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与教学内容价值的检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鲸”的课堂观察与深层思考_说明方法论文

“以学定教”与教学内容价值的检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鲸”的课堂观察与深层思考_说明方法论文

“以学定教”,教学内容价值的审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鲸》的课堂观察与深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上册论文,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五年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学定教”,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学”上。它包涵两个层面:

课程内容层面: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层面: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教学策略层面,即从“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体现“以学定教”。然而,“学生需要什么”,应从课程内容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样思考“以学定教”,或许更有价值。笔者以一篇说明文《鲸》的课堂观察(第二课时)为例,对其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

一、片段回放:学生学了什么?

我们撷取了一个优秀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鲸》的课例片段,观察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产生的教学内容,再从学生的角度看看,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鲸这个庞然大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回忆一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鲸这种海洋生物?

生:体形、进化、种类、繁衍、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

生:我给他做补充,我从资料上了解到,一头鲸相当于29头大象,230头牛。大象大家可能没有见过,但是牛大家都很熟悉,230头牛,可想而知,鲸有多大。

师:是呀,大象就很庞大了,可是和鲸一比,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播放课件)这鲸可真是比象大的多的动物。这里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不太熟悉的鲸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2.了解说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从身长、体重、大小角度对鲸的体形有了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好课文,老师想给大家一个小提示。

课件出示:(1)选择对于学习课文有帮助的资料;(2)学习的过程中要依靠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去体会鲸的特点;(3)注意思考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鲸还有哪些生活习惯呢?原来,鲸的食量这么大,进食方式这么奇特。大自然真神奇。请大家练习朗读,把鲸这种奇特的进食方式展示出来。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先来读读须鲸是怎么进食的?你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师:请女生来读读须鲸进食的方法。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齿鲸的进食特点。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段须鲸和齿鲸进食的录像,相信对大家理解鲸进食的特点有帮助。

(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课后言语实践,运用说明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对鲸的知识有了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了鲸的体形巨大,它用肺呼吸,是胎生,属于哺乳动物。同时我们还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样一些说明方法。回家以后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学习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二、观后反思:教学内容的价值哪儿缺失?

《鲸》这一课,可以教鲸的生物知识,可以教说明方法,可以教课文中的比喻句句式,可以教作者的表达顺序。然而,一篇文章一旦选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便应有相对确定性,即课文“教什么”可依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予以确定。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要体现出“以学定教”。目前,不少老师教的内容,往往和学生的需要不一致,如此,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区别。上述《鲸》这个教学片段,从学的角度追问: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需要一致吗?下面,我们对这位老师在课堂呈现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一下分析:

第一环节:了解课文中鲸的知识——实际上是学生的已知

课始,老师问学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鲸,然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学,学生直接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学生的发言内容不难看出,学生对鲸的生物知识(体形特点)说得全面且准确。你看,学生学的是鲸的生物知识,还停留在教材的“原生价值”层面上,岂不是生物课?从学的角度看,学生需要的不是鲸的知识,而是课文为何这样来写鲸的体形。那么,“鲸的知识”要不要教?要教,但应放在第一课时,作为学生第二课时阅读的起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应落在“为何这样写鲸的体形”。

第二环节:学生借助“鲸”的资料,再次体会鲸的特点,同时了解说明方法的知识——实际上是说明方法知识的传授

从上面实录的第二环节来看,我们看到的,学习内容还是“了解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鲸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等。更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先来读读须鲸是怎么进食的,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你来读一读吧,谁和他有同样的感受也来读一读吧!”面对说明文,这样的感情朗读价值何在?再者,老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把说明方法(比较、打比方、举例子)概念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懂得了这些说明方法的概念,就能证明学生学习的价值吗?可以肯定,说明方法的概念化,抽象的理解很难化作学生的言语行为,导致其所学价值有限。

第三环节:作业练习(小练笔——鲸的自述)——实际上是当作学生的言语实践

这样的作业作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内容,本是好事,但学生在课后完成,我们就无法考究其作业质量如何。现实中,我们多数常态课的小练笔,习惯于放在课后。在老师讲完课文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言语实践的做法,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内容是外在的,也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更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从学生学的需要来说,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作业布置,而是能在课堂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某种能力。

可见,我们老师在教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学生不知道的,再通过言语实践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内容,才是有价值的。

三、深度思考:以学定教,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那么《鲸》这一课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来确定此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需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应把握好以下观点:

1.教材观:文本解读要定位好文体

《鲸》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体,如何才能更好地选择出一个文本合宜的教学内容呢?对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的课程标准里面写道:“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文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及科学思想,在具体阅读中要能抓住说明内容的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其关键词“科学”、“了解”,一个是体现说明文的语言是讲究科学的,不像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诗意;一个是了解说明方法,不是传授说明知识。可见,《鲸》这一课要教的是,文本选择怎样的语言来阐述;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可以用见闻(记叙)、童话,还可以用科学的文字来表达,为何此文用了较多的数字、举例、比较方法来表达?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样表达,更容易说明鲸的体形和生活习性。

2.儿童观:要在“已知”中揭示“未知”

学生还未进入文本前,他们已有一定的言语经验,特别是我们目前的文选型教材,即使一篇篇课文不教,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言语经验,读懂他应能读懂的内容。拿《鲸》这篇课文来说,我就曾作过调查,在学生刚接到课本后,学生读完两遍,就能写下自己读懂的如下内容:

鲸是哺乳动物,他的体形很大,刚生出来的也有七千公斤来重。

鲸是用肺呼吸的,它一次能吃下两千多公斤的小鱼或小虾。

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鲸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须鲸和齿鲸。

也就是说的鲸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应不难解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再来教这些内容,意味着重复学生的已知。上面的课例“感受鲸的体形”的环节中,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现鲸“大”的语句,学生准确地找出了写鲸与大象、猪的句子,还能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并没有感受到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足以证实,在教学生已知的内容。笔者提出,课堂上,老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看似懂的东西陌生化,从已知转向未知。

那如何转向未知呢?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内容(以感受鲸大为例):

出示另一类关于“鲸”的说明文字。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的身体很大。鲸的体形像鱼,呈梭形。头部大,眼小,耳廓完全退化。颈部不明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是主要的运动器官。有齿或无齿。鼻孔一或两个,长在头顶上。整个身子没有毛(有许多种类只在嘴边尚残余一些毛)。

拿上文和原文第一自然段对比读。读这段话后问学生:你感受到什么?(鲸的体形)再把这段话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比较:同样写鲸的体形,看看课本上的文字和这段文字有什么不同?显然,学生从两个不同文本的比较中,悟出课文用了数字、举例、作比较的办法,更能突出鲸的体形大。

假如把课文里的数字,以及鲸和大象、猪比较的语言抽出来,看看内容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改变,学生会有所悟:为了突出鲸的体形大,课文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办法,这也是科普说明文表达的一种方法。

这个内容的呈现,使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走向未知,从而懂得课文的表达妙处。

3.课程观:设计要回归“符号实践”

过去的教学,我们往往注重符号的研究,也就是说把语言文字本身变成研究对象,把课文阅读肢解为对字、词、句、篇、语(法)、文(法)等的“深挖洞”。上述课例中,执教老师由于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偏离,偏向“鲸的生活习性”研究,看不到学生实践说明方法的言语实践。笔者建议把“鲸的自述”贯穿教学过程,这样,就能突显“符号实践”的课程观。我建议这样操作:

在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新词时策划这样一个言语活动情境:假如一家海洋馆要有鲸的解说文,如何把下面写给成人看的文字改为写给我们的儿童看的既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逻辑的说明文字呢?

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有的鲸身体很大。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以潜泳10~45分钟。一般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胎生,通常每胎产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鲸。但许多人分其为鱼类,事实上它们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在希腊,“鲸”这个字代表海洋巨兽。我们把鲸类分为两群:齿鲸类:有齿的海洋巨兽,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如抹香鲸、逆戟鲸、海豚、鼠海豚。须鲸类:有胡须的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事实上这些胡须是长在嘴内的折角形齿片,用于过滤水和捕捉鲸所食用的虾和其他小动物,这些齿片就代替了牙齿。鲸是胎生,生下来时就很大,寿命也很长。

学生读完这段文字后,可根椐课文的内容,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原文。在改写的过程中,渗透如下教学内容:

(1)改写过程中,拿上文和课文比较,体会文中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读者对象可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改写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

(2)在改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说明言语,只是换一种角色进行叙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叙述的顺序可以改变,可不按课文的顺序来说明。(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样教说明文,前文所述的课例,执教老师是通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鲸的生活习性或说明方法。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自身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对鲸的认识,或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回归到对人的本体发展上。

标签:;  ;  

“以学定教”与教学内容价值的检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鲸”的课堂观察与深层思考_说明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