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业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合作基金研讨会综述*_农业论文

平原农业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合作基金研讨会综述*_农业论文

平原农区经济发展战略暨农村合作基金会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金会论文,平原论文,研讨会论文,农村合作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与河南省农经学会、河南省农业厅、项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平原农区经济发展战略暨农村合作基金会”研讨会,1995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河南省项城市召开。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和河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全国各地的代表5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平原农区的发展战略问题献计献策,就农村合作基金会问题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研讨内容综述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我国的粮食发展问题与平原农区的任务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粮食问题,这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和农区今后发展首要的任务。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刘志澄研究员认为,从世界范围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有三个值得注意的趋势:(1)粮食产量增长减慢。过去20年每年增长2.3%,预计今后20年每年增长率为1.8%。(2)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土地退化等因素,将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3)粮食供应前景不容乐观。世界人口的增长,将引起粮食供应的短缺。从我国国内粮食供求形势来看,1994年以来,我国的粮食问题引起西方关注。一位美国学者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需要进口2.98-4亿吨粮食才能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刘志澄认为,尽管这位美国学者的预测和所提出的警告是在不了解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做出的,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刘志澄指出,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但从各方面综合分析,到21世纪人口达到16亿时,我国粮食总产可望达到6.5-7亿吨,人均可达450公斤左右,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其依据是:(1)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由3000亿公斤上升至4500亿公斤,年平均增长100亿公斤,平均5年上一个台阶。1993年粮食总产为4446亿公斤,从现在到2000年还有6年时间,粮食总产再上一个台阶,实现5000亿公斤目标是可能的。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因素,年平均增长80亿公斤粮食是可以实现的。(2)从宏观环境上看,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199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1995年国务院制定了以增加农业投入为主的10项重要措施。这一切无疑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证。(3)从食物结构上看,按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我国人民将长期选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多样食物搭配的膳食结构,这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它既考虑了农业生产和食物生产发展的水平以及我国的膳食习惯,又考虑了体质需要及购买能力,同时也符合膳食营养标准。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80%,而农村人口的粮食消费基本能自己解决。我国是一个生猪大国,而80%以上的生猪是以户养为主,所消耗的饲料粮也相对较少。所以到2000年我国人均粮食450公斤左右即可满足。(4)从增产潜力来看,21世纪科学技术将对粮食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粮食每公顷产量仅4050公斤,如果2030年我国每公顷产量达到发达国家6000公斤的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使粮食总产量达到6.6亿吨甚至7亿吨。刘志澄又指出,我们既要把“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作为粮食发展坚定不移的方针,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农业投入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等不利因素,粮食增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也并非易事。因此绝不可盲目乐观,必须在战略上作出重大选择:(1)落实两大前提:协调工农发展关系和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以保证粮食和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2)树立两大观念:一是要将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的旧观念,扩展到着眼于整个国土资源包括耕地、草地、滩涂、水域、低山丘陵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观念上来;二是要将传统的仅仅依靠粮食的旧观念扩展到着眼于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食物资源的新观念上来。(3)发挥两大功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资本替代功能和土地资源的产出功能。(4)贯彻两大决策:一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二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科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5)实施两大转变:一是转变农业仅仅提供初级产品的地位,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之路;二是转变农业经营的分散和无序化,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走联合之路,实现产业化、集约化。(6)选准两大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两大突破口。只要真正落实各项政策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中国人完全能够不依赖外国而实现粮食自给,从而自己养活自己。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常运诚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平原农区在粮食战略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河南是一个典型的以平原为主的农业大省,56%的区域是平原,多年来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近几年河南粮食增产势头稳定,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粮食增长500亿公斤的目标,河南省计划实现增长50亿公斤,即占全国计划增产的1/10。任务虽然艰巨,但也是现实可行的。为确保增产目标,河南采取了以下措施:(1)增加开垦耕地,扩大耕地面积。(2)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水平。(3)努力推广科技新成果,挖掘科技增产潜力。(4)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耕地。(5)坚决落实中央有关政策,保证和增加农业投入。只要政策落实到位,河南及全国的粮食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好的。

二、平原农区的发展战略

河南省项城市委书记张建国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项城这个典型的平原农区市几年来坚持改革、上下联动、兴工强农,全面发展经济的经验。前几年,项城市没有找到发展经济的正确途径,几十年一贯制地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很好地研究加工增值,不研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认为要摆脱贫困,必须打破单一经济的格局,在强化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走兴工强农、工农并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全面发展经济。他们首先集中力量把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做好“兴工”这篇文章,使项城的工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他们始终没有忽略农业的发展,坚持以工促农,兴工强农,全面发展。近几年来项城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种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使项城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1994年该市工农业总产值达50多亿元,比1985年增长10倍多;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9亿元,增长20倍,年均增长45%;财政收入增达近1.3亿元,年均增长15.6%;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开始步入小康发展阶段。

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会常务干事詹武认为,我国农业之所以出现四年徘徊的状况,其症结就在于近年来出现的农业的比较利益低,投入向二、三产业转移(投入非农化),工农、城乡、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的趋势,他概括地称之为“一低一化三拉大”。这种趋势在传统的平原农区尤其要注意纽转。平原农区以农业为主,农业也是平原的一大优势产业,如果失去农业这个基础,二、三产业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一切建设事业也就无从谈起。工农业必须协调发展,城乡要共同繁荣。从历史上看,这是可以做到的。改革的前6年即1979-1984年,当时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针上贯彻农轻重的顺序,向农业加大投资,从而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6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不仅都大幅度提高,而且二者差距有了明显缩小,从1978年的1∶2.4,降为1984年的1∶1.7。1984年粮食总产连上两个台阶,达到4000亿公斤,人均粮食近400公斤,从此全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期也有不少地方做到了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取得不少经验。项城的经验就在于“强农”,兴了工去加强农业,使工农两大产业形成良性循环。这条经验对于全国平原农区都有借鉴意义。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牛若峰研究员指出,农业存在着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小规模经营,批量小,成本高,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第二,我国长期实行工业化、资源非农化的结果,给农业遗留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就业问题一直严重存在。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生产率过低,商品化程度不高。农区特别是平原农区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农区尤其是平原农区的发展战略需做出如下选择:(1)平原农业需要保护,要划定永久性农业区,保证农业的应有地位。(2)经济资源配置要合理,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一、二、三产业要协调发展。(3)发展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河南项城、扶沟这样的平原农区县市经济虽然上去了,但农民收入不高。应在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发展二、三产业。(4)无论发展工业还是农业,技术路线都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劳动力得以充分就业。只有到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时,再发展资金密集型。(5)对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农户,要推动其放弃土地,促进土地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6)农区要工农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应留给农村,让给农民,走农区产业一体化之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经所所长王志兴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将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成本长期存在。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形成“高价农业”。“高价农业”为平原农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平原农区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展优势,实施新的发展战略:(1)利用资源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平原农区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发展多熟制,实行立体种植,发展集约化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把“三高”农业推上更高层次。(2)着眼于支持、引导、培植农民企业家、专业经营大户,带动农村经济发展。(3)着眼于组织协作,把农民组织起来,在产、供、销、储、运等各环节进行一体化协作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农经学会副理事长陶亦工也介绍了本省主攻淮北平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

三、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评价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在坚持资金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按照自愿互利、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社区性资金互助组织。它自1984年开始在全国起动,到1994年底,在全国乡镇级共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17800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8%;村一级有12万多个,占全国农村的15.6%,共筹集资金450亿元。农村合作基金会自产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议论颇多。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人根据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其横加指责,甚至提出应予取缔。如何评价农村合作基金会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杨绍品认为,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农村改革的一项成果,其产生和发展有必然性。从长远来看,它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1)它有可能成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2)可能成为保护农业和农民的重要形式;(3)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起促进作用。因此,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

常运城认为,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从事集体资金管理和融通活动的资金互助组织,是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方式的变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与融通资金相结合。管理集体资金是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首要任务,融通资金是作为管理资金的一种手段。(2)内部性和社区性。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筹集和投入只限于社区内的集体组织及其成员,不得面向社会。(3)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兼容性。它有股份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以股份形式入会,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按股分红,但不发行股票。同时它又具有合作经济的一些特点,如自愿入会,会员平等。(4)非营利性。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益在扣除必要的开支和提取一定的发展基金、风险基金后,其余大部分返还给入会者。(5)接受金融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业务活动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和指导。

河南省体改委副主任张华贵认为,农村合作基金会自产生以来,得到中央的支持和肯定,几年发展的历史证明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改善了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农村合作基金会把原有集体积累资金纳入进行管理,保住了集体资金不再流失,同时通过融资活动,进一步增加了新的集体积累。(2)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矛盾,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燃眉之急,抑制了农村高利贷的滋长。(3)增加了农业投入,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4)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在资金上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分红,入会农民从中也可得到部分收入。农村合作基金会在许多地方被农民称为“及时雨”,表明了其受欢迎程度。因此,应以极大热情去支持和发展。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副处长曲国庆认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农村改革中的一项创举,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可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媲美。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一大贡献,因此,应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云南省委农工部副处长李军认为,农村合作基金会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其生命力在于:(1)坚持作为社区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2)对入会股金保值增值,有偿使用,能吸引农民积极入股;(3)营运灵活简便,实行民主管理。

四、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规范和发展

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10多年来,其营运管理状况基本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有的以很高的利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成了变相的金融组织;(2)有的跨区域开展业务,违反其社区性;(3)业务活动受到地方党政领导过多干预;(4)风险机制不够健全,致使风险加大;(5)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低,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6)外部环境吃紧。专业银行、信用社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存有门户之见;改革的政策不配套,制度不规范,给业务活动带来困难;有些地方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参照金融部门予以课税,税负过高。以上问题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不容忽视。加强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规范化,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杨绍品认为,对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的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总体上讲,其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支流。但对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应该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尽快规范。但加强管理和规范的目的不是加以种种限制甚至予以取缔,而是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基金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规范化过程中必须坚决执行中央的有关政策规定。1994年国务院下发了54号文件,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的通知》,这些文件规定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方向、基本原则和政策,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个农村合作基金会都应遵照执行。特别是针对当前实际,为加强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尽快开展登记工作。通过登记,全面掌握和考核其运行情况,理顺关系,去伪存真,切实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跨区域设置机构,高息吸收资金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要限期整改。对那些打着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牌子,违背其性质、宗旨、基本任务者不准登记。(2)各地主管部门应会同人民银行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展一次检查。检查其政策执行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经营状况,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进一步发展。(3)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只有各部门和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农村合作基金会才会健康发展。农业部主要负责指导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与发展,制定有关政策和规章。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依法对其业务进行监督,并会同农业行政部门对违法办理存贷款业务的行为进行处理。地方农业行政部门作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主管部门,要履行其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责。

张华贵、曲国庆、河南省项城市委政研室李天让、江苏省农村合作基金会办公室付铭新、河南省西峡县农经委李献亮、四川省资阳市委政研室刘斌、河南省孟县农业局崔六康、贵州省遵义地区农经委廖金蓥、河南省新郑市农经站荆永杰等都结合本地实际,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和规范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归纳起来,主要之点是:

1.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内部来说,必须坚持其社区内资金互助组织的性质,坚持主要为入股会员服务,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不能办成金融机构;其业务活动必须坚持在该农村合作基金会所在社区范围内进行,不得向城市居民和单位开展业务;吸收股金必须坚持自愿互利、有偿使用的原则,并且应以集体资金为主;开展资金互助的资金占用费,不得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标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业务和政治素质,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2.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环境来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法律的保证,它一经农业主管部门登记就依法具有了法人资格,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其独立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和资产支配权即应依法不受干预。同时,要尽快出台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纳税问题的政策。

3.从农村合作基金会进一步发展出发,还要研究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坚持社区性问题。对于外来人口和那些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入会问题,吸收的股金如何控制在社区范围内的问题,是否可以界定为凡是农村居民、工商户和乡镇企业都可以入股加入农村合作基金会,领取会员证。二是县以上是否设立农村合作基金会联合会的问题。是否可以在县以上设立联合会,代表和维护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利益,并负责管理和协调其各方面的工作。

标签:;  ;  ;  ;  ;  ;  ;  ;  

平原农业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合作基金研讨会综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