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 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 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 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 的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 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朗读对于发展学生语言大有裨益。语文 教材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为学生 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教师 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 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 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 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 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 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 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 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 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到“这种境界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 了“那么……那么……”、“既……又……,既 ……又……”的句式。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 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能学会运 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 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朗读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在教材中 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用优美的文字 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可通 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 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 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 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 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 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 “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 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 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 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感情。
此外,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 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诵”决不仅仅是 “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 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 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 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 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 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达到训 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 体感受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 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 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读得字 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 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 口,了然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 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 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 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 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 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 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 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 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 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 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 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 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 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 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 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 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 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 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 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 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 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 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 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 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 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 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 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 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 练习过程,熟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 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 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 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 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 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 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 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 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 《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 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 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 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 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 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 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 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 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 的形象感染。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 学_
论文作者:陈宏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火烧云论文; 教材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1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