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严格管理班级。
关键词:人格 理解 管理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情像清泉,可以浇灌干涸的土地;情像阳光,可以温暖冷缩的心灵。”教育实践表明,爱是一种有效地教育手段。班主任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以下我提出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不容教师的任意侵犯和践踏。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班主任要特别善于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因为学生是善意的。不要随意的否定一个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对求知世界的探求。师爱,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桥梁。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有尊重学生人格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二、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提高师生的认识水平,增强师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首先要学会理智控制自己。
少年期的情绪敏感但不稳定,强烈但相对脆弱,变化迅速但不持久,情绪反应缺乏理智控制,容易冲动。 课堂上可能因一点师生之间的误会,就会产生极端的行为,所以,必要的、成熟的理智控制很重要。其次要有理解教师的主动性。每个老师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要让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的十分清楚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理解教师的主动性。只有当学生主动理解教师、喜欢教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与学生、学生家长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性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所以,只有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
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的理解;通既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消除师生之间心灵壁垒,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的桥梁。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相识;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理解;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天真淳朴的学生,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学生,是看问题表面而又情绪化的学生。没有沟通,学生难以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解老师的一片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从而影响师生感情。所以,只有师生之间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更好的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那么,师生之间如何做到很好的交流沟通?
沟通从微笑开始;通是半开的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管怎样的孩子,也不管他怎样的生气,只要老师你张嘴微笑,他就会感到你没有恶意,就会放下戒备心,听你要说的话,就会渐渐和你交谈,就会渐渐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只有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会对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更好的了解、理解学生,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通过共同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生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接触交往中才能做到。因此师生共同参加的活动是增进师生相互理解的条件和途径。
师生之间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于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除了师生彼此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实施一些小策略外,还需要师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怎样严格管理班级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很有道理,我认为:一个纪律整肃的班集体更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但怎样做到严格管理班级,这是许多班主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有的班主任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学生貌恭 而心不服,甚至和班主任唱反调。也有的班主任感叹:“现在的孩子……”颇有 点一言难尽的味道。但我们为何不反躬自问,我们是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的?或训斥,或罚站,或请家长。我们在以威服人的时候,有没有尝试着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呢?我们制定的班级制度有没有可操作性呢?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我想就这个问题和班主任们共同探讨一下。 一让学生自己制定并细化班级制度 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班级中,规矩就是制度,大事小情都需要制度的维持,一个学校需要制度,作为学校一个基本单位的班级更需要制度支撑。制度由学生亲自制定,可降低学生对于制度的抵触心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接纳制度。每次开学,我都拿出几份班级制度草稿交给各小组补充修订,然后把修改稿交给全班同学讨论,一 致通过后便开始施行。班级制度尽量细化,以便于操作,这当然需要班主任的引导。 加强班委会的建设,让班委会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 明确每一位班委成员的职责,学习纪律卫生等都有专人负责,放手让他们去干,尽快锻炼他们在班级各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巩固班委会在同学们当中的威信,我告诉班长:“像调座位作业没交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不要请示我,你就根据班级制度去处理,我相信你的能力。”我总是不断向学生或暗示或强调班 委会的权威,使学生能自觉服从班委会的管理。我也密切与班委会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棘手的问题。当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鼓励全体学 生对班委形成有效的监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我反映问题,说错了没关系,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经常告诫班委的每个成员:应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 而不能盛气凌人,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我班班委工作认真负责,我不在教室的时候,班委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用个人的道德魅力来感召学生。我们都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管理是一门艺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晏晨. 论初中班主任的“情感式”管理[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7):25.
[2]杨柳. 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 中华少年,2017,(25):249-250.
论文作者:冯健雄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班委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班级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