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探索_刘邦论文

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探索_刘邦论文

历史教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素质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在未来一个世纪中能否具有高智能、高科技、高水平管理、高品德社会的重大问题。广州市教育局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很有时代特色和战略眼光。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也高,但在运用以往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走出校门感到茫然失措,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说明能力的培养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尤为迫切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三大任务是:“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由于目前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历史学科的副科地位等因素,使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的历史事实及现成结论,而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获得与现成结论相符的思想认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历史教育,将教材中科学的认识结论变成死教条来背诵,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潜能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应该说学生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固然重要,学会如何去认识、分析、思维等方法,比他们掌握了多少现成的知识结论更有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教科书和补充教材上大多数历史能力训练,仅仅是狭义上的运用知识,而不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利用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分析、阐述等较高能力的培养。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未来的需要。 历史学科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有哪些方面呢?修改后的《考试说明》对能力的要求分为四大类:

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二、材料处理

三、历史阐释

四、文字表达

以上这四大类共分为若干项能力,其中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的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能力”,都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考试是目前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考试说明》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能力要求,目的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和选拔考试的结合,使考试这种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阶段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便于探索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途径。况且,现行教材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它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使教师有了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增加了课程的弹性。另外,现代教学理论和试验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鲁纳的“结构—发现”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洛扎诺失的“暗示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等等,都可以应用于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

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阶段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课和历史知识竞赛。

首先,关于课堂教学。

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形成能力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才干。在45分教学中,不可能完全均匀地实施全部的教学目的,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所侧重地找一幅图、一个标题的内容或一个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索心理的产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

比如,材料处理能力。主要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看图说史,边观察、边思考、边叙述,鼓励学生大胆地解释画面,以此培养用语言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用图像证实历史问题的能力,用图像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如观察秦兵马俑的彩图,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的:1.可以看出秦国的军事编制,军队军容整齐;2.体现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赫赫战功;3.陶俑上可以看出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4.秦陵陪葬品,说明活着当皇帝,死后也要指挥千军万马;5.秦朝废除了人殉制度,比奴隶社会进步;6.有的面容呆滞,说明他们不愿当兵打仗;7.有的年纪小,就被迫去当兵,兵役很重;8.从大量兵器可以看出,秦在冶金方面的成就;9.从陶俑上看出秦朝以高以大为美;等等。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是陕西临潼秦皇陵东侧出土的兵马俑。8000多个兵马俑形体高大,气势雄伟,排列整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反映出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被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从中受到了启示,并能找出自己思维上的差距。这样通过观察、思维、引导,就能从文物图像中发现其中隐藏的历史奥妙,同时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外部要求,转化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

又如,历史阐释能力,即思维能力。积极激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性见解。如讲“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的内容,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顺利发展,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要岳飞班师回朝。秦桧害岳飞大家可以理解,宋高宗为什么也要害岳飞?他不怕杀了岳飞,宋军打败仗吗?学生分析说:赵构怕打仗失败了,会被消灭,而胜利了,抗战派的地位会提高,岳飞等统军大将不好控制,况且徽钦二帝回来,高宗皇位不稳。不论胜败,人民武装都会在战争中发展,太行山义军就有10多万人,威胁他的统治。相比之下,求和、割地、赔款、称臣对他更有利,所以他反战而主降。在这里学生提出新问题:越构并非所有的时间都主降,否则岳飞怎么能有郾城大捷呢?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然后补充说,赵构只想维护他个人的封建统治地位,保证自己的帝位不受威胁,当金兵进攻威胁他的地位时,他就推出主战派抵挡一阵,对大将他“且用且疑”,每当反击金兵取胜,就以为有了求和资本而投降求和。这就使学生的认识高度更进一步。又有学生提出,如果高宗不下令班师回朝,会有什么结果?这样通过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再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教科书上都有现成的评价结论,但是学生对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并不清楚,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应该是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对历史事件、现象和本质如何分析,我找重点进行了引导。比如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我把三位唐代诗人的诗写在黑板上:1.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2.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3.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然后解释:1.把千里长河之开与亡隋波浪连接起来;2.是说通淮之利与害民之弊相等;3.充分肯定运河之利的同时,也指出炀帝的过错。在这里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评价最好?”大多数同学联系自己知道的大运河,认为第三个评价最好,恰好和书上的引言相一致,这样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既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掌握了辩证思维的方法,达到了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结合。

此外,对学生们很熟悉的人物,我侧重引导对他们历史地位、历史作用的分析。如前206~202年的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兵强马壮,刘邦势单力薄,仅经过四年时间,双方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结合学生们熟悉的《鸿门宴》故事问他们:“假如项羽当年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是不是项羽就能获胜呢?”大家各抒己见,思想活跃,得出结论是:即使项羽杀了刘邦,也未必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1.刘邦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欢迎;而项羽的滥杀使人们心有余悸,失去百姓的支持。2.刘邦善于用人,他取得胜利是集体智慧的结果;项羽刚愎自用,失去支持。3.刘邦有关中为根据地,经济力量雄厚;而项羽则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综上三点,刘邦在政治、经济和策略等方面具备了取胜的条件,而项羽则不具备,所以刘邦打败了项羽。即使当初项羽杀了刘邦,他也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是项羽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不能得民心,再加上他个人的过失,注定要失败。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刘邦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告诉学生,刘邦在政治上有远见,又善用人,他的政策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可以说他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头,发挥了一般群众无法比拟的历史作用,所以说刘邦本人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争取每节课都用3~5分钟时间,安排专门提高能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内容,对学生加以训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次,关于活动课。

活动课与学科课并重,是我校教改的重要举措。学生在活动课中最能表现和发展他们各自的才能。教师也能在活动课中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特长和个性。我们的活动课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学习唐诗后,要学生找出反映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诗,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说明。比如“安史之乱”,学生找出下面的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说明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预伏着危机。这是安史之乱的原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鼙鼓动地而来,惊破了皇家的轻歌曼舞,安史之乱爆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是不朽的诗篇,反映出唐朝由盛而衰的这个动荡不定的时代。

二、让学生参与备课,说明教师备课的形式。然后由学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写出教学目的,编出教学提纲,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让学生参与命题。(一)讲明命题的原则、方法;(二)指定某课内容自由命题,题形不限,做出答案;(三)师生共同审议,优化组合,形成理想题目,用于课堂教学的测试。在命题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组织讨论。如评唐玄宗,学生纷纷发言,但对唐玄宗这个复杂的人物,很难得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我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唐玄宗前期的功绩和后期的过失。

(一)唐玄宗的功绩(开元之治)

1.结束宫廷政变,稳定政局;2.励精图治;3.盛世经济;4.文化昌盛;5.开明的民族政策;6.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唐玄宗的过失(天宝之乱)

1.生活腐化,宠爱杨贵妃;2.政治腐败,政策失当:(1)重用李林甫、杨国忠;(2)重用宦官高力士;(3)节度使权力大。

结论:

功绩:1.前期是有作为的皇帝;2.对前期盛世有功绩。

过失:1.后期是腐化昏庸的皇帝;2.对后期衰败有责任。

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元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的前后期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原因。

五、引导学生看有关的课外书,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及看问题的角度。在假期许多学生都看了《三国演义》并写了读后感,对曹操、诸葛亮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人说诸葛亮用人为贤,吏治清明;也有人说他用人不当,压制人才。两种观点截然不同,争论相当激烈。

总之,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的能力。

第三,举办历史知识竞赛。

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辩论、综合、应变和从史实中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比如在讲完第二册书后进行了知识竞赛。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指的是谁?其诗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通过综合比较,学生得出结论:杜甫。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20年的社会全貌,表现了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这样运用以往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把信息和所学知识融为一体,并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和论证。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们从课堂教学和活动课方面进行了探索。从中深深体会到,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一般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创造品质的培养,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头,用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21世纪的栋梁之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标签:;  ;  ;  ;  ;  ;  ;  ;  ;  ;  ;  ;  ;  

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探索_刘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