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遗存_南枝论文

明代民歌遗存_南枝论文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存论文,明代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代俗曲、清代俗曲,合称“明清俗曲”,它们是我国明清时代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作为中国明清这个历史阶段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现象,明清俗曲在宋元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经明清两代五百四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态、数以万计的,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艺术品种①。

       明清俗曲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文本,也留下了不少音乐曲调,构成了中国明清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中弥足珍贵的俗曲文献。明清俗曲文献,是指明清时期产生的俗曲文献。它们包括:明清时期遗存的俗曲文本,刊行俗曲的文献,有关记载俗曲情况的文人笔记,著作的序、跋,以及至今犹存的各种俗曲专集等。

       明清俗曲文献的产生,是伴随着俗曲的发展而诞生,又是随着对俗曲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明初,因为俗曲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关注,有的也效仿拟作,进而搜集、编辑、出版俗曲。在这同时,他们作序、写跋,热情地介绍、评价俗曲,表达自己对俗曲的观点;也有人在笔记等文献中论述俗曲,从而产生了最初的俗曲文献。为了尽可能较全面地了解俗曲的遗存情况,笔者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中查找它们的足迹。下面是对明代俗曲遗存的分类阐述。

       一、明代《时调》、《词话》中的俗曲

       明代是俗曲兴盛的年代,从1368年到1644年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俗曲一直伴随着它的兴亡。其间有皇室天子朱权、朱有燉、朱瞻基及朱载堉的散曲小唱,也有著名作家群的传世佳作,更有数不清的里巷民谣风靡南北。俗曲一直以不同于旧曲的时兴而引为自豪,所以不论何年代,只要是流传社会的,都冠以“时调”。

       (一)明皇室的倡导与撰作

       明代建立以来,朱元璋对小曲特别青睐,倡导官家演习。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中曾谈到:太祖起自平民,不识文字,对小曲特别重视,认为是富贵不可缺少的珍馐,诸多藩王均赐以此曲千百本②。

       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1378—1448)不仅是古琴家、剧作家,还是戏曲理论家。他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曲曲谱,其中分宫别调详列三百三十五种曲牌的名目、句格、声调谱式③ 。另据《安徽通志》卷三四六云,他还有《琼林雅韵》曲作。

       朱有燉(1379—1439)明太祖之孙,世称“周宪王”的戏曲作家,另有散曲集《城斋乐府》。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第五代皇帝,在任十年(1426—1436),曾写有御制乐府一卷,其中两首【寄生草】颇为名贵,可与宋徽宗的燕山亭并传千古。

       (二)成化间金台鲁氏所刊俗曲四种

       成化间(1465—1487)金台鲁氏所刊俗曲四种,为我们提供了今日能见到的明代最早的俗曲样本。它们是:

       1、《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成化七年(1471)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选载全为【驻云飞】调的民间歌曲七十七首,形式为重头小曲,因集中有“咏四季悲欢离合”、“咏五更离情”而得书名。

       2、《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成化间,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共收【驻云飞】调的民间歌曲七十二首,有小令,有套数。“赛”为胜过初刻之书之意。

       3、《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成化间,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共收【驻云飞】三十八首,小令、套数兼收。其中有“咏太平”小令4支,为歌咏升平之作,故为书名。又为“赛驻云飞”之续集,故炫以“赛赛”。

       4、《新编寡妇烈女诗曲》,成化间(1465—1487),北京鲁氏刻本。无名氏辑,无序跋。此书卷首残缺,散曲【端正好】一套,仅存【脱布衫】以下诸曲至【煞尾】,共十曲。又有歌曲【鹧鸪天】二十二首,均为寡妇闺怨之词。

       (三)李开先和他的《词谑》

       李开先(1501—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上疏抨击朝政,罢官家居近三十年。“更多寄情于声歌……他非常欣赏民间流行的歌曲,曾不断的搜集编刻,有《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酸咸构肆》等集……他对于当时戏曲和民歌的发展,颇有贡献,尤其对于后来民间曲子的兴盛,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 是收集整理俗曲的先驱人物。李开先的著作多半不传,仅有各书序文收在他的《闲居集》里。

       李先开在《词谑》中载录的许多俗曲,应是我们研究俗曲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叨叨令】、【傍妆台】、【醉太平带莲花落】、【满庭芳】、【寨儿令】、【沉醉东风】、【朝天曲】、【清江引】、【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醋葫芦】、【后庭花】、【青歌儿】、【柳叶儿】、【尾声】、【朝天子】、【落梅风】、【山坡羊】、【黄莺】、【黄莺儿】、【嘲村妇】、【弄猴】、【胡十八】、【驻马听】、【塞鸿秋】、【锁南枝】、【一枝花】、【梁州】、【折桂令】、【雁儿落过德胜令】、【红绣鞋】。共计三十二支曲牌。⑤其中一首【山坡羊】,深得人们喜爱,在后来的《挂枝儿》,以及清代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里,都有以它为原型的改作。

       (四)仿作小曲及其代表人物

       明代文人仿作民间小曲,其代表人物可推金銮、赵南星、刘效祖等。

       1、金銮(1506年前后在世),甘肃人,万历间侨寓南京。通音律,著有《萧爽斋乐府》,他的嘲调小曲“令人绝倒”,甚受赏识。其中的【锁南枝】“风情戏嘲”流传甚广。

       2、赵南星(1550—1627)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所作散曲、小曲多有成就。有《芳茹园乐府》一卷,其中【银纽丝】五首,【醉太平】偶感两首,【孝南枝】二首,【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丁味苦雨一首,【一口吃】两首,【锁南枝半插罗江怨】二首,【山坡羊】三首,【玉抱肚】三首,【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两首。

       3、冯惟敏(1511—约1580)散曲家,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举人,官至保定府通判。他写了很多反映农民痛苦的歌,对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有所讽刺。题材广泛,风格爽朗,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四卷,收套数四十九套,小令三百九十三首,及《山堂辑稿》。其【玉抱肚】可谓传世佳作。

       4、薛论道(约1531—约1600),散曲家,河北定兴人,从军三十年,官至指挥佥事,写了一千首的民歌体的通俗歌曲。有《林石逸兴》散曲集十卷,每卷小令一百首。

       5、刘效祖(1566年前后在世),字仲修,号念庵,山东滨州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副使。他是当时以作小曲而最负盛名的人,作品数量多而且流行。隆庆皇帝对他也有厚爱,可见其文名盛大了。《静志居诗话》记有他的逸事。其《词脔》一书,有其用俗曲【挂枝儿】、【双叠翠】、【锁南枝】写的许多作品。

       明代许多文人也都醉心于这种“新诗体”,并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如:

       陈铎(1488—1521)的【风入松】。他取民歌中的营养,写成了揭露当时社会的《滑稽余韵》,散曲集一卷,收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面貌。当时南京教坊中人称其为“乐王”。

       沈仕(1488—1565)的【锁南枝】,有散曲集《唾窗绒》,收套数十二套,小令七十五首。

       康海(1475—1540)的【月云高】,其散曲集《沜东乐府》二卷,收小令二百五十二首,套数三十二套。另附补遗一卷,收小令七首,套数五套。

       梁辰鱼(约1521—约1594)的【驻云飞】,及散曲《江东白苧》二卷,收小令五十六首,套数三十七套。

       施绍莘(1581—约1640)的【驻云飞】,另有《花影集》五卷,前三卷为散曲,收套数八十六套,小令七十二首。王骥德(?—约1623)的【锁南枝】等。

       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1536—约1610)也有用民歌体写成的猛烈攻击当时社会的《醒世时》。

       (五)《词话》中的俗曲

       明代的词话是由有说有唱的说唱文学发展为于章回中夹有词、曲的文学作品,如小说《金瓶梅词话》就是前后有诗,中间插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小曲,也有不少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合着音乐用于歌唱的,虽然后来主要是依声填词不再配乐歌唱,《金瓶梅》书中常有以韵语代替白话语言的例子,如西门庆与老虔婆打架时的【满庭芳】:“虔婆你不良,送旧迎新,靠色为娼,巧言词将咱诳,说短论长……”而在明清的俗曲中也有许多与词调同名者。要弄清它们的演化过程,尚须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书中⑥标注为“曲”的列出:

       【懒画眉】、【朝天子】、【五供养】、【黄莺儿】、【集贤宾】、【双声叠韵】、【簇御林】、【琥珀猫儿坠】、【锁南枝】、【普天乐】、【驻马听】。

       另与俗曲同名的词牌有二十九支。

       二、刊行俗曲的重要著作

       明正德以后,有十多种含时调小调的唱本流传于世,这些资料足以让我们了解当时俗曲的情况。但其所录小调的水平及经文人润色加工的程度均不一样,并且大多是与戏曲、散曲合编在一起的。

       (一)戏曲选集中的俗曲

       1、正德、嘉靖刊本三种

       (1)正德刊本《盛世新声》,散曲戏曲选集,十二集,明人选辑,收元明散曲套数和戏曲曲文四百余套,小令五百余首,其中并有时调小曲。

       (2)嘉靖刊本《词林摘艳》,据《盛世新声》增删补订而成,十集,张禄选辑,收有时调小曲。

       (3)嘉靖刻本《雍熙乐府》,散曲戏曲选集,郭勋选集。二十卷,除收南北散曲外,兼收南戏、杂剧曲文及时调小曲,选有【小桃红】百首。

       以上三种所收小曲,已经文人学士们改作或润色。

       2、万历间刊本五种

       (1)万历时的《词林一枝》,所收小曲令人喜爱,尤其【楚歌罗江怨】,写闺中怀人的凄凉景况,有声有色,首首珠玑,见于《词林一枝》第一卷和第三卷中栏,万历元年(1573)福建叶志元刻本。原书四卷,全称《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古临玄明黄文华选辑、瀛宾郄绣甫同纂。此书版式分三栏,上下两栏尽选元明传奇,中栏专录民间歌曲,共录五十五首。

       (2)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有《新镌古今大雅南宫词纪》刻本六卷。卷首分署“秣陵陈所闻荩卿梓选”,“陈邦泰大来辑次”此书为南曲散套小令选集,卷六载【汴省时曲】二支,是当时河南民间盛传之歌曲。

       在其中还有孙百川和无名氏写嘲妓的【黄莺儿】四十首。

       (3)《摘锦奇音》全称《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龚正我辑,万历三十九年(1611)敦睦堂刻本。原书六卷,其版式分为两栏。上栏载有民间歌曲、酒令、灯谜等,下栏尽选元明传奇。【时兴罗江怨妙歌】见于该书第一卷上栏,后面又有【急催玉歌】,共十九首。第二卷上栏还有【劈破玉】,第三卷上栏有【时尚古人劈破玉歌】四十六首,歌咏元明戏曲故事,另外还有【时兴各处讥妓耍孩儿歌】数十首。

       (4)《大明春》全称《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封面别题“新调万曲长春”,原书六卷,有万历间(1573—1619年)福建全魁刻本。卷首分暑作“教坊掌教司扶摇程万里选”,“后学庠生冲怀朱鼎臣集”,“闽建书林拱唐今魁绣”。卷六有木记“书林拱唐金氏梓”。此书版式亦分三栏,上下两栏选载元明传奇,中栏有小曲等。【挂枝儿】载入《大明春》第四卷中栏。第五卷中栏有【倒挂枝儿】,又有【苏州歌叠叠锦】,原题《彙选苏州歌叠叠锦》。

       (5)《新锓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万历间(1573—1619)福建刻本,原书二卷。卷首分题“闽建书林熊稔寰彙辑”,“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此书版式分三栏,上下两栏选元明传奇,中栏辑选小曲。近人影印此书改题为《秋夜月》。【精选劈破玉歌】载于第一卷中栏,有四十七首;【续选劈破玉歌】,载第二卷中栏,原本共收三十三首。

       (二)冯梦龙编《挂枝儿》、《山歌》

       万历年间,民间小曲蓬勃发展,达极盛时期,涌现了许多沁人心腑、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冯梦龙所辑《挂枝儿》(《童痴一弄》)、《山歌》(《童痴二弄》),为俗曲巨帙。

       1、《挂枝儿》尽收绝妙好词四百三十五首。

       另外,又有浮白山人辑的《挂枝儿》,万历间(1537—1619)刻本,不分卷,无序跋,此书据《童痴一弄》选录四十一首。

       2、《山歌》,冯梦龙辑。崇祯间(1628—1643)刻本。原书十卷。卷首目录首行标“童痴二弄”《山歌》,次行题“墨憨斋主人述”。卷首有“叙山歌”一文。此书卷一至卷九,共收苏州【山歌】三百三十二首,卷十收【桐城歌】二十四首。共计三百八十三首。该书用吴地方言抒写儿女私情,又可分为短歌与长调。

       短歌,短小的山歌,大都在四五十字左右,生动风趣,富有生活气息。

       书中的长调引人注意,这应该是山歌的新发展。它常以物喻情,用意颇深,耐人寻味。如“笼灯”、“老鼠”、“门神”、“破骔帽歌”、“山人”等。

       (三)其他俗曲刊本

       《新选挂枝儿》,醉月子辑,崇祯间(1628—1643)刻本。原书不分卷,书名标作“新镌雅俗同观桂枝儿”,卷首题“予章醉月子选辑”,无序跋。此书系《桂枝儿》歌曲集的增补本,共收九十首,并附【十和谐】小曲一套。

       《新锓千家诗吴歌》,绣谷醉月子选辑,崇祯间(1628—1643)刻本。原书共选【吴歌】六十一首。

       《博笑珠玑》,无名氏辑。第五卷上栏载有【时兴挂枝儿】二十二首,还有【时尚劈破玉】三十九首。

       《夹竹桃》,全称《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拟民歌集。明代浮白山人作,有说浮白山人即冯梦龙。现存本共收一百二十三首,是作者摹拟民歌的形式,用【夹竹桃】的曲调演唱的情歌。依照“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最末一句必然用《千家诗》各首的末句,并按照次序编下去的。虽然文词巧凑,但有不少轻薄庸俗之作。

       三、明清民间教派宝卷中的俗曲

       明清宝卷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小曲。明清民间教派宝卷流行的二百年间(约明正德初年到清康熙年间的1500—1722),也正是明清俗曲在民间不断产生和风行的时期。民间宗教家出于狂热的宗教信仰,到各地开荒布道,俗曲便成了他们宣卷活动的得力助手。据车锡伦先生从明嘉靖至清康熙52种宝卷统计,它们使用的明清俗曲共223种。现将宝卷名及曲牌数分别列示如下(卷中重复的牌名不再重列):

       1、《药师本愿功德宝卷》:明嘉靖二十二年德妃张氏同五公主舍资刊刻,京师李家铺刊折本,所用曲牌7种。

       2、《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金丹道宝卷,成书于嘉靖,所用曲牌20种。

       3、《佛说皇极结果宝卷》:明万历刊本,所用曲牌13种。

       4、《佛说二十四孝贤良宝卷》:明无为教宝卷,万历北京费铺刊方册本,所用曲牌1种。

       5、《明孝宗义达本宝卷》:明释子大宁编,无为教宝卷。清刊本,所用曲牌2种。

       6、《销释真空宝卷》:明无为教宝卷,存抄本《北京图书馆馆刊》,5:3(1931、5),所用曲牌2种。

       7、《销释真空扫心宝卷》:明孙真编,无为教宝卷,万历二十三年刊本,分卷上、卷下,所用曲牌卷上9种、卷下13种。

       8、《销释印空实际宝卷》:明明空卷,无为教宝卷。清初刊本,所用曲牌23种。

       9、《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普明编,黄天教宝卷,明万历二十七年重刊折本,所用曲牌33种。

       10、《混元弘阳飘高临凡经》:明朝太湖编,弘阳教宝卷,明刊折本,所用曲牌5种。

       11、《弘阳叹世经》:明朝太湖编,弘阳教宝卷,明刊折本,所用曲牌1种。

       12、《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朝太湖编,弘阳教宝卷。明刊折本,所用曲牌2种。

       13、《弘阳苦功悟道经》:明朝太湖编,弘阳教宝卷。明刊折本,所用曲牌4种。

       14、《销释开心结果宝卷》:明还源教宝卷,万历十九年北京党小庵刊折本,所用曲牌15种。

       15、《销释悟性还源宝卷》:明还源教宝卷,崇祯十三年重刊折本,所用曲牌11种。

       16、《销释明静天华宝卷》:明还源教宝卷,崇祯十六年党三家经铺重刻折本,所用曲牌14种。

       17、《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开山宝卷》:明黄天教宝卷,明嘉靖壬戌三十四年(?)造。⑦ 所用曲牌24种。

       18、《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悟空编,黄天教宝卷,万历刊本等,所用曲牌24种。

       19、《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明黄天道宝卷,万历末年刊本,所用曲牌24种。

       20、《东嶽天齐仁圣大帝宝卷》:明刊本,所用曲牌14种。

       21、《泰山东嶽十五宝卷》:明黄天教宝卷,民间辛酉年刊本,残,所用曲牌16种。

       22、《佛说利生了义宝卷》:明黄天教宝卷,明末刊折本,所用曲牌37种。

       23、《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明刊本,所用曲牌9种。

       24、《销释白衣观音送婴儿下生宝卷》:明黄天道宝卷,明末刊折本,所用曲牌29种。

       25、《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明普静编,黄天教宝卷,所用曲牌59种,其中,1种为集曲。

       26、《大圣弥勒化度宝卷》:明末清初长生教宝卷,所用曲牌12种。

       27、《古佛当来下生米勒出西宝卷》:明末长生教宝卷,所用曲牌17种。

       28、《佛说如如居士度文王生天宝卷》:明末长生教宝卷,明刊折本,所用曲牌9种。

       29、《佛说销释保安宝卷》:明无为教宝卷,崇祯十六年后编成,明末刊本,所用曲牌10种。

       30、《敕封空王古佛宝卷》:明末民间教派宝卷,流传于山西介休,所用曲牌5种。

       31、《家谱宝卷》:明末龙天教宝卷,所用曲牌9种。

       32、《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明弘阳教宝卷,明末刊折本,所用曲牌16种,其中,1种为集曲。

       33、《销释南无一乘弥陀授记归家宝卷》:教派不详,所用曲牌24种。

       34、《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卷》:明末清初大乘园顿教宝卷,所用曲牌23种。

       35、《销释木人开山宝卷》:清木人编,大乘园顿教宝卷,成书于顺治十一年,所用曲牌21种。

       36、《销释接续莲宗宝卷》:清木人编,大乘园顿教宝卷,成书于顺治十六年,所用曲牌31种。

       37、《多罗妙经法》:清初金幢教宝卷,所用曲牌25种。

       38、《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性皈真宝卷》:清先天教宝卷,清初刊折本,所用曲牌28种。

       39、《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佛归一宝卷》:清王某编,黄天教宝卷,康熙初年刊本,所用曲牌38种。

       40、《销释悟明祖贯行觉宝卷》:清悟明教宝卷,康熙刻本,所用曲牌9种。

       41、《承天效法后土皇帝道源度生宝卷》:清真常教宝卷,康熙易州韩家庄刊折本,残,所用曲牌7种。

       42、《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清郭祥瑞编,康熙刊折本,所用曲牌26种。

       43、《太上伭宗科仪》:清伭宗教宝卷,康熙刊折本,所用曲牌38种。

       44、《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清谢尘编,康熙三十七年振武将军孙施刊于甘州,所用曲牌18种。

       45、《三祖行脚因由宝卷》:清初龙华教宝卷,所用曲牌1种。

       46、《清净穷理尽性定光宝卷》:弘阳教宝卷,清抄本,所用曲牌9种。

       47、《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清南无教宝卷,存清初稿本,共Ⅷ卷。卷Ⅰ所用曲牌13种;卷Ⅱ所用曲牌11种;卷Ⅲ所用曲牌10种;卷Ⅳ所用曲牌10种;卷Ⅴ所用曲牌11种;卷Ⅵ所用曲牌10种;卷Ⅶ所用曲牌10种;卷Ⅷ所用曲牌2种。

       48、《虎眼禅师遗留唱经卷》:清初黄天教宝卷,所用曲牌66种。

       49、《佛说永庆庵认母回宫得病慈云宝卷》:清初民间宝卷,所用曲牌20种。

       50、《佛说刘吉祥放主逃生走国慈云宝卷》:清初民间宝卷,所用曲牌16种。

       51、《佛说绍兴城救父回国登基慈云宝卷》:清初民间宝卷,所用曲牌19种。

       52、《佛说刘子忠宝卷:清初民间宝卷》,所用曲牌7种。

       其他,如《先天元始土地宝卷》,及若干民间故事宝卷,约四十多种,尚有许多曲牌未作统计。

       四、明人笔记中有关俗曲情况的记载

       俗曲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却为许多喜爱和赞叹俗曲的有识之士所关心,他们在搜集和刊行俗曲的同时,也写下了当时俗曲流行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感受。有的作为杂记,有的作为专论,有的则是俗曲专集的序、跋。它们作为俗曲的见证,成为我们研究俗曲的重要文献资料。

       1、李开先是明代较早研究俗曲的人,他在《词谑·二十八》中就曾说:“若和卿之作,真是时调,意兴不逮远矣。”⑧ 他不但热爱俗曲,并亲自收集、编辑了俗曲集《市井艳词》,并为之作序。李开先在《词谑·二十七》中,曾引用当时文坛权威人士何大复的话,将民歌俗曲与《诗经》十五国风并列,强调其情真、自然,认为文人之作非能比也。

       有诗学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请问其详,崆峒告以:“不能悉记也。只在街市上闲行,必有唱之者。”越数日,果闻之,喜跃如获重宝,即至崆峒处谢曰:“诚如尊教!”何大复继至汴省,亦酷爱之,曰:“时调中状元也。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⑨

       他的《市井艳词》有序云:

       忧而词哀,乐而词亵,此今古同情也。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锁南枝】,一则商调,一则越调。商,伤也;越,悦也,时可考见矣。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其声则然矣,语意则直出肺腑,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故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三百篇》大半采风者归奏,予谓今古同情者,此也。尝有一狂客,浼予仿其体,以极一时谑笑,随命笔并改窜传歌未当者,积成一百以三,不应弦,令小仆合唱。市井闻之响应,真一未断俗缘也。久而仆有去者,有忘者,予亦厌而忘之矣。客有老更狂者,坚请目其曲,聆其音,不得已,群仆人于一堂,各述所记忆者,才十之二三耳。晋川栗子,又曾索去数十,未知与此同否。复命笔补充完前数。孔子尝欲放郑声,今之二词可放,奚但郑声而已。虽然,放郑声,非放郑诗也。是词可资一时谑笑,而京韵、东韵、西路等韵,则放之不可,不亟以雅易淫,是所望于今之典乐者。 ⑩

       2、顾启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卷九“俚曲”条,记载了他在南京的“亲见亲闻”:

       里巷童孺妇媪之所见闻者,旧惟有【傍妆台】、【驻云飞】、【耍孩儿】、【皂罗袍】、【醉太平】、【西江月】诸小令,其后益以【河西六娘子】、【闹五更】、【罗江怨】、【山坡羊】。【山坡羊】有沉水调,有数落,已为淫糜矣。后又有【桐城歌】、【挂枝儿】、【干荷叶】、【打枣干】等,虽音节皆仿前谱,而其语益为淫糜,其音亦如之。视桑间濮上之音,又不啻相去千里。诲淫导欲,亦非盛所宜有也。 (11)

       3、袁宏道(1568—1610)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赞赏民歌小曲的“任性而发”、“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否定模拟复古的诗文。他在《袁中郎全集》卷一有“序小修诗”曾论及民歌,说: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也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报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不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闫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12)

       4、冯梦龙(1574—1646)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其思想受李贽影响较深,肯定“民间性情之响”,并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即以山歌所发真情,揭露贩卖封建礼教伪药的诗文。辑有话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拟民歌《夹竹桃》,散曲集《太霞新奏》,及笔记《古今谈慨》等。他毕生从事通俗文学及俗曲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卓著,他在《山歌?序》中对俗曲的论述也旗帜鲜明,见地颇深: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歌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于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13)

       5、俗曲盛行之况,又见诸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其中对万历以前的国故,从时、地、曲、况等方面皆有较祥记述。沈德符(1578—1642)文学家,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万历举人。他的《万历野获编》卷之二十五,单列“时尚小令”条。

       元人山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自宣·正至成·弘(1426—1505)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今所传【泥涅人】及【鞋打卦】、【獓鬏髻】三阙,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虚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1522—1571)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约1623以前),又有【打枣干】、【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词俱有二名,但北方惟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今京师妓女惯以此充弦索北调,其语秽亵鄙浅,并桑濮之音亦离去已远,而羁人游胥,嗜之独深。丙夜开尊,争先招致,而教坊所丽筝秦等及九宫十二则,皆不知为何物矣,俗乐中之雅乐,尚不谐里耳,如此,况真雅乐乎?(14)

       6、凌濛初(1580—1644),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浙江吴兴人。副贡生。崇祯初年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仇视农民起义军。他在《南音三籁》卷首附载的“谭曲杂箚”里,在谈到俗曲时,却颇为欣赏:“今之时行曲,求一语如唱本【山坡羊】、【刮地风】、【打枣竿】、【吴歌】等中一秒句,所必无也。”(15)此也说明俗曲比之文人之曲更为社会夸赞和重视了。

       7、王骥德(?—约1623)戏曲理论家。字伯良,伯俊,号方诸生、秦楼外史,浙江绍兴人。同当时戏曲家徐渭、沈璟等都有深厚友谊。所作戏曲论著《曲律》,主张戏曲作品既要重视曲律,也要注意内容和词藻,对作曲、唱曲、剧本结构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是中国最早而又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

       《曲律·论曲源第一》云:

       “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小曲挂枝儿即打枣杆,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昨毛允贻我吴中新刻一帙,中如喷嚏、枕头等曲,皆吴人所拟,即韵稍出入,然措意俊妙,虽北人无以加之;故知人情原不相远也。”

       《曲律》卷三“杂论”上也说:

       “北人尚余天巧,今所传【打枣杆】诸小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若学之,决不能入。盖北之【打枣竿】,与吴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闫之秀,以无意得之。犹诗中郑卫诸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

       《曲律·论调名第三》曰:

       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始于汉之【朱鹭】、【石流】、【艾如张】、【巫山高】,梁、陈之【折杨柳】、【梅花落】、【鸡鸣高树巅】、【玉树后庭花】等篇,於是词而为【金荃】、【兰畹】、【花间】、【草堂】诸调,曲而为金、元剧戏诸调……间有采入南、北二曲者:北则于金而小令如【醉落魄】、【点绛唇】类,长调如【满江红】、【沁园春】类,皆仍其调而易其声;于元而小令如【青玉案】、【捣炼子】类,长调如【瑞鹤仙】、【贺新郎】、【满庭芳】、【念奴娇】类,或稍易字句,或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南则小令如【卜算子】、【生查子】、【忆秦娥】、【临江仙】类,长调如【鹊桥仙】、【喜迁莺】、【称人心】、【意难忘】类,止用作引曲,过曲如【八声甘州】、【桂枝香】类,亦只用其名而尽变其调。至南之於北,则如【金玉抱肚】、【豆叶黄】、【剔银灯】、【绣带儿】类,如【普天乐】、【石榴花】、【醉太平】、【节节高】类,名同而调与声皆绝不同。(16)

       8、沈宠绥(?—约1645)戏曲音乐家,字君徽,号适轩主人,江苏吴江人。有戏曲音乐理论著作《弦索辩讹》和《度曲须知》,论述南北曲演唱的技巧。其上卷《曲运隆衰》曾论及戏曲声腔及俗曲之变故。

       至如“弦索”曲者,俗固呼为“北调”,然腔嫌袅娜,字涉土音,则名北而曲不真北也,年来业经厘剔,顾亦以字清腔迳之故,渐近水磨,转无北气,则字北而曲岂尽北哉。诚观同一“恨慢慢”曲也,而弹者仅习弹音,反不如演者别成演调;同一【端正好】牌名也,而弦索之“碧云天”,与优场之“不念法华经”,声情迥判,虽净旦之唇吻不等,而格律固已迳庭矣!夫然,则北剧遗音,有未尽消亡者,疑尚留于优者之口,盖南词中每带北调一折,如《林冲投泊萧相追贤虬髯下海子胥自刎》之类,其词皆比,当时新声初改,古格犹存,南曲则演南腔,北曲固仍北调,口口相传,灯灯递续,胜国元声,依然谪派。虽或精华已铄,顾雄劲悲壮之气,有令人毛骨萧然,特恨词家欲遍优伶演唱,止【新水令】、【端正好】几曲,彼此约略扶同,而未惯牌名,如原谱所列,则骚人绝笔,伶人亦绝口焉。予犹疑南士未谙北调,失之江以南,当留之河以北,乃历稽彼俗,所传大名之【木鱼儿】,彰德之【木斛沙】,陕右之【阳关三叠】,东平之【木兰花慢】,若调若腔,以莫可得而问矣。惟是散种如【罗江怨】、【山坡羊】等曲,被之秦、筝、浑不似(即今之琥珀词)诸器者,彼俗尚存一二,其悲凄概慕,调近于商,惆怅雄激,调近正宫,抑且丝扬则肉乃低应,调揭则弹音愈渺,全是子母声巧相鸣和;而江左所习【山坡羊】,声情指法,罕有及焉。虽非正音,仅名【垮调】,然其怆怨之致,所堪舞潜蛟而泣嫠妇者,犹是当年逸响云……(17)

       9、明万历进士王象春,字季木,新城人,有诗《齐鲁·金线泉》,记载了济南小曲演唱情况:

       金线泉边是乐司,务头不唱旧宫词。

       山坡羊带寄生草,揭调琵琶日暮时。(18)

       大运河沿岸也是俗曲小唱南北交流盛极一时的流行区域。这里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妓馆茶寮,弹唱之风甚盛,有歌妓随船弹唱,往来扬州北京间。明吏弱孙《旧京遗事》有关于北京的“小唱”来源于山东临清之记载。

       五、明代俗曲曲谱文献的遗存

       明代载有俗曲曲谱的著作有二:

       其一、万历年间通俗类书《文林聚宝万卷罗星》,全称《新锲燕台校正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罗星》,三十九卷,明徐会瀛辑,书前有万历庚子(1600年)岁孟春月吉旦五云豪士□乐生序。明万历书林余献可刻本。

       该书卷十七之“箫笛谱式”中收有俗曲工尺谱一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第823到824页收影印本。这套俗曲共有四曲:【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清江引】。乐谱无唱词、无板眼,用固定唱名移调记谱法记写。

       该套小曲是不可多得的现存明代小曲的实例,尽管四曲的特点各不相同,但都简洁质朴。它们既与宋词的一字一音有别,又与清代俗曲的华丽繁簇不同。由此可见明代俗曲艺术风格之特点。

       其二、朱载堉 《灵星小舞谱》,用工尺谱记有【豆叶黄】、【金字经】、【鼓孤桐】(秋风辞)、【青天歌】(南风歌)。

       朱载堉(1536—1611),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的律学家与历学家,是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自幼喜好算术,后来专攻音律、数学和历学。父亲死后,他不继承爵位,而是专攻著述,布衣终身。一生著作有《乐律全书》等二十多种。他于万历十二年(1584)在《律学新说》中提出了“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二平均律的人。成书于眀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 《乐律全书》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共四十七卷,其中关于音乐方面的研究包括乐律、乐经、乐谱、舞谱等有十三种,“灵星小舞谱”是其中之一。

       “灵星小舞谱”是一源自汉代的祭祀谷神的乐舞,由童男小儿表演。故曰“灵星小舞”。舞中有【豆叶黄】、【金字经】二曲,后附有【古南风歌】(鼓孤桐)、【古秋风辞】(青天歌)。乐舞在【豆叶黄】的小曲七、八遍中,由八对童男分别表演春种秋收,“教田既毕,农事已成,讴歌舞蹈,答谢神明(吹【金字经】)。”(19)

       六、明代俗曲主要曲牌统计

       明清俗曲种类繁多,数量浩瀚,由于资料的原因,很难全面掌握。现将明代俗曲曲牌按以下统计方法列出:

       仅据已知文献中的俗曲累计;牌名相同者不再重计;已知为同曲异名者按一种计;类曲名,如【山歌】、【西调】、【马头调】等,各按一种计;牌名近似或有关联者,未论证前,暂按不同牌名计;带过曲按新曲一种计;同曲的变体,名称又有别,牌名分别计之。

       明代所出现过的主要俗曲曲牌如下:

       【驻云飞】、【寄生草】、【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耍孩儿】、【醉太平】、【泥捏人】、【鞋打卦】、【獓鬏髻】、【闹五更】、【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纽)丝】、【打枣干(杆)】、【挂枝(真)儿】、【刮地风】、【吴歌】、【鹧鸪天】、【莲花落】、【满庭芳】、【寨儿令】、【沉醉东风】、【朝天曲】、【清江引】、【逍遥乐】、【金菊香】、【梧叶儿】、【醋葫芦】、【后庭花】、【青歌儿】、【柳叶儿】、【朝天子】、【黄莺儿】(黄莺)、【嘲村妇】、【弄猴】、【胡十八】、【塞鸿秋】、【叨叨令】、【一枝花】、【折桂令】、【粱州】、【雁儿落过德胜令】、【孝南枝】、【锁南枝半插罗江怨】、【一口气】、【玉抱(胞)肚】、【双叠翠】、【皂罗袍】、【西江月】、【河西六娘子】、【山歌】、【劈破玉】、【时尚急催玉】、【时尚闹五更哭皇天】(五更哭皇天)、【好姐姐】、【傍妆台】(二犯傍妆台)、【贺新郎】、【忆秦娥】、【倒挂枝儿】、【苏州叠叠锦】、【十和谐】、【桂南枝】、【夹竹桃】、【五供养】、【双声叠韵】、【簇御林】、【琥珀猫儿坠】、【两头南】、【纱窗】、【虞美人】、【骂玉郎】、【太平年】、【滚绣球】、【普天乐】、【夜行船】、【一封书】、【倘秀才】、【如梦令】、【剔银灯】、【愿成双】、【一江风】、【上小楼】、【豆叶黄】、【鼓孤桐】、【金字经】、【醉落魄】、【满江红】、【沁园春】、【青玉案】、【捣炼子】、【瑞鹤仙】、【念奴娇】、【卜算子】、【生查子】、【临江仙】、【鹊桥仙】、【喜迁莺】、【称人心】、【意难忘】、【八声甘州】、【金玉抱肚】、【绣带儿】、【石榴花】、【节节高】、【桂枝香】、【驻马听】、【临凡愿】(下生临凡怨、九转临风怨)、【浪淘沙】、【画眉序】、【挽乌云】、【朝源一枝花】、【柳摇金】、【折桂令】、【金字经带过浪淘沙】、【红绣鞋】、【挂金锁(索)】、【谨听乐】、【(南)步步娇】、【金络(落)索(锁)】、【粉蝶儿】、【懒画眉】(九更懒画眉)、【新水令】、【五更禅后带梧桐叶】、【红罗怨】、【棉搭絮】、【四朝元】、【青天歌】、【酬醋集】、【哭五更】、【锦庭(听)乐】、【沽美酒】、【红莲儿】、【五更禅】、【端正好】、【玉茭(娇)枝】、【月儿高】、【风入松】、【海底沉(尘)】、【侧郎儿】、【跌(叠)落金钱】、【山坡羊捎带挂金锁】、【懒画眉捎带挂金锁】、【山坡羊带过清江引】、【楚江秋】、【御林春】、【四时香】、【七字歌】、【乐道歌】、【莺显华台】、【连环耍孩儿】、【尾声】、【对玉环】、【红纳袄】、【四换头】、【桂山秋月带清江引】、【五字经】、【随缘普化莲花落】、【六字歌】、【十棒鼓】、【妻(齐)上孤坟】、【踏道歌】、【(南)集贤宾】、【柳摇金后带金字经】、【折腰一枝花】、【桂山秋月】、【绵搭絮带挂真儿】、【琢木耳(儿)】、【玉芙蓉】、【水仙子】、【归家怨】、【(五更)娥郎儿】、【圆满五更红绣鞋】、【时运步步娇】、【折】、【走马词】、【风淘沙】、【下山虎】、【解三酲】、【大红袍】、【后庭花赶枝青歌柳叶絮】、【神州(昼)转】、【江儿水】、【西牛角】、【走黄天】、【园佛心头】、【化仙歌】、【四字经】、【金言羡玉】、【点绛唇】、【小上楼带过走云鸡】、【泥水金丹】、【香花灯园果】(集曲)、【纺丝娘】(房四娘)、【象牙床】、【雁儿答】、【二郎神】、【一剪梅】、【十七腔】、【半天飞】、【蟾宫折桂令】、【释移花】、【静江龙】、【翻山雁】、【一枝莲】、【皂罗袍带浪淘沙】、【七贤过关】、【懒画甘州】、【弓长奥】、【家乡景】、【红梅一枝花】、【真经赋】、【红莲词】、【玉莲曲】、【龙华令】、【法船号】、【万花皈依莲花落】、【目(木)人歌】、【阿兰佛】(五方阿兰佛)、【九九红莲词】、【法轮号】、【三佛歌】、【朝源歌】、【木人调】、【收源莲花落】、【金字经后带一轮月】、【水仙子半插玉芙蓉】、【步蟾宫】、【桂枝香后带集贤宾】、【朝阳皂罗袍】、【金书羡玉后带红莲儿】、【一封书后带寄生草】、【傍妆台后一封书】、【江儿水提即江儿水】、【雁儿落带过清江引】、【万派朝源一枝花】、【火中莲】、【挂真儿带过清江引】、【四朝元后挂皂罗袍】、【玉液还丹一封书】、【九转还丹令】、【山坡羊带过四换头】、【玉树挂金牌】、【絮叨叨】、【朝阳歌】、【彻夜禅】、【诸佛十段锦】、【一封书后带青天歌】、【穿堂子】、【琵琶词】、【乐天歌】、【斗鹌鹑】、【河西调】、【莺集画台】、【王莲花】、【金锁挂梧桐】、【十三腔】、【侥侥令】、【谒金门】、【古佛令】、【宜春令】、【天台景】、【婆儿乐】、【青松叶】、【观花园】、【龙戏珠】、【朝阳洞】、【邯州歌】、【心遂令】、【五更】、【清音乐】、【登云口】、【圣天景】、【梧桐叶】、【叶儿落】、【声音乐】、【修行乐】、【星辰歌】、【天宫景】、【沙滩景】、【喜乐五更】、【婴儿乐】、【法线景】、【鳌鱼受封】、【金字经后带梧桐叶】、【枳郎儿】、【修真赋】、【古轮台】、【采茶歌】、【吾药儿】、【金钱美酒】、【出卖生死药方】、【五戒皂罗袍】、【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赛江秋】、【解三煌】、【东牛角】、【八宝令】、【望江南】、【驻马飞】、【楚前秋】、【五更蛾郎儿】、【采茶】、【得胜令】、【醉太平带莲花落】、【落梅风】、【锁南枝带过罗江怨】、【七贤过关】、【雁儿落】、【五更浪淘沙】、【煞尾】。

       以上共计曲牌316首。

       明代的俗曲文献虽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但它却是俗曲流传状况的真实记录,是与俗曲的实践密切结合着的,因而不仅有着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价值,也对俗曲的流传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珍贵的俗曲文献,是我国文化典籍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门类,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审美准则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它不仅有着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的价值,而且也是文艺创作者从中获取发展民族新音乐的经验的源泉。

       注释:

      

      

      

      

      

      ①刘晓静《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120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第54-197页。

       ③同②。

       ④同②,第259-260页。

       ⑤同②,第261页。

       ⑥指《会评会校金瓶梅》,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刘辉,吴敢辑录,书成于嘉靖,隆庆的末初,约1560年前后。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尾注万历丁巳季冬,即1617年。

       ⑦据车锡伦先生说:卷末题“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吉日敬造”,所署年代是作伪:一、“嘉靖壬戌”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此言三十四年,干支不对,这种错误在当时不应当出现;二、卷中提到的《伏魔卷》(《关圣大帝伏魔宝卷》)和《泰山卷》(《灵应泰山娘娘宝卷》)都是万历末年(四十五年,1617)后出现的宝卷,此卷编成应在上述两种宝卷之后。如果它所署的干支不错的话,应是天启二年(壬戌,1622)编成。

       ⑧同②,第337页。

       ⑨同②,第286页。

       ⑩ 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明万历年刻本。

       (11)顾启元著,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2页。

       (12)袁中郎《锦帆集》卷二“序小修诗”。

       (13)《明清民歌时调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270页。

       (14)[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7页。

       (15)同②,第255页。

       (16)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17)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集丛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60-61页。

       (18)[明]王象春编《齐音》,济南出版社校点本,1993年版,第108页。

       (19)朱载堉《乐律全书·灵星小舞谱》三,“灵星队赋”,眀万历三十四年(1606)。

标签:;  ;  

明代民歌遗存_南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