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的一场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人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新经济的来临,管理科学迎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人文管理。
当前,我们的发展仍处在工业经济时期,军事化管理是我们的基本管理方式,它突出的是纪律性、忠诚度、克服无政府主义三大优势。实践证明:它是工业经济时期的成功管理模式。
工业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生产的机械化;二是经营的规模化。其本质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所以,工业经济后期的“文明冲突”标志着刚性的纪律要求与人的自主性的严重对立,也说明了时代对知识经济的呼唤。在高科技公司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知识经济正推动着管理科学向人文管理的新纪元迈进。
历史证明:自然经济选择“部落”作为发展经济的组织形式;农业经济选择“家庭”作为发展经济的组织形式;工业经济选择“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组织形式,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企业”是发展工业经济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成功的组织模式。所以,可能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企业”仍将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存在。
计算机将会像自来水一样流进每个家庭——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种与传统经济全然不同的新经济,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以“虚拟经济”为基础,资产的形态是智力;二是效益递增规律,而不是效益递减规律;三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并且日益起着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四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支平衡,四项指标可以同时达到。这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会发生一种强烈的撞击,传统的管理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什么是人文管理?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在人性复苏的前提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它肯定了人的主体性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追求的是组织行为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尊、自立、自信、自爱、自强;二是作为群体的人的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人、成熟人、创造人。
人文管理是人类管理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是一次了不起的质的飞跃。管理是人类发展的竞技场,工业经济孕育了泰罗制,知识经济一定会孕育出人文管理。
按人的发展进程,人文管理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性化管理,即类与群体的管理;二是人格化管理,即群体与个体的管理。前者是按人的发展属性进行有序的管理,后者是按人的生存方式进行和谐的管理。前为知识经济时代,后为智慧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的区别:前者的经济发展仍体现出狭隘的自私性,如国家、政治、民族等,这是它的合理性原则;而后者的经济发展体现出的是广博的公益性,如共知与共享、群体和个体、社区与个人等,这是它的未来科学性原则。
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也有两个相同之处:一是资产形态都是软性的;二是人作为真正的人的地位被历史性地确立了。
人文精神——创新和创造是人文管理的内核;人文环境——氛围和心境是人文管理的基础;人文资源——智力和智能是人文管理的内容。
企业人文管理的几项具体内容为:对待市场竞争是和合的态度;对待用户是依照个性化服务和多样性服务的准则;对待产品设计是遵循“人性化”的标准;对待员工是采取福利计划和教练计划的合作方式;对待生产是用柔性生产线组合方式;对待组织形式是采取灵活而有弹性的网络式项目管理;对待发展是倡导学习型企业的模式等。
既然我们倡导人文管理,就必须了解和研究人类的目的是什么?“人类”一词由“人”和“类”两个语素所组成。作为个体人的终极目的是两个:一是性生活的和谐;二是精神生活的和谐;作为类的终极目的也有两个:一是社区生活质量的舒适度;二是高科技发展的本质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相吻合,人类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组成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共生世界——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性发展。不过,也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这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人类的理性和成熟正推动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日益深化。
共生世界是一种新的结构和谐——有机交融、天人合一。它对过去是一枚果实,它对未来是一颗种子。
一、从企业人性化进程来看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因为人具有物质与文化的二重性,所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既是“硬件”又是“软件”。如果把人当成“硬件”,他就归于物类;如果把他当成“软件”,可把他归于“人”类。在管理中如何看待这二者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物质的满足程度及与文化性相关的精神满足程度和人的智力因素的开发程度。智力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断增长的,这导致了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促使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这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物质选择范围。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迎合人们的选择要求,由此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的内容与方式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产品中科技含量已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生存的灵魂除产品质量外,更为主要的是创新,这些都要求更加注重人的作用。我们要知道,当今一个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的人性化正随着产品的人性化进程而提高。所以,人文管理是建立在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符合高新技术所产生的管理环境的要求,其宗旨就是不论是从管理的目的,还是从管理的手段上都应符合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它要尽力发挥人的文化性作用和满足人的个性需求,主要体现在:
对待企业发展 21世纪的企业面对的将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竞争激烈的、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企业如何使自己的原有资产保值、升值并在竞争中求发展,取决于如何培养它的应变能力、发展新技术和采取新态度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最终反映在学习能力上;所以,建造一个“学习型”企业将是企业生存的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在这种企业中,要建立一套学习管理机制。按企业内不同人的条件和要求,有目的地、分层次地和有序地对各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使得企业及其员工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进而增强应变和变革的能力,以便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及环境的要求积极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待用户 人文管理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人、成熟人、创造人的态度对待用户这一群体的人。在营销层面上,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不仅为用户提供性能好、质量高的产品,还要提供能反映用户个性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及多样性服务,以不断地丰富用户的价值。
对待生产 基于用户深层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的趋势,生产过程需要按照用户要求多样化的特点或定单的要求进行组织,采取任意批量的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所以必须通过精细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方式等柔性生产线的组合来组织生产过程,以实现更小规模和更低成本的生产,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及本企业的利益。
对待管理职能 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及人们对商品的选择要求,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组织结构产生了变化。物质短缺时期的企业大都属于生产型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企业人员构成中,生产性工人占绝大多数,而设计与营销人员相对很少,这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橄榄型”企业(轻设计开发、重生产、轻经营)。在这种结构型时期,大多数人依附于生产线上的产品加工,监督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法宝;随着产品产量的逐步增长,企业推销产品的工作进一步加重,进而营销人员在不断增加,这样企业结构就变成了“葫芦型”(轻设计开发、重生产、重经营);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对产品功能的要求更加提高。不仅要求质高价优的产品,还要求相应的信息与服务的价值享受,企业必须提高产品信息和服务的价值组合能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工作的力度。所以其组织型式向“哑铃型”(重设计、轻生产、重营销)的形式转化,甚至出现了像耐克公司那样没有生产厂房的企业。这时的管理职能也由监控转变为服务协调。
对待员工 在企业内部,对待员工将采取福利计划和教练计划的合作方式。表现在,一是员工民主管理企业,建造一种“民主企业”模式。包括员工所有(员工持股)与员工参与。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疏通工人和管理层之间的对抗关系,更便于产生合力和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模式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从为集体所做的贡献中得到好处。二是以多鼓励、多包容、少惩罚的态度对待员工。人文管理是开发人的智力和智能的管理,尤其是开发智能的管理,其体现就是创新。要创新就要有风险,有风险就可能有失败,人文管理则把失败作为人的经历的组成部分,甚至把失败作为一种能否“孵化”的评价标准,要奖赏与引导甘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风险而遭到失败的人。
对待竞争 在进行人文管理的时期,残酷的市场竞争已被合作竞争或合作所代替。这时,企业为了快捷地抓住市场机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不同企业技术优势的整合作用,组成一些互利互惠的、协同作战的“联合组织”,最明显的例子是商业企业之间为共享技术、市场和其他资产而纷纷建立起来的联盟,如联合生产型联盟、销售合作型联盟、研制开发型联盟、策略型联盟等,这些联盟大多产生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之间,如微软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为提供个人电脑所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而结成的联盟等,其联盟原因是这些无形及有形资产代表了各种根本的知识形式,其结合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
对待产品设计 人文管理注重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要求产品个性化、人性化,任何不吻合人的本性所需要的产品都将被社会的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无情地抛弃。因为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其产品的可靠耐用等经济实用的功能,而是在使用产品同时,还在体验、享受、品评、分析其产品设计的“人性化”程度。所以,现代产品的设计应该体现人与现代科技、人与现代艺术、人与生态平衡的统一,也就是科技、经济、文化、自然与人的统一。
对待组织形式 人文管理的组织形式是灵活的、弹性的网络式结构,体现在:①能应用多种组织方法来解决组织的集中化与分散化、紧密度与松散度、长远计划与灵活性、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及集体性等诸方面的选择与组合问题。因此,组织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组织应该是透明的;第二,组织结构应力求减少层次,也就是拥有一个尽可能“平面”的组织。②组织网络化。网络管理组织既强调层次,更强调协调,这也是组织设计“平面化”的一种体现。③组织的无边界化,即组织不再用许多界限将人、工作对象、方法及地点分开,而是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影响这些界限,以更快、更准地将各种资源及行动落实到最需要的地方。这种组织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对待企业文化 人文管理建立的是以人为支点的组织文化,目的是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氛围,主张和平的人际关系,而不提倡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在这种组织文化氛围中,上下级之间更懂得如何去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的内容,上下级可分享信息、分享权责、分享荣誉。在这里,领导者的职责不再是指挥与监控,而是为在时空上的协调创造条件,以尽力释放本组织自身智力资本;而下级的工作也不再是一味服从的“应声虫”,而是把工作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享受生活,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开发应用。
人文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各个环节、各项运行职能都把人置于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最具活性因素的“人”在经济管理中的主体性。我们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人文管理所含内容更深刻、更广泛,其主体性也更加鲜明。
二、从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型要求看人文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知识经济,开始对传统的经济理论产生了挑战,也对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智力资本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排在了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之首,推动着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经济理论和传统的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21世纪作为传播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微机将会像自来水一样流进每个家庭,对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根本性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跃居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产生了以美国为标志的新经济现象。它有悖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观点。传统的经济学认为,物质生产部门创造财富,而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财富;而新经济认为非物质部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起主导作用。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材料、资源、能源来发展经济,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而新经济以知识、信息为基础,这种资源丰富且可共享,所以对知识的投资会产生收益递增效应;传统的经济学是以实物为基础的经济学,其资产的形态都是以物质为标志的。而知识经济时代的资产形态则是智力,是以虚拟经济为基础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派包括萨谬尔森等经济学家们认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不能同时达到,但在新经济时代,却能同时达到(如美国)。这些现象的发生均基于知识经济,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与劳动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劳动对象由过去单纯的有形产品本身而更多地转变为生产与管理、支配与控制这些产品的无形信息与知识;劳动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自动,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办公乃至家务琐事,均可借助计算机来控制与完成;劳动力已从过去的以体力为主过渡到现在的以脑力为主。在一些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如美国“白领”已占59%,而“蓝领”仅占29%。随着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蓝领”员工的需求量将逐年下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呈现这种趋向。有人预测,在未来15~20年内,“蓝领”人数将会从占劳动力总数的52.5%降至10%以下,其中,发达国家的上述比例将由29%降至9.5%。这种趋势将造成大批“蓝领”结构性转移,使许多人进入服务领域。同时,新的工作环境迫使“蓝领”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对以前从事管理和科技工作的“白领”阶层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他们的技术专业能力及组织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想象、数字与计算、沟通与交流、学习等各方面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进展,这些能力也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尤为重要的是: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批“金领”族脱颖而出。“金领”族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可视为由知识经济孕育出来的新一代智力大军,在管理上需要用新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因为这些人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专门技能和智力而得到社会的认同。一般说,他们大都显示出如下特点:把自己的才能和智力作为他们最宝贵的财产,其工作常具不重复性和复杂性,是知识的一种自我认知过程,是在特殊环境中,利用自己的脑子来完成的。所以,工作成果较难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善于发现问题,注重“自我管理”。这样,生产力的中心已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过去,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作用于什么样的对象,而现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与智力成了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经济以利润为目的,靠优化组织的人、财、物进行生产并寻找市场机会;而知识经济则以发展为目的,靠组织项目来寻求展示个人价值的发展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流动性进一步加快,并由国别移民向跨区域、跨国家的多边流动。国际型企业、国际型公民日渐趋多。所以如何选人、留人、培养人,就成为管理的关键。人才大战将是21世纪每个管理者均应关注的课题。
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工业经济时代人依附于机器,离不开机器。因为,工业经济的资本是工厂和设备,人离开了这些会成为失业者。产业工人最怕的就是失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资本的全球化与创新快速化的发展,项目管理正在取代传统的职能性的组织管理,企业正面临着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有利于项目管理的机制与人才开发制度,表现为项目离不开人。因为,人的智力成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型资源,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是人文管理。但这个时代的人才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他们的主动性很强,他们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劳动过程难以监控,成果难以衡量,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大多藐视权威,流动意愿很强。所以,传统管理很难适应这种时代需求。因而,新的管理要能创造和提供一种自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进行科技创新;其次,实行弹性工作制,工作方式灵活多样;再次,实行分散式管理而不是等级制管理;最后是重视知识劳动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样,就需要处理人与机器、过程和结果、制度与弹性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显然,硬性的管理已显得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软性的人文管理。
三、从管理科学的历史发展看人文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一个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的革命性变革。管理科学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后,今天开始迈入一个全新的管理革命期。由于虚拟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人的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实行人文管理势在必行。
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及现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始于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兴起。那时的管理还没能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管理者与操作者凭经验行事,体现为“人治”的经验管理。进入20世纪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意味着工业经济社会开始了,由于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其生产力较以前更为发达,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失效了,科学管理就应运而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复杂产品、大型工程相继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也进一步加深。所有这些都对管理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展民主管理、应用运筹学、实行系统管理等,促使管理学在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形式手段等方面有了更快的发展。可以说,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源于人类需求的发展,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如果我们把19世纪以来的管理作为近代管理来考察一下,就可发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人们需求不同,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们必须要说明的是:泰罗制是对农业生产的分散化、资源严重浪费、经济效率低下的一种否定,是历史上第一次用规范、合理、科学的方式将人的“力”进行了定量,开启了对人的作用承认的世纪性宣言(当然,其劣根性是把人当成了机械人)。
科学管理始于工业革命,那是资本与生活物资应人的物欲一起膨胀的时代,其使命就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所以管理的形式表现为:自然资源型管理,管理的重点对象是物,对物进行“科学”管理。目标就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为达到这个目标,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变成了流程式的或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相应的管理方式以程序化、精算化、效率化为主。所以管理对象的人或物均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符合纪律性要求。人的生活方式也同样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这样,管理的刚性和硬性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恰恰是军事化管理的本质属性。可以说管理的刚性和硬性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它成功地改变了节奏缓慢、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克服了历来的物资短缺现象,把人类推到了物质相对过剩的时代。就在人们享受工业经济丰裕的物质财富时,不免又对机械式的、枯燥的、乏味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疑问和厌烦。因为这种方式只以效率为目的,而没有充分考虑人对这种方式的感受。再则,人们附属于机器,几乎成了机器的附件,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性。由于批量大生产的结果,导致消费产品趋同化、没有个性。高速的工业发展,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污染严重。人们本能地产生了厌烦,继而变成了愤怒和仇恨。因为,这些都有悖于人的最终追求。
为此,在科学管理后期,管理学延伸到了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的领域,产生了X—Y理论、管理方格论、体现民主管理的z理论等,由此形成了一些探讨有关人性的管理学科,如管理心理学、管理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等等。这些理论与学科的产生与应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工业经济时期人们生存方式中的矛盾心理、人与物的被动依附关系以及对峙状态。由于这时的管理注重了人的心理情绪、需求要求等人为因素在效率中的作用,从而改进了劳资关系及人际关系,相对于冰冷的机器来说,使人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亲情。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性的复苏似乎看到了光明。但从根本上看,工业经济是不可能实现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的。原因是为了改变生产力欠发达、物资短缺、科技贡献率低、人的素质相对也低这种局面,工业经济就形成了典型的效率经济、规模经济。所以其管理是以规范与制度、监督与控制为主的管理,也就是一种军事化管理——克服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性,强调忠诚度。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规范与制度依然存在,监控也不是没有必要,但其作用已大为削弱。因为规章制度一是只能对共性问题进行约束,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二是无助于一个组织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与处理那些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它的等级、程序、过程太复杂。无论是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日本的零缺陷管理,都无法让它们像微软一样去开辟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新市场。同时由于一些非程序化的创造性工作没有固定的准则与模式,所以人们只要求它的结果,而很难监控它的过程。另外,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多元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人对机器的适应变成了机器对人的适应。对工作过程的监控愈来愈没有必要。
知识经济的来临,为人类实现自主性提供了条件。这是因为人们所受约束越来越小,自由度相对加大。由于工业经济提供了相对过剩的物质,使得物质消耗与消费的选择性与要求进一步提高,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管理必然取代管制型管理。
四、从人的本质属性看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有三个基本出发点:其一人是动物与文化的统一体,这是人类进化、优化的推动力量;其二是人的主体性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力量;其三是社会的价值是因人的主体性存在才有了哲学上的意义。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人性化的复苏,即恢复人的主体性,恢复人对世界的创造性作用;二是从主体性表现出来的观念思维与创新思维出发,对不同人的形成状态和生存方式进行深层次地探讨与多层面研究,从而把握人性和人格的进展阶段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
根据马斯洛的说法,人有5种需求,依次排列为:基本生活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5种需求呈阶梯型,是由物质向精神的方向递进的,每种需求一般是在前面的需求满足后才能产生。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各种需求不是对等的。不能取代,但有时同时存在,也可跨越去实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越往后的需求空阔度越广,需求的涵盖性越强,需求的满足方面越多,所实现人类目的的境界越高。此外,人类需求还表现出极强的阶段性与因果性,每种需求可以说是前阶段的果,是后阶段的因。每阶段的起点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主流和层次,这种需求主流和层次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人类在不断追求目的的发展过程中,依次形成了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物质性、竞争性、合作性、创新性和灰色的理性。
人体是物质构成的,人自然具有物质的属性。但作为人的物质性,它是物质结构的机体。这个机体是渐进的、有序的、不断变化的,既体现为量的增加,更体现为质的升华。为此,人就需要向“外界”索取,为了更多的索取,就要力争有“效率”,所以“效率性”也是人的物质性的一部分。因索取的不均衡性或“效率”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竞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所以“竞争性”也是人的一种天性。为了更多的向外界摄取,并更好保护自身不受侵害并战胜异类,人必须发挥人类的力量,即走上合群的道路,要通过互相合作,至少也要保持一种动物式的血缘群体的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合作性”同样也是人的一种天性。为了达到物质目的,就必须讲究效率,同时既要竞争,又需合作,而这一切都要靠人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这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反映的是人的能动性。它通过创新的核心——智能来调节并改造环境,创造新事物,推动社会在一个更高的新的境界中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主体性需求,它与人性之间相依相存,其需求是目的,而属性则是实现目的的途径。
人文管理,即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按人的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有序和谐管理,即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及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刺激高层次者的低需求和刺激低层次者的高需求。在管理上不但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挖掘各个阶层的需求,推动人文管理从人性化迈向人格化,完成管理科学的辉煌革命。
五、从人的文化性看人文管理
我们说,人是动物与文化的统一体,它们的有机组合及相对地位的变化,决定了人类的发展状态和生存方式。人类既有动物性的一面,又有文化性的一面。就动物性来说,人类迷恋于物质的生产与物质的消费,以维持人类生物机体的延续;而作为人的文化性,即追求理性,创造科学,显示了人的智能是创新的本质。文化性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正是它成了人类主体性需求的创造性动力。
人的文化性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人类不断追求最高境界的一个标志。人类自有生以来,就不懈地追求改造自然、创造文化,努力使自身与世界融为一体。因此人类的不懈追求是一个不断进化提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首先,人类不是一味的动物性发展,而是从改造自身向改造环境的方向发展,实现了从猿到人的飞跃,提高、进化了人的生理机能;二是人类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而把它的活动空间由游牧部落向安居乐业方向转移,实现着活动方式和内容的飞跃;三是人类不是一味追求自身的类利益,还向着超越类利益、升华人类的方向发展,即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着新的结构性平衡。
人类的进化和文化功能的作用,使得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空间在不断发生着转移,其主要标志就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当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兴起之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人类经济发展的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物质生产活动向“虚拟”操作的经济活动转移。它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管理方式、方法及内容的相应变化,推动着人类活动方式的大转变。
从原始采集活动的管理方式到工业革命的创造自然的活动,都是以物为主的,所以其管理的中心是物。因为,人生存于物质之中,缺乏应有的自主与自由。从本质上讲,这种现象是由于人的物欲未能得到根本性地满足所造成的结果。而人的文化性是处于本能性或属体性阶段,是从属和被动的。它仍然受着人的动物性和物质性的支配,文化创造的成果只是为了人的生存需要。但人的文化性创造,仍在这种潜意识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推动着人们从纯体力型支出到带有明显文化色彩的经验型的技能支出,促进了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极大丰富和提高。
当物质的发展逐渐超越了人的生理需要,文化就渐渐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成为人类追求解放与自由的象征。工业经济后期的“文明冲突”,就典型地说明了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必然。它昭示了人从附属性转变为主体性,人性开始恢复着理性的光芒——智力和智能成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是我们最可珍视的资产。所以,真正超越人的动物性、超越自然文化的是信息文化,网络经济。
现在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内容的知识经济,把人类的智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的物欲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人的自主性地位得以确立,这时,人的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展现,科学才能释放出它那无与伦比的辉煌。而人文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新的管理时代来临了。
六、从资产形态的演变看人文管理
由于人类的目的是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的,它分层次、分阶段,是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自身的质与量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为了实现人类生存的目的,人类就要竞争、合作、创新,其结果使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生产力不断发达,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及经济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完善。如果我们从不同社会的资产形态演变这个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相应地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特征也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而根据不同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形态又可分为五种类型——生物人、自给人、经济人、自主人和自由人。社会的变迁是由于经济的资产形态在变化,而资产形态的不同是由于人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实质性演变,与此同时,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也相应地做了改变和调整。
人类属性由竞争性向合作性过渡,向着人类最高境界——共生世界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也由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发展。
衡量及评估社会财富及发展状况所用的标准将由现在的产量、产值、速度等数量指标向质量性、结构性、生态性等指标转化,人更关注的是工作选择的自主性、生活选择的自由度。
管理将会根据人的可塑性及主动性,高层次地开发人的智慧,精力多用于结构性的和谐上。所以,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探讨和研究,在智慧经济时代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人格化管理,也是人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
进入工业经济时期,最大资本不再是土地而变成工厂和设备,产业工人出现了。这时管理的中心是资本,社会追求的是如何变大变多,如何筹措到低成本的资金,如何以最少的资本实现最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企业为了在同行竞争之中处于优势,总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争当龙头老大,降低采购经营成本;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免受灭顶之灾,实行多头经营,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多种产品,追求大范围的经济效应。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主要途径。由于自然资源被大量采掘,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生存环境与条件,人们不得不离开土地,来到工厂,遵守严格的纪律性要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机械性工作,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人们的工作是靠支付自己的体力和技能在权威的指挥下进行,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经济人”。
在知识经济社会,对科技的应用以合理性为原则,以创新性为内容。在它的背后,国家、民族等的狭隘自私利益仍然起着支柱作用。所以高科技的创新能量越大,其负面的效应也同样在增加。人们在复苏人性、获得自主性的同时,心中也产生许多无名的恐惧感。反过来越是这样,人们对管理上的人性化程度、自主性要求也越高,传统管理的生命力也就越弱。这一点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得最明显。
由于知识的高度集中与知识更新的日益加快,市场竞争加剧。在新的管理时期,一个企业要想在多个领域同时处于领先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范围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弱。加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传递的高速化和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等,使得规模经济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快鱼吃慢鱼”司空见惯,“小鱼吃大鱼”也变为可能和现实。企业不仅面临同行竞争,也面临多行业竞争,不仅要争取现有的市场,更要争取潜在市场。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企业必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整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资源组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动态“联合组织”,这推动和促进了各种形式战略联盟的风潮涌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这一切均取决于人们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人的智力是这个时代的主导型资产,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前提,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智力,就可以做一个自主人,创造个人成就,展示人生价值。
此时的人性化管理是一种相互之间的能力认可度,而权力、位置、财富只会有相对的影响力,不会再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或决定性的影响力正在日趋减弱。
在智慧经济时代,对科技的应用以科学性为原则。即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原则,以生活质量和生态平衡的结构性和谐为根本出发点,消除了以政治为基本准则的国家、民族等狭隘的自私性,代之以社区的与个人的、社会的与自然的、共同的与共享的共生世界。国家消失了,军事、安全、政治等因素都转化为一种人类的共性需求,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得以展示,人类的思维认识有了一种新规律,社会进化到了一种新境界。
智慧经济时代打破了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的一些不足,改变了发挥现有技术转化速率存在的单一性,修复并防止了因产业结构转化升级所必然带来的对旧结构的破坏性杀伤,以及人性的竞争或创造天性所造成的无谓投入与产出,缓解和消除了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紧张压力,心理的恐惧感变成了科学想象的组合能力,使既有的知识升华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揉合、撞击出一种崭新的高科技。而这种高科技发展的本质属性必须和人的自然属性相吻合,构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物质丰裕、精神和谐的全新世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自由人”,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这是人类的归属。也是人类的新生。
智慧经济在实现着人的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展示的是人类个体的心智成熟和人类群体的理性思维。
未来的世界将会出现与当今有质的差别的三种组织架构:“全球联盟”解决人类的战略定位问题;各业“联合会”(协会、学会)解决重大的发展方向问题;“社区自治”解决具体的利益平衡问题。这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刷新,更是组织内容的再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拐点”,将由此而在一个崭新的界面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