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可视化分析
韩 璐1,陈蒙媛2,鲍海君2
(1.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8;2. 浙江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 本文以CNKI 收录的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相关的国内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 对在1998~2018 年期间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经历了“低缓期→爆发期→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四个阶段。(2)研究集中于华东及华中等产业发达地区,多数学者组成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研究,但缺少跨区域合作研究。(3)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特征及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未来研究应多向西部及二三线小城市延伸,多从企业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加强区域间交流,考虑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动态性,通过动静结合分析来完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关键词: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知识图谱;Citespace
1 问题提出
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发展形成了用地需求,也反映了产业用地的利用情况,产业用地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酱香酒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80亿元目标触手可及,利润同比增长483%,保持了一贯的高复合增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当前酱香酒市场发展的利好外,茅台酱香酒公司方面令行禁止,政策得以全面贯彻;产品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型增长成为业绩关键。
对于产业用地,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基于土地的产业用途进行定义,比如张军连、李宪文等将产业用地定义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一种分类,泛指城市范围内的第二、三产业用地[1]。曹小曙和林锡艺、郑延敏等认为产业用地是相对产业类型划分而言的,有第一、二、三产业用地之分,具体还有产业内部结构不同而导致的产业用地差异[2]。国外学者Needham B 和Louw E、Metzemakers P 认为产业用地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土地[3]。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工业用地的研究与产业用地研究关系密切,而在英语中,产业用地和工业用地都是industrial land。
转眼我已经到南方一年了,南方的冬天没有暖气,潮冷潮冷的,心也跟着潮冷了起来,始终没有黄玲的消息,我欠她一个解释,无论是不是我的错,总觉是自己对不起她。日子回到了刚来南方的时候,一个人烹饪,吃饭,逛街。有次在收拾厨房的时候看到了和黄玲第一次见面时她送给我的果盘,很好看的花纹。清洗干净之后将它放在橱柜最角落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不少城市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口号,比如“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但长期以来,对于产业用地的利用,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高成本,低效率,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产业用地与产业转型不协调的问题,比如结构失衡、空间布局不合理、利益难以协调等[4],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土地集约利用最初是指通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获得更多经济产出的经营方式,之后概念不断扩展,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不断纳入其中[5]。为缓解供地紧张、使用粗放等问题,必须高度关注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实现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是产业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术界关于产业用地集约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为厘清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发展网络及走向,本文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过去10 年的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作者,关键词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深入挖掘发文数量、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信息,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或“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为主题,以精准匹配为检索模式,以1998~2018 年为搜索年限,共得到文献679 篇。随后对检索结果进行反复筛选,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后,得到有效样本文献共计676 篇。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应用Java 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结合了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基于可视化技术和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分析信息单元相似性和测度,挖掘文献共引数据等方式来分析某一知识领域的发展状况与结构,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一定的探测。在研究和分析学科的演变路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基础以及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6]。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综述相对较少,并且从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最新情况来看,尚无学者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图谱分析,事实上,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增强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对上文中确定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对分析参数进行设置,时间跨度设置为1998~2018。将时间分割定为一年,数据抽取对象选择Top50,其他选项保持默认状态,选取作者、机构、关键词三个选项,生成相关的科学知识图谱,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
3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总体特征分析
3.1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时间动态变化分析
对某一领域的发文量进行历时性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反映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图1 是对1998~2018 年间发表的676 篇相关文章按年份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的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数量走势图。从图1 所示的发文数量变化来看,“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中文文献数量总体是呈上升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8~2004年处于低缓期,2004~2011 年处于爆发期,2011~2014年处于波动上升期,2014~2018 年处于波动下降期。
从发文数量来看,国内进行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机构共有66 个,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共有15 篇,紧接着是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等,发文量都不多,说明对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表3 是对图5 内容的统计与归纳,对表达内容相同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提取出现频次排名前20 的关键词。可以发现,除去检索词“集约利用”,“工业用地”“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影响因素”“对策”等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1 1998~2018 年“产业用地集约利用”中文期刊论文数量分布
波动上升期(2011~2014)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献数量为181 篇,年均发文量约60 篇。2014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紧接着,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随着国家政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入,学者们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逐渐多样化,开始注意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依旧是热门的研究区域。
波动下降期(2014~2018)发文数量为198 篇,年均发文量约为49 篇。虽然相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在2016年,国土资源办公厅印发了《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加强落实产业用地政策的能力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可见关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仍将持续发展。
(3)庄2断块储层裂缝存在深、浅侧向电阻率之间一般具有明显的差异;高角度缝双侧向曲线表现为正差异,水平缝、层理缝和溶孔表现为负差异、井径扩径、声波周期跳跃等特征。
3.2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空间变化分析
3.2.1 研究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分析。对作者共现频次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作者合作网络能够揭示不同学者在该领域的合作关系。图2 是生成的作者共现图谱。图上共有节点89 个,连接线83个,网络密度为0.0212。图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位作者,线条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节点越大,表明与该作者合作的人越多,连接线越粗,表明合作关系越密切。表1 是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前10 位作者发文情况的整理。
图2 1998~2018 年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作者知识图谱
从发文作者来看,发文频次最多的两个作者分别是黄贤金和宋成舜,其次是孙东升、刘成武、郭欢欢等。其中,黄贤金主要研究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宋成舜主要对青海西宁市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
从发文作者群体来看,图中共有23 个作者群,部分学者组成了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比如黄贤金团队(黄贤金,严长清,李衡,张兴榆,赵小风),宋成舜团队(宋成舜,刘成武,翟文侠,周惠萍),郭欢欢团队(郭欢欢,张孝成,宁玉科,郑财贵)等,但从整体上看,各群体分布零散,群体间的合作程度低,不同研究团队,不同研究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长此以往,不利于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领域的深度发展。所以在总体上,图2 呈现出了一个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状态。
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评价尺度过于宏观,评价范围偏窄,评价指标区分度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对于产业用地来说,产业是在动态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标准也必须要随之调整,所以应当建立多方位、多角度的产业用地评价体系,与实际结合,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设计来加以区别。
低缓期(1998~2004 年)的发文量非常少,增速慢,6 年间的发文数量共计8 篇。1999 年,新《土地管理法》实行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为土地集约利用奠定了制度基础。2003 年,国家加大了土地整顿力度,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加强了对开发区土地的利用管理。这一阶段学者们逐步开始对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同年,浙江省发布了工业用地控制性指标,在2004 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进一步指出了对工业用地的考核管理,明确提出集约用地的控制性要求,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方向。
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求建筑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好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房屋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并且渗透到了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施工前要对施工中产生的费用进行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编制计划,最终进行核算等。这样做既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从而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学会合理的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长远的发展下去。
表1 1998~2018 年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前10 位作者发文情况
表2 1998~2018 年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机构TOP10
从发文机构类型来看,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从二级机构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一,集约利用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于土地的利用行为具有外部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土地利用状况,产业技术与资本投入,行政管理效率,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其未来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18,19],比如陈海燕和李闽通过研究江苏省的工业用地利用情况发现,江苏省的工业地价普通存在价格水平低,地价上升滞后于经济发展,劳动力与土地资源配置比例失衡,提出价格机制是激励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之一[20]。但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局限于土地利用本身,还与土地利用的周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关资源要素密切相关[21]。谭丹、黄贤金和周峰等通过对江苏省典型城市常州、南通、盐城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阶段、产业特征、人口密度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集约利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22]。郭贯成等将ArcGIS 技术应用到县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综合评分法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绩效有较大影响,各乡镇工业主导行业及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等也对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一定影响[23]。因此在进行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必须从区位自身特点出发,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
图3 1998~2018 年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发文机构知识图谱
图4 国内TOP10 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图
4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知识图谱
第二,基于行业和空间尺度的研究。研究发现,产业用地集约利用主要存在行业差异和空间差异两种特征。在行业差异上,有学者细分了不同的行业进行比较分析,比如谭丹、黄贤金和胡初枝等发现江苏省典型城市内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用地集约水平最高,而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用地集约水平较低[10]。赵小风、黄贤金和李衡等也研究了江苏省工业行业集约用地情况,进一步总结出归属于同一类别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不大,归属于不同类别的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的结论[11]。孟鹏等则归纳总结出了不同产业用地的集约特点,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用地与装备制造产业用地属于低度集约,电子信息产业用地与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用地属于适度集约,都市产业用地属于基本集约[12]。叶昌东等进一步发现了行业用地集约度的分布规律,指出行业用地集约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形态,并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的生产要素高级化序列递增[13]。在空间差异上,主要包括了对全国和各城市区域的研究,比如张雪靓等提出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14]。谢锋等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度集约类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15]。不少学者则根据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的特征提出可以进行土地综合管控分区,比如帅文波和王千都通过各区域集约利用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区,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差别化的管控政策建议[16,17]。
爆发期(2004~2011 年)在低缓期发展的基础上,文献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这一阶段发表的文献数量为294 篇,年均发文量约36 篇。自2004 年开始,国家加强了对工业用地的管控,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细化政策,针对各个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实体经济的下滑迫使产业发展成为焦点,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强调要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同年,我国开展了首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此后每两年对评价成果进行一次更新。2009 年,国家国土资源部针对经济形式和土地市场运行变化,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进行了调整,因此,关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继续大量涌现,在2011 年达到了顶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工业用地、建设用地、城市土地等方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评价研究方面。
4.2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和知识图谱的分析,对产业用地的研究热点进行存量总结,归纳整理,从宏观角度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研究热点,以理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
表3 高频关键词TOP20
图5 1998~2018 年中国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4.2.1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特征。第一,基于宏观和中观视角的研究。对产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在宏观和中观两种视角,即对一个城市整体或城市内部各区域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较少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以对各类开发区的研究较为集中。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聚集地,产业用地占比高,各类开发区是现代工业的聚集地,产业用地比例高,是我国快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但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利用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为严重。例如刘瑞发现开发区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各不相同,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而且不同产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差异[7]。虽然也有学者从宗地、企业等微观视角进行研究,但是数量并不多,比如周杨、张军连、李林以宗地或地块为评价单元研究了合肥市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发现不同区位圈层内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时不集约的宗地利用情况也各有差异[8]。而曾赞荣等通过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用地的探究,发现随着典型企业土地利用状况向良好态势发展,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9]。可见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微观视角并不能忽视。
关键词能反映文章主旨,是作者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和精炼,所以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一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的频次高低,节点越大,表示出现的频率越高。从绘制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关键字共现图谱图5 可见,图谱中共有111 个节点,451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739。
4.2.2 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在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主要包括集约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潜力评价以及潜力测算。
图4 是1998~2018 年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机构TOP10 的地域分布图,从图上可以发现,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这与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相关,产业发达,也推动了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此外,图3 上的连线并不多,也表明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或联系并不频繁,即使有合作,也是具有地域临近性的特点。
第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产业用地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石俊卫以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结合为视角,运用熵权法、理想点法,从产业用地的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出发对广东省三次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24]。宋成舜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主要考虑土地使用强度、土地投入状况和土地产出效益三方面指标来测算各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25]。吴振华等采用动态视角以弥补静态思维的缺陷,以信息熵及Topsis 基本理论为支撑,得到了各评价指标逐年变化的趋势[26]。在评价方法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27,28],熵权法[29,30],主成分分析法[31,32],多因素综合评价法[33,34]等,不少学者在评价方法上也进行了改进,如王明舒和朱明通过基于云模型来确定权重值,发现此方法具备结果更加客观,算法更加容易实现的优点[35],张彦等采用了物元模型进行评价,发现物元分析方法可以客观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6]。魏宁宁等也运用了物元分析法,并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物元模型是一种更适应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37]。
分别将参透系数设为0.01 m/d、0.05 m/d、0.10 m/d、0.50 m/d、1.00 m/d、2.00 m/d、3.00 m/d、5.00 m/d,研究不同渗透系数对双排水盲沟渗流的影响。其余参数按计算实例取。计算结果见表5和图8、图9。
3.2.2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不同的研究机构在产业用地领域的研究情况,通过Citespace 设置节点类型为研究机构,生成机构共引图谱(见图3),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个研究机构,节点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图3 中节点共有66 个,连接线共有19 个,网络密度为0.0089。表2 是对知识图谱节点较大的前10 个研究机构及其相关信息的整理。
第三,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研究。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潜力评价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对集约利用潜力的测算和评价。一般认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包括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四个部分。多数文献也都是基于这四部分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测算[38-41]。有一些学者则是从经济潜力的角度进行测算,例如宋成舜、周惠萍等是先将土地进行潜力类型的划分,再针对所研究的土地所属潜力类型进行经济潜力测算[42]。魏宁宁等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估,提出应结合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和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综合评价潜力[43]。另外,也有学者同时进行了理论潜力和实际潜力的评价与测算,比如马巨革结合地形地貌、经济、产业结构等条件对山西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了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评价与预测[44]。然而,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分析还应包括对潜力来源,理论潜力如何转化为实际潜力的研究,比如黄凌翔等发现了开发区可实现的潜力和理论潜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潜力的实现与用地类型、用地时间和企业类型及成长关系密切,提出未来应以单个地块作为测算对象,探寻潜力提升的途径[45]。但此类研究数量并不多,对产业用地挖潜的研究依然有限。
第三,女性正、负面角色的划分并非遵循传统的价值判断,完全以作者主观判断为准(未必忠贞的妇女总是正面角色),结局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有好报”(不忠贞的妇女通过运用自身智慧最终如愿以偿)。
综上所述,针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但较少学者进行动态分析。因为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会引起产业用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所以应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进行分析,注重时间跨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通过构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静态和动态模型,以更好的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解释和预测。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Citespace 对1998~2018 年有关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了近10 年来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研究的规律,得到如下结论。5.1.1 从时间上来看,产业用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经历了“低缓期→爆发期→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四个阶段。从2003 年开始逐渐被学者们关注,自此发文量不断增加,在2011 年达到峰值。虽说国内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依然存在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关于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地理空间上看,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华东与华中地区,各自形成了作者群,但是分布较为分散,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合作,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进行跨区域的合作研究。5.1.2 通过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集约利用水平与评价一直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集约利用水平受不同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产业用地有不同的集约利用水平,土地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土地利用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时必须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产业用地集约利用也必须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时要进行综合考虑。从总体上看,目前学者们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程度,土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等。
5.2 研究展望
目前国家对产业用地政策的实施工作进行了指引,但各地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各异,受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无法以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5.2.1 国内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规模大,经济总量大的地区,而对于中小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地区研究较少。但目前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也存在着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用地粗放等问题,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也有所差异,研究范围有待扩大。而且不同区域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同时需要进一步来完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研究,比如在评价程序、指标、方法上要结合实践来进行。
(2)在焊接温度530 ℃、保温时间7 h和焊接压力3.5 MPa的条件下,扩散焊接头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137.3 MPa;在扩散焊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焊后水冷板经2 MPa、保压1 h的水压检测无泄漏,铝合金变形量不高于0.5%,满足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
5.2.2 从总体上看,国内在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也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只仅限于同一地区的合作研究,缺乏跨区域交流合作,因此建议各研究机构应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合作,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共同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实证研究中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产品层面交易数据。本文借鉴Yu(2015)的方法剔除统计过程中存在偏差的样本,参考Yu(2015)和Xu等(2016)的方法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进行匹配,参考Amiti等(2014)的方法剔除了所有的贸易类企业。
5.2.3 当前围绕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普遍偏向于宏观和中观研究,比如部分省份和城市地区,最多深入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层面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企业等微观主体,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实际的利用主体其实是企业,因此从企业这个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对加强管理和提升整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重要意义。
人就是这样,你越忸怩磨不开,他越上脸,你勇敢地迎上去,他倒先怯了。她这样大方地一说,加上巴克夏在中间神乎其神地一宣传,“猴子们”一阵交头接耳后,不敢放肆了,都规规矩矩坐了下来。
参考文献:
[1] Needham B, Louw E, Metzemakers P. An economic theory for industrial land policy[J]. Land use policy, 2013,(33): 227-234.
[2]李书群. 产业用地数据采集系统分析与设计[D]. 合肥工业大学,2012.
[3]曹小曙,林锡艺,郑延敏,等. 产业用地后评估技术及其应用[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13.
[4]林坚,陈祁晖,晋瑶. 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 中国土地,2004,(11):4-6.
[5]夏能礼. 城市产业转型中产业用地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 经营与管理,2011,(12):65-68.
[6]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 实用指南[M]. 科学出版社,2014.
[7]刘瑞.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203-9205+9213.
[8]周杨,张军连,李林,等. 基于宗地层次的合肥市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7):140-148.
[9]曾赞荣,金祥涛,陆方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4):1-3+7.
[10]谭丹,黄贤金,胡初枝,等. 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区域为例 [J]. 江西科学,2008,26(06):922-927.
[11]赵小风,黄贤金,李衡,等. 基于RAGA-AHP 的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08):1269-1277.
[12]孟鹏,郝晋珉,周宁,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北京亦庄新城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02):83-89.
[13]叶昌东,赵晓铭,郑延敏. 行业尺度细分下广州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异[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01):1-8.
[14]张雪靓,孔祥斌,赵晶,等. 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05):156-165.
[15]谢锋,周伟,曹银贵. 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分析[J]. 中国矿业,2017,26(S2):155-161+175.
[16]帅文波,杨景胜,谭文兵.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区及差别化政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8):289-291.
[17]王千. 河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多维度综合管控分区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136-139.
[18]周伟,王秀兰.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02):491-493.
[19]杨树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问题探索,2007,(01):27-30.
[20]陈海燕,李闽.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J]. 中国土地科学,2007,(05):61-65.
[21]黄贤金.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的几个关系[J]. 国土资源,2006,(06):54.
[22]谭丹,黄贤金,周峰,等. 工业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常州、南通、盐城为例[J]. 城市问题,2009,(02):41-44.
[23]郭贯成,任宝林,吴群. 基于ArcGIS 的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08):24-30.
[24]石俊卫. 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1):282-285.
[25]宋成舜,汤进华,周惠萍. 微观视角下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06):171-173.
[26]吴振华,黎响,王亚蓓. 动态视角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熵权Topsis 法[J]. 生态经济,2018,34(07):125-130+136.
[27]夏国刚. 工业园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石河子工业园区为例[J]. 农场经济管理,2016,(08):45-49.
[28]白帅,刘云. 云南旅游产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绿色科技,2012,(04):252-255.
[29]潘润秋,李凯,张一弛. 基于熵权TOPSIS 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北荆门市4 个开发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7):204-209.
[30]黄金升,陈利根,张耀宇. 基于评价指标性状差异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5,37(04):680-689.
[31]董会和,李诚固. 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比较研究[J]. 城市问题,2014,(09):54-59.
[32]周丽青,杨如军,詹长根.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02):272-277.
[33] 王永峰,李保莲,宋利利.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 [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01):279-283.
[34]汪延彬,米成林,宋启全,等. 基于GIS 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甘肃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J]. 甘肃科技,2016,32(11):56-60.
[35]王明舒,朱明. 利用云模型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0):247-252.
[36]张彦,王瑷玲,王彩艳,等. 基于物元模型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7(02):202-206.
[37]魏宁宁,陈会广,张全景.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1):11-21.
[38]翁进,张禾裕,崔强,等.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析及其方法优化研究——以湖南省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02):58-60.
[39]吴楷钊,王长委,李常兴,等. 省级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08):339-341.
[40]安蔚军,于书伦.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以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 河南科学,2014,32(06):1108-1114.
[41] 罗可. 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J]. 价值工程,2016,35(18):44-46.
[42]宋成舜,周惠萍,刘成武. 西宁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2):112-115.
[43]魏宁宁,陈会广.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4):66-72.
[44]马巨革. 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J]. 中国土地科学,2008,(10):39-45.
[45]黄凌翔,赵娣,金丽国.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实现研究——基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673 个地块的调研[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0):33-39.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industrial land based on Citespace
HAN Lu et al
( Institute of Land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used by CNKI as a data source,and uses Citespac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in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18, such as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keywords, authors, and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has a general growth trend, and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low-slow period →explosion period →fluctuation rising period →fluctuation falling period". (2) The research is concentrated in the developed areas of East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Most scholars form a team of a certain scale for research, but lack of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 (3) The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its evaluation are hot topics in this field.Therefor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extended to small cities in the west and second and third tiers, and more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inter-regional exchanges, consider the dynamics of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and improve the intens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through dynamic and static analysis.
Key words: Industrial land; Intensive use;Knowledge maps;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853(2019)06-0051-08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7G030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04152,7184001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8NDJC142YB);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YJA630001)
作者简介: 韩璐(1982-),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政策与城市发展管理研究。
(2019-10-12 收稿 刘晓佳编辑)
标签:产业用地论文; 集约利用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citespace论文;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论文;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