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问题_哥伦比亚论文

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问题_哥伦比亚论文

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拉丁美洲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拉美国家普遍实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大量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拉美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学生人数、教师队伍、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战后几十年来,拉美高等学校注册人数迅速增长,7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尤快。1970年注册大学生为160万人,1980年上升到487.1万人,1989年已达725.4万人。拉美18~23岁青年在高等院校的在学率逐年提高,1960年为3%,到1990年已达18.7%,远远超过非洲(3.2%)和亚洲(8.1%),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拉美大学生人数占世界大学生总数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60年约占4.7%,到1980年已约占10%。许多拉美国家的大学生人数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古巴、墨西哥、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4国,1975年注册大学生分别为8.3万、56.2万、5万和17.6万人,1989年分别达24.2万、131.4万、14.1万和47.5万。拉美国家每10万居民中拥有的大学生数在不断上升。例如,1975~1989年古巴由889人增加到2304人,巴拿马由1504人增加到2199人(1988年数字),阿根廷由2291人增加到3079人(1988年数字),哥伦比亚由734人增至1466人,秘鲁由1290人增至3106人,乌拉圭由1153人增至3751人,委内瑞拉由1686人增至2670人①。

同时,拉美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1960年拉美高校教师还只有6.8万人,1989年已达60.6万人。如果以1975年教师人数指数为100,1989年则为200。

70年代以来,拉美高校学生和教师人数在初等、中等和高等3级教育中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高校学生占3级教育所有学生的比重从1975年的5%上升到1989年的7%;高校教师占3级教育所有教师的比重从1975年的9.6%提高到1989年的12%。

几十年来,拉美高等院校的数量也有显著增加。1960年只有161所(公立111所,私立50所),到1985年已达422所(公立229所,私立193所)。

二、拉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拉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类型多样化。拉美高等教育历来偏重法律和医学,科技专业发展十分缓慢。从60年代起,为了发展现代科学,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许多拉美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它们兴办大批专科技术院校,同时在原有大学增设新的专业。例如,秘鲁在1960年共有大学11所,只包括35个专业。到1988年大学增加到46所,专业扩大到96个。智利1981年高等技术院校的注册学生为1.4万,1990年增加到4万。目前,拉美约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在技术院校就读。选修理工、农科的学生人数增多,法律、医学等传统学科的注册人数则在下降。1988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选修理工、农科的学生已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53%,圣基茨和尼维斯占45%,阿根廷占41%,智利和圣卢西亚占40%,圭亚那、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都占30%以上,其他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比重也都在20%以上,只有苏里南仅占11%②。

第二,实行公、私结合的办学方针。直到20世纪初,拉美地区还没有私立高等院校,到50年代末公立高校仍占压倒优势。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拉美国家从60年代初起实行了公、私结合的办学方针。1960年拉美私立综合性大学共有50所,占全部综合性大学的31.1%;1985年私立综合性大学已达193所,占全部综合性大学的45.7%。随着私立学校的增多,公、私立高校学生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60年拉美地区私立高校注册学生为8.4万,占公、私立高校学生总数的16.4%。1985年私立高校注册学生为183.3万,占公、私立高校学生总数的比重已上升为32.6%。

30多年来,拉美国家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1960年,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拿马和乌拉圭等国还不存在私立高等院校。到1984年,乌拉圭最晚创办了第1所私立大学,至此所有拉美国家便都有了私立高等院校。1985年,智利、萨尔瓦多和秘鲁私立高校注册学生占公、私立高校学生总数的31~40%,巴西、哥伦比亚和多米尼加占51~60%。

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出现了不少新的私立大学。以智利为例,仅1988年和1989年就新办了20所私立大学。

第三,大力加强高校科研活动。战后拉美国家大量增加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投资,以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拉美国家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级人才的同时,加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尖端科学的研究,注意把教育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7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高等院校中的研究机构不断增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承担科研项目的同时,帮助公司、企业、厂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墨西哥蒙特雷高等理工学院于90年代初投资2000万美元,在本学院城内建立了先进技术中心。该中心是与生产部门相联系的重要机构,负责发明、转让和推广制造业新技术,并向各公司、企业提供设计图纸和制成品。该学院还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制订了在最近几年培训3000名程控统计技术人员的计划,并准备向需要程控统计技术的公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巴西圣保罗州一些高等院校(如圣保罗大学和圣保罗州技术研究学院等)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成立了自己的企业,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秘鲁国立奥蒂波拉诺大学师生在最贫困的普诺地区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工作,他们和农民一道改良种子,改进农业技术,发展并改变涵养水源的方法,保护农作物。该大学通过5个实验中心与社会合作,改良这个地方作物和家畜的品种,寻找使农民的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途径。

第四,重视研究生教育。60、7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例如,墨西哥1959年只有5所大学开设研究生教育,到1980年已有98所大学拥有研究生教育,其中36所是私立大学。研究生人数不断扩大,到1990年已达3万人③。墨西哥的私立高等院校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约有1/4的研究生在私立大学深造。

第五,积极开展国际协作和交流。战后以来,拉美国家积极参与世界性和区域性教育组织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高等教育中心设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这个机构根据该地区情况,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定期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讨论重大的教育问题和交流经验,并定期出版《高等教育》杂志。60年代以后,拉美陆续成立了一些区域性教育组织。中美洲国家的中美洲大学高级委员会,是一个协调与促进该地区各大学间的教学、科研及维护大学自治权利的组织,负责组织中美地区大学同拉美其他地区交流经验和信息,致力于拉美教育一体化。亚马孙地区大学协会的成员国包括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所属高等院校达40个以上,其中19个学校为正式成员,其他学校是协作成员。该协会负责组织亚马孙地区的大学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执行文化、学术和科技方面的计划。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墨西哥、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几个国家建立的促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人员交流网,负责组织该地区高等院校青年研究人员在各国重要学术中心进行交流。拉美的一批不知名大学组建的安的斯大学间发展中心是一个私立机构,致力于提高大学的科技水平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公、私立公司和企业中,探讨大学工作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评估大学运转情况和学术交流情况。

拉美的高等院校重视加强与欧洲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学术交流。80年代后半期,拉美的40多所大学和欧洲的20所大学制订了促进双方交流的“哥伦布计划”。该计划得到欧洲大学校长常务会议的支持和赞助。近几年来,拉美和欧洲的大学校长、教师和科研人员多次进行互访,交流办学、教学经验和进行学术探讨。

拉美国家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合作与科技交流,每年派选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同时接纳许多外国留学生。例如,1985年在巴西的外国留学生为1.08万人,1989年在古巴的外国留学生为4057人。

三、拉美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尽管拉美高等教育在战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严重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1988年乌拉圭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8%,阿根廷为41%,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相近。然而,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同阿根廷与乌拉圭存在着巨大差距。巴拿马、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哥斯达黎加的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但1988年入学率也不过在20~30%之间;智利、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哥伦比亚、墨西哥、巴西的入学率都在10~20%之间;巴拉圭、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均为9%;尼加拉瓜仅为8%④。目前拉美地区平均每10万人中有2000名大学生,而牙买加只有556人(1989年),圭亚那只有466人(1988年),海地仅有107人(1985年)。

(二)高等教育面向高、中收入阶层。战后拉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有利于新兴中产阶层,大量中产阶层子弟进入了高等院校,而有幸上大学的低收入阶层子弟却微乎其微。据调查,占人口20%的富人得到了高等教育补贴的50%,而占人口40%以上的贫困者却只享受到这种补贴的13%⑤。尽管近年来拉美国家注意招收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中学毕业生,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劳动人民子弟的需要,农民子弟根本不能迈进大学的门槛。公立高等院校越来越面向富裕家庭子弟,学生大部分来自富有级层。私立高等院校更是把考生能否交纳巨额学费当做录取的主要条件。

(三)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不足。战后,妇女在高等院校深造的人数有了很大增长,但从整个拉美地区来讲,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仍然不足,1985年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5%。各国妇女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差别很大,有些国家已超过大学生总数的一半,如古巴1989年女大学生占全体大学生的58%,巴西和哥伦比亚占52%。但有些拉美国家女大学生的比重很小,如海地1985年女大学生仅占大学生总数的26%。在研究生中,女生所占比重比男生低得多。例如,哥伦比亚1987年的研究生中女生只占27%,攻读博士学位的女生才占16%。此外,拉美高等院校的女生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和教育专业上,她们占女大学生总数的60~70%,而自然科学专业中女生比重很小,如工程专业女生只占18%。

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拉美国家仍然存在歧视妇女的现象。具有大学水平的妇女的失业率普遍超过具有同等水平的男子。如1985年哥伦比亚女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21.08%。在高校任教的女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1/3,她们在职称、行政职务上的晋升机会也相对少得多。女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共收入也比相同条件的男毕业生低。具有大学水平的妇女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很少。哥伦比亚从1955年起设立亚历杭德罗·安赫尔·埃斯科瓦尔科学奖,专门奖励对科学作出贡献的人。然而到现在获奖的46名科研人员中,只有4名是妇女,在全国最著名的58位科学家中,只有2名女化学家。

(四)教育经费的缩减严重影响教育质量。80年代遍及拉美各国的债务危机导致教育经费急剧缩减,使各高等院校的财政入不敷出。高等教育经费的90%用于支付教师的工资,而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在不断下降。教师专业思想不稳,人心浮动,从事第2职业的人数增多,缺勤、流失现象严重,教学质量下降。学校没有资金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实验室仪器、高科技装置,也没有钱扩充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由于学校收费高,许多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旷课、辍学率高。许多大学生轻视技术专业,在学习中途更换专业,使国家需要的人才断档。不少毕业生水平不高,不能胜任工作。许多科研机构因得不到所需资金,被迫中止或放弃大批科研项目,给经济现代化造成重大损失。

(五)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70年代以前,拉美国家的科研力量十分薄弱。70年代以后,随着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状况有了一定改观,但从总体来说,科研工作仍比较薄弱。

首先,拉美的科技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高。1985年拉美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3%,而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生产总值的6%,制成品产值占6%,制成品出口值占1.8%,资本货物占3.2%,科学发明者人数占1.3%,工程师和科学家占2.5%。拉美科学家拥有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平均每个科学家所使用的资金也不足发达国家的1/3。拉美国家发表的科学论文在世界科学论文中所占比重很小,1973~1984年全世界共发表科学论文340万篇,其中拉美的科学论文只有3.5万篇,仅占全世界科学论文总数的1%。此外,拉美科学论文的质量不高,只触及科学的边缘。

其次,科研经费短缺。拉美用于科研的经费很少,1985年只占世界科研总经费的1.3%。尽管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科研经费有了提高,但经济落后国家与经济较发达国家之间所占比重的差距很大,有些相差5倍甚至20倍以上。例如,80年代末古巴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3%,智利占0.63%,巴西占0.61%,墨西哥占0.50%,阿根廷占0.44%,而同期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仅占0.08%,牙买加仅占0.03%。

第三,科研工作过分集中于少数领域。拉美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和渔业方面,而对制造业的研究与发展重视不够。例如,哥伦比亚1982年用在农、林、渔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科研总经费51.8%,而在制造业上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仅占5.1%。巴西1984年用于农、林、渔业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48.3%,用在制造业上的经费只占11.5%[⑥]。这种现象不利于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拉美国家深入到高增加值货物市场中。

在各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拉美国家过分重视生物学与医学的研究。全地区63%的科学出版物是涉及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力量不强。

进入90年代后,拉美经济从长期停滞和衰退中开始复苏,连续3年经济出现适度增长,多数国家经济好转,通货膨胀率下降,外来投资增多,这无疑给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契机。然而,到2000年前,拉美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不会迈得很大,因为它还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重挑战。

从内部来说,拉美经济尽管出现回升,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该地区的债务问题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不能指望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的投资会有大幅度增加。人口过快增长也将给高等教育带来不利影响。1980~1990年拉美人口年均增长率达21‰。1950年拉美人口只有1.65亿,而1992年已上升到4.6亿。预测到2000年拉美人口将增加到5.23亿,贫困化程度会更加严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赶不上人口膨胀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将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从外部来看,拉美高等教育面临严重挑战。随着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已让位于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拉美国家难以适应区域化、集团化和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科研资金和科技人员的短缺,使拉美国家和发达国家以至新兴工业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变化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

面对内部和外部的严重挑战,拉美国家已清醒意识到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近年来拉美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多次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呼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许多拉美国家提出各种加速人才培养的举措,并增加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的投资。但由于受本身经济实力的制约,估计近期内拉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不会有很大改观。如果到2000年拉美经济能够完全复苏,以后该地区高等教育的面貌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化。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统计年鉴》。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第139页。

③ 海梅·卡斯特雷洪·迪茨:《大学与体制》,墨西哥1992年版,第189~207页。

④ 墨西哥《视界》杂志,1993年2月1~15日。

⑤ 墨西哥《至上报》,1993年6月9日。

⑥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教育办事处《教育与知识》,智利圣地亚哥,1992年版,第69页。

标签:;  ;  ;  ;  ;  

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问题_哥伦比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