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5—0035—04
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是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等基本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内涵本质性规定所在。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① 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概念及其内容的第一次科学界定和完整表述。这不仅从本质上首次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而且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任务。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解放思想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②。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人们很难做到解放思想。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创造出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的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只有发扬民主,形成良好的民主气氛,才能推动人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只有发扬民主,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才能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前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还表现在民主是解放思想的性质和方向的保证。解放思想不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放任自流。因此,只有在民主交流、民主讨论、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解放,才是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思想解放,才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解放。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③ 这是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刻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所作的科学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主制虽然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作为一种统治形式,民主共和制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所用。因此,“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把民主看作为之奋斗的崇高革命目标。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共和国”④。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主不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提出了,有时只是被作为手段提出。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我国历史上缺乏民主的沉痛教训,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地位问题进行了反思,鲜明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现代化建设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这一科学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性。离开民主,就谈不上真正的社会主义,更谈不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相应的、互动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⑤。同样,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也愈发展。另一方面,这一论断阐明了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现代化,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残缺不全的。根据邓小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上,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⑥ 一方面,必须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完善民主的运作机制,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绝不能削弱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⑦ 因此,把社会主义与民主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把社会主义与专政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共产党领导
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民主与党的领导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如果离开党的领导,“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中国就将重新陷于混乱、分裂、倒退和黑暗,中国人民就将失去一切希望”。⑧ 因此,搞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不能争得民主;脱离党的领导,就不能正确地坚持民主。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甚至主要内容之一。他反复强调:如果党内民主生活搞不好,我们就没有资格谈什么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更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相反,党内民主生活搞好了,民主制度健全了,就会对全国、全社会范围的民主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关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建设一致性的思想,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六、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
邓小平对资产阶级民主一方面予以否定和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⑨ 另一方面,提倡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民主中一切合理的、进步的因素。1980年他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中解决领导制度问题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⑩ 在谈到人事制度改革时,邓小平也称赞资本主义的人事制度值得学习。他指出:“要逐步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这一点,我们不如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能上能下的。”(11) 又指出:“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12)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该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全面研究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适当加以借鉴和吸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起“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肃清封建专制残余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3),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14)。因此,邓小平指出,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应该明确提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15)。为完成这一任务,他提出,首先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搞清思想上、制度上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既“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决不允许用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16)。其次,“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为了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7)。再次,“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成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8)。其四,肃清封建主义遗毒,要注意划清民族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谨防把民主性精华当作封建主义遗毒抛弃掉或者把封建性糟粕当作民主性精华继承下来,同时也要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制度不健全、工作方法不科学的界限。其五,在肃清封建残余的同时,还必须警惕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自由化思潮对我们的侵蚀,并时刻保持对它们的批判。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遗毒的思想,是其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邓小平明确指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19) 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按宪法和法律办事,才能实现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20)。他还进一步把法制建设上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21) 因此,邓小平十分重视民主法制化问题,他早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2) 邓小平这个论断也写进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公报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九、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如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邓小平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通过以民主化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政治体制基本上照搬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政治体制并不成熟、不完善,在许多方面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我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忽视了对这种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端进行改革。如何克服这些弊端,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因此,他认为必须从制度入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明确指出:“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23)。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整体推进,滞后的政治体制与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凸现。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他提出要对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健全,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24) 但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25) 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勇于开拓,逐步积累经验,才能找出适合中国实际的具体制度和管理方式。他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6) 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四大又重申:“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充分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目标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五条: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看是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三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四是看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五是看是否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这是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权衡利弊得失的主要依据。按照这五条标准,就能保证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沿着正确的路径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总之,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学说,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注释:
①②(11) 《邓小平文选》第1卷 第322页,第144页,第330页。
③⑤⑥⑦⑧⑩(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第168页,第168页,第373页,第176页,第333页,第225页,第327页,第332页,第335页,第335页,第335—336页,第336页,第276页,第146页,第359页,第46页,第336页,第32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563页。
⑨(25)(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40页,第221页,第178页。
标签:封建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