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注意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浪费。

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如果说资金投入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硬件”的话,人才投入就是“软件”。没有软件的运行,硬件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软硬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科技人员比重较低、员工素质不高的现象在各个产业都存在,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解决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问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迅速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重大转变:“世界生产车间”向“世界生产基地”转变,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转变,这对以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主的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迅速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以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主向以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现代制造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标签:;  ;  ;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_通信设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