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民主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主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把民主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形态,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民主追求的新境界。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在中国半个世纪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都揭示了这样的基本道理;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发展的新形态

民主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即人民掌握权力,人民自治,其具体形式就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即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民主的具体存在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必然服务于一定的统治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的具体存在不仅有其现实规定性,而且有其阶级规定性。列宁从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来把握民主,认为民主具有形式与本质两个方面,他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因此,对于民主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其形式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主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先后出现了奴隶制的民主制,封建制的民主制,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在二十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民主的发展出现了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民主。虽然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作程度,但是从民主的一般形式来看,民主的形式还是存在着比较强的前后继承关系。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与雅典的民主制就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资产阶级民主则是直接从城市共和国民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形式,即民主共和国。恩格斯指出:“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存的政治形式”。但是,民主形式上的前后继承关系不能否定不同民主之间性质的差异,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民主是由不同的统治阶级掌握,并为不同的统治阶级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服务的。因而,民主的形式不能决定民主的本质,民主的本质是由民主的阶级规定性和现实规定性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尽管社会主义民主与存在于前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各种类型民主在形式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是在性质上则完全不同,最本质的体现是:在前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存在的各种类型民主,都是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阶级统治相适应的,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与消灭阶级剥削,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政治统治相适应的。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绝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因而,社会主义民主确立和实践的是大多数人民掌握权力的政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决裂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的民主,是人类民主发展的新形态。

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深刻地解放了中国广大人民,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中国社会不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全面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政治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是社会主义获得全面实现的关键。经济上的现代化发展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坚实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因此,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选择

现代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近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时刻面临着两大根本问题:一是主权问题;二是政权问题。主权问题事关国家独立和民族存亡;政权问题事关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因而,中国现代化发展一开始就对政治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成功或不成功的政治发展实践与其相伴随。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确立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而这前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时间。

现代化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民主化。然而,对于面临主权危机和政权危机的近代中国来说,政治民主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使中国政治从传统的政治形态转向现代的政治形态,而在这其中,政治制度的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从政治制度着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在强调“师夷长技”的时候,人们就初步意识到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魏源、徐继畲等人都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认为国力的强盛、文明的进步与民主制度密切相关。这些思想和主张为康、梁的变法维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895年的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国家与民族危在旦夕。于是,制度改革也从理论转向了实践。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与君权的妥协中从民主共和走向了君主立宪,并把这一政治主张付诸实践,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然而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昭示人们:革命是中国政治和社会走出危机,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在当时的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中国的专制统治,结束半殖民的地位,建立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这样,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的民主政治的探索在经历了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终于有了实际成果,即孙中山先生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然而,由于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是基于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的,所以它一诞生就显得十分虚弱,不但没有根本解决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而且由政权虚弱所引发的军阀割据使国家的独立和统一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事实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结束了中国长期专制统治的历史,但并没有真正挽救中国,因而,也无法领导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百年来的革命运动时指出:“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显著的成就,还要求全国人民,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坚决奋斗的责任。”历史就这样把中华民族的命运、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任托付给了中国共产党,托付给了全中国的劳动人民。

毛泽东说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把建立民主共和国作为自身的奋斗理想。然而,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的共和国,因为,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社会真正能够挽救国家危亡,决定国家命运的既不是传统的旧势力,也不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而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因而,中国历史的发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中国现代化发展对民主的内在要求,也就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得以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不仅使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中国现代化发展一个多世纪的两个根本问题,即主权和政权问题。在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国家不仅实现了独立,赢得了主权,而且有了保证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强大的人民政权。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成就,中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而现代国家的建立,是现代化发展的首要前提。

随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现代化发展也就获得了新的规定性,即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展开,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取向。这个规定性使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赖以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在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生成,而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来建立和完善。因而,赢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要大大超出民主对一般国家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显然,社会主义民主确立本身就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现代化发展对民主的要求来说,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条件下,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就更具有战略意义。然而,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严重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发展,甚至践踏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生动的事实说明:什么时候坚持维护、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的现代化就得以顺利进行;相反,什么时候忽视或放弃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必然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失败。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新的统一,并在共同发展中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发展,为新时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和政治条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党和国家的有效领导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不仅成功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使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的有效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使社会主义民主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获得重大发展,其主要体现是: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关系得到了积极的调整;社会各主体获得了相当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基层民主蓬勃发展,从村民自治扩展至城市居民自治;党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建设全面展开,民主与法治获得了新的统一。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人们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民主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发展获得了新的基础和新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可以因此脱离其内在的逻辑,简单地依据市场经济的原则,趋同于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是一个大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基础比较薄弱。因而,在中国,民主和现代化发展一样,既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大跃进”式地进行,必须从国情出发,一步一步地前进。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种种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不仅要继续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而且要与现代化发展的实际进程相适应。只有这样,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新发展,才能有效地保证中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任何人只要理性地思考中国经济和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就没有理由怀疑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在今天的中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已形成,目标已明确,价值已确立,方略已拟定。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在积极实践中推进其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体现其价值。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不断实践和发展才能赢得人民,赢得未来。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追求足以决定我们今天所实践的社会主义民主,将对人类社会的民主化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长远的推动作用。(林尚立执笔)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