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材的现状和未来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体系基本合理
从总体来讲,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编排顺序是先总论后分论,也就是说先概述后分区,而总论部分的知识体系又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这为人地关系的形成做了铺垫,也就是说,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在中国分区地理之后又安排了本省地理和乡土地理。
这样的教材体系体现了三个安排原则:①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②注意由远及近的原则,地球——世界——中国——本省——乡土;③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章的安排,与“世界的居民”一章的安排,从知识体系来说是不一致的。在中国地理中,“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安排在疆域政区之后,自然环境之前,而在世界地理中,“世界的居民”安排在自然资源之后,分区地理之前。世界和中国地理总论的知识体系是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属于人文地理部分,我认为移到商业旅游业之后,分区地理之前更合适一些。
二、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基本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在基础知识方面,与以往初中地理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改进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基本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1.贯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协调”这一基本观点,加强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21世纪公民所必备的知识。
2.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直观性,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的安排,用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力求使学生爱读爱学,便于自学,且学得有趣。
3.基本技能训练以阅读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表为重点,并对读图提出了具体要求,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用图能力。
4.教材既体现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又提供了可用于“分层次教学”的内容,便于因材施教。教材文字叙述部分多体现知识要求,读图和“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多体现基本训练要求。但读图和小栏目中常有超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层次内容,这些内容适于体现“分层次教学”,只需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基本教学要求,哪些属于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建议在教材中应有所区别。读图、“想一想”、“做一做”以及选做复习题部分,凡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以在其前面打个“※”号,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于区别,教师在教学中也便于操作。
三、现行初中地理教材较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的习惯思维。它的特点是破旧立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别出新裁,另辟蹊径。与正常思维活动相比,它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挑战性。一般来说,凡是克服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思维。例如,有一道传统的教学趣题:树上有5只鸟, 一枪打死1只鸟,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按传统的定势思维方式树上还有0只鸟,因为剩下的鸟都飞走了。然而有一个儿童却得出另一种结论,树上还有4只鸟,因为鸟妈妈正在给巢中4只小鸟喂食的时候,被枪打死了,巢中还剩下4只不会飞的雏鸟。这种思维就属于别出新裁的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具有多端性的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供了素材,提供了信息源,尤其是有些“想一想”小栏目中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思维的特点。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第11页的“想一想”: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同公转轨道面垂直的,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当然这个问题仅从季节变化的角度提出,未免还有些单调,如果能改为: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同公转轨道面垂直,会产生哪些后果?我认为更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产生的后果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太阳直射点不会南北移动;同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昼夜长短没有变化,没有季节变化。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想到没有动物的迁徙,人们穿衣没有厚薄变化,不需要制造冷暖两用空调等等。再如,初中地理第三册第82页“想一想”:我们在报上经常读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存在危机的文章,这与我们“资源大国”的称号似乎相矛盾,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我国的资源国情。“资源大国”是指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危机”是指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资源还会减少,而且很多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所以资源形势严峻。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资源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源少的一面,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但是,我觉得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尚显得不足,且趣味性不浓,宜增加一些假设式、反向式、比较式、扩展式的问题,以启迪思维,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语言文字尚需推敲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的内容表述得不够严密、准确。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第13页“极昼和极夜”中写道:“到冬至日以后,这种现象(极夜)扩大到北极圈以北的整个北极地区。”这里的提法是不妥的。我们知道只有冬至日这天,极夜才能扩大到北极圈以北的整个北极地区,而冬至日以后,北极圈以内的极夜范围就逐渐缩小了。又如,初中地理第三册第38页“读一读”中描述唐山地震时的情景;“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显然这里的描述是错误的,因为地震时纵波首先传到地表,使人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使人感到前后、左右摇晃。再如,初中地理第三册第68页“京杭运河”中写道:“在祖国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其中有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其实,早在秦朝就开凿了灵渠,比京杭运河早800多年, 可见京杭运河不能算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五、21世纪初中地理教材的设想
1.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21世纪初中地理教材应打破过去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面面俱到的地理“八股”,以全新的思路建立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全球为视点,以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区域为框架,进行典型个案分析,阐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阐明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人类的活动。
2.突出人地关系
①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材。不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不再作为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将它们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分散出现于有关的人地关系知识中。
②充实灾害地理内容。现在自然灾害的影响面不断扩大,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防灾、抗灾、减灾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气候灾害应编入教材之中,甚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引起的世界气候异常等也可编入教材中。
③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粮食、环境、城市化、发展等问题。以环境问题为例,不仅要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要讲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问题,甚至太空垃圾也可写入教材。
3.重视人文地理
①加大人文地理知识比重。减少自然地理知识量,并适当降低其难度。增加人文地理知识量,除了传统的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地理内容外,还要增加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休闲地理等内容。
②重视区域地理对人文地理的阐述。在区域地理中,要说明一个区域的人们,如何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各项活动,反映该区域的生产特点、文化特点和生活特点。
③讲自然地理要注意与人文地理结合。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例如:讲海陆位置时,要联系海陆位置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人口、城市等分布的影响。
4.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
①重视典型个案分析。采用典型个案分析的方法,将教材所叙述的知识蕴含于个案分析和有意识地引导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②体现世界政区和经济的新发展。如东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苏联和东欧的巨变,使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趋于多极化。同时,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等也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此外,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促进了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初中地理教材应尽可能地反映这些方面的最新发展,使教材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5.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①精心设计图像系统。丰富地理图像类型,美化地理图像设计,减少图载信息,充分发挥图像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②增强课文的可读性、趣味性。初中地理教材要避免长篇大论,力求文字简要、生动、形象、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③留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广阔空间。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不一定将所有问题的结论性内容都一一给出,而是提出问题,引导思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展开教学,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有些结论性内容可在教学参考书中写明,不一定在教材中体现。
④巧妙设计练习。读图训练、“想一想”、“做一做”、“选作复习题”等练习栏目,要力争设计巧妙,立意新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增强趣味,并有思考的余地,以便确实起到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