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教学研究论文,英语论文,三十年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了长足的发展(胡文仲,2009;王蔷,2009)。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导向作用(刘道义,2008)。经过三十年的积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英语教学国情的体系。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教学研究作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不仅能够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发现问题,还能为今后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拟从研究的主题、作者所在机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1979年至2009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进行一次定量统计,通过可靠的数据揭示研究本身的一些发展规律,并描述这些研究的典型特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的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文献,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外语教学》(包括中学篇与小学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以下简称《基础英语教育》)和《英语教师》(2008年之前刊名为《中小学英语教育》)五种国内主要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或专业期刊。研究者从这五种刊物中共选取了83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79年至2009年。其中,《课程·教材·教法》103篇;《中小学外语教学》(未分中学篇、小学篇时)145篇,《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0篇,《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32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24篇;《基础英语教育》140篇;《英语教师》86篇(包括刊名为《中小学英语教育》时的30篇)。
2.对“研究”的界定
本研究旨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因此对“研究”的界定至关重要,也比较困难。很多学者都对研究作过定义(Drnyei,2007;文秋芳等,2004),但这些大多属概念性定义,对本研究来说并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即研究者很难使用这些定义来判定上述五种刊物中的文章哪些属于研究,哪些不属于研究。因此,研究者最后采用了排除法,从操作层面对“研究”进行界定。研究者在认真阅读和研讨这五种刊物的部分期次的基础上,确定将以下八类文章从本次研究中排除:(1)会议报告、精神、决议;(2)教育政策介绍;(3)单纯的经验介绍;(4)单纯的个人反思或个人事迹;(5)单纯的感想与反思;(6)教学案例分析;(7)备课资料(教案、练习题、语言文化知识等);(8)悼文。其余的文章(即上文提到的830篇文章)全部纳入研究的范围。
3.文献分析的指标
文献分析包括六个指标:(1)刊物来源,如《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外语教学》等;(2)年代,按发表的时间计算,并将三十年分为三个年代区段,即:1979年~1989年,1990年~1999年,2000年~2009年;(3)作者所在机构,如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科研院所等;(4)主题词,未包含关键词的文章由研究者归纳出主题词,数量不超过三个;(5)研究方法,如理论研究,综述研究,定量研究,质性或偏质性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等;(6)基本结论或发现,未包含摘要的文章由研究者归纳出50字以内的摘要。
4.文献分析的步骤
研究者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两人。每个小组负责三分之一左右的文献分析工作。分析过程中如产生疑义,由组内两名研究者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每篇文章的上述六项指标数据均被录入Excel表格中,录入时使用统一的标识码,如“JC”代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IA”代表“高等院校作者”、“MC”代表“定量研究”等。
三、结果与讨论
1.研究的主题
研究者没有对830篇文章的研究主题作非常细致的划分,只是进行了大类划分。如果对主题进行比较细致的划分,不仅难以编写操作性定义,难以统一标准,而且对揭示三十年来各类主题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也没有很大的帮助。最终将所有研究分为以下10种类型:
(1)教学理论与理念研究:主要涉及对教学理论、流派的介绍和探讨,以及对较为宏观的教学指导思想的阐述;
(2)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教学法研究和具体的教学策略研究;
(3)测试与评价研究:主要与各类考试研究和课堂评价研究相关;
(4)学习者研究:指关于学习者个体因素及差异的研究,包括学习策略研究、认知过程研究等;
(5)学习者语言使用研究:主要研究学习者口语和笔语的产出;
(6)教师研究:包括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教师心理等与教师相关的研究;
(7)教师话语研究:主要研究教师课堂话语;
(8)教材研究:涉及教材的编写、解读等;
(9)教育技术研究:主要涉及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0)自主与课外学习研究:包括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方面的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研究涉及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我们根据其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仅将其归入某一类主题,避免重复统计。
表1 各主题的研究在各个年代区段的数量及比重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1)在这三个十年之间,有些主题的研究在各个年代区段所占的比重没有太大的变动,如教学方法研究、学习者研究以及测试与评价研究(见图1)。
图1 各年代区段比重变化不大的研究主题
其中,教学方法研究在三个年代区段中均占有最高比重,说明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始终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学习者研究也得到了比较稳定的关注,一直占有近五分之一的比重,这应当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总之,各年代区段比重变化不大的研究主题均与教学密切相关,得到了各类研究者稳定、持续的关注。
(2)有些主题的研究所占的比重整体处于下滑趋势,且以2000年~2009年下滑的速度最快,如教学理论与理念的研究以及教材研究(见图2)。
图2 各年代区段比重下滑的研究主题
这或许是由于这两类研究主题与教学的关系较教学方法、学习者和测试与评价相对间接一些,同时又有一些新兴主题的研究占据了一定比重。
(3)其他的五类研究,即学习者语言使用研究、教师研究、教师话语研究、教育技术研究和自主与课外学习研究,作为新兴主题的研究,在3300年~2009年才真正出现或有显著的增长(如图3所示)。尤其是教师研究,在近十年所占的比重已达12.63%。
图3 各年代区段比重上升的研究主题
各主题研究的比重变化趋势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一些基本理念和思路的调整和变化。首先,我们在近十年对学习者及学习研究逐渐重视起来,到了2000年~2009年,学习者、学习者语言使用和自主与课外学习三类研究已占到近四分之一的比重。其次,近十年才真正出现或有显著增长的研究,尤其是教师研究和教师话语研究,很可能受到了教育学、应用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影响才逐渐发展起来并达到一定规模的(Burns & Richards,2009)。
2.作者所在机构
830篇文章中,有347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三个年代区段各为21篇、29篇和297篇),约占41.80%;有296篇来自中小学校(三个年代区段各为17篇、30篇和249篇),约占35.66%;有144篇来自科研院所(三个年代区段各为10篇、25篇和109篇),约占17.34%;其余的43篇中有14篇来自其他机构,另有29篇未注明作者单位。单从研究的数量上来看,三十年来,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对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贡献大体上是相当的,并非高等院校垄断了这一研究领域。图4为各个年代区段不同机构完成的研究的比重(注:未统计作者单位不详的文章)。
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完成的研究的比重在三个年代区段中相对比较稳定,分别为34.69%、34.48%和37.44%;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研究的比重在三个十年间分别呈现U型和Q型,即高等院校在第二个十年的比重(33.33%)明显低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十年(分别为42.86%和44.66%),而科研院所与之相反,在第二个十年的比重(28.74%)明显高于第一个和第三个十年(分别为20.41%和16.39%)。但综合起来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占比重之和在这三个十年则是比较稳定的(分别为63.27%、62.07%和61.05%)。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研究方面似乎具有互补的贡献作用,它们和中小学校一起,构成了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的、稳定的力量。
图4 各年代区段不同机构完成的研究的比重
3.研究方法
830篇文章中,理论研究有181篇,综述20篇,定量研究249篇,质性或偏质性研究78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82篇,难以归类的研究220篇。难以归类的研究即不具有显著研究方法特征的研究。表2为研究方法方面的年代分段统计数据,其中包括了各个年代区段不同研究方法的比重。下页图5为比重示意图。
表2 研究方法按年代分段统计数据(单位:篇)
由此可见,在1979年~1989年和1990年~1999年这两个十年,各种研究方法所占的比重差别不大,且都有一半多的研究不具有显著的研究方法特征,即难以归类。而2000年~2009年中,难以归类的研究的比重骤减至20.15%,这或许说明这个时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渐规范起来。此方面的提高与这个时期对相关学科(如应用语言学)各种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束定芳等,2009)。
图5 各研究方法各年代区段的比重
在2000年~2009年中,这些刊物刊登的理论研究类文章明显增多,占到了近四分之一,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础英语教学研究领域愈发地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探讨。有关综述的文章也开始增多,共19篇,虽然仅占此时期全部研究的2.86%,但与前两个十年相比已经有所增加。
三十年之中,具有显著研究方法特征的实证研究(包括定量,质性或偏质性,定性、定量相结合三类)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79年~1989年的30%到1990年~1999年的36.52%,2000年~2009年又大幅度上升到52.93%。尤其是质性或偏质性研究,前两个十年中,此类研究均为零,而在2000年~2009年中,其比重却占到了11.73%。
严格来讲,这78篇研究有很多并不是规范的质性研究,但它们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质性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或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陈向明,2000),因此,本研究将它们归在质性研究之下。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也有显著增加,在前两个十年中,比重仅分别为6.00%和2.61%,而在2000年~2009年这十年中,则提高到了11.43%。
总之,在研究方法方面,第三个十年是一个飞速进步的阶段,但仍有约五分之一的研究缺乏显著的研究方法特征,因此研究方法方面的学习仍需进一步加强。
图6~图8为三类实证研究中作者机构的分布情况。
中小学校在所有三类实证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均最高,分别为:定量研究41.77%、质性或偏质性研究41.0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43.90%。其次是高等院校,再次是科研院所。在研究的数量上,中小学校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实证研究方面的贡献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这一结论仅限于本研究所选取的文献。但在其他学术和专业期刊上,尤其是外语类的刊物,较少发表与基础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
图6 定量研究中作者机构的分布情况
图7 质性或偏质性研究中作者机构的分布情况
图8 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中作者机构的分布情况
4.其他方面
研究者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还发现,我国近三十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的重点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很多研究都在报告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成果。例如,八十年代的研究重点大多为课堂教学,且多为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来探索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者们逐渐热衷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并出现了基于交际教学法的听读领先、加强听说训练、重视语音教学、拼读训练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
(2)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研究以所谓的整体改革实验为主要形式,但改革的内容和方面往往仅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关于高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高三年级教学的研究更少,且大多局限于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鲜见对策性研究。
(4)每一项重大教育政策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应的研究和讨论都会相对集中。可见,政策因素不仅对英语教学本身有很大影响,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也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5.综合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
(1)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主题的研究,在比重上一般较为稳定;同时,新兴主题的出现与发展对研究主题的比重格局有一定的影响。
(2)中小学校在三十年间的研究贡献力比较稳定,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则具有互补的贡献作用。
(3)近十年中,各类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渐规范起来,研究范式愈发清晰,且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较前两个十年有了较大的改观;另外,实证研究中,中小学校所占的比重最大。
总之,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近三十年呈现出“注重教学、依托一线”的趋势。这是一个良好的传统。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研究主题,切实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学习与创新。
四、结束语
本研究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830篇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类文章,就研究的主题、作者所在机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基于数据的分析,还描述了这些研究其他方面的一些特点。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差和疏漏,但仍能为我国今后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1.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为局部研究,基本上以学习者个体、教师个体或班级、学校为研究单元,涉及地区的区域研究尚且不多。建议集中力量开展一些全局性研究,如着眼全国的抽样调查或定量研究,在大规模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好整体性问题,然后再逐步深入到细节中去(刘润清、吴一安,2000;吴一安,2007)。
2.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相关问题。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更是如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资源等方面能否得到更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切实关系到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研究应更加全方位地展开。
3.研究者需要更加关注教学实际,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努力提高阅读研究报告、利用研究结果改善教学的能力,否则教学研究的价值会受到很大影响。
标签:中小学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