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聪[1]2003年在《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临床上因肾缺血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十分常见,一些复杂的肾脏手术,如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肾肿瘤的肾部分切除术,暂时阻断肾脏血流是必要的。如何减轻和预防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人们对肾损伤保护的主要研究课题。传统观点认为急性肾衰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的结果。然而,不断积累的证据表明,无论离体或体内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动物模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机制。Bc1-2基因编码一个分子量为26KD的蛋白,借助C端疏水区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直接影响线粒体膜的功能,防止细胞凋亡一切早期征象的发生,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热休克蛋白70(HSP 70)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一组细胞内蛋白质,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和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变性蛋白质的修复。为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器官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学者们已采取许多措施,如药物诱导产生热休克蛋白以及用药物抑制细胞凋亡来减轻组织损伤。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对多种脏器具有保护作用。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无保护作用,以及其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应用夹闭大鼠双侧肾蒂造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检测缺血后血肾功能,结合常规病理检查,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肾组织标本bC12和 HSP 70检测,并行透射电镜检查肾组织超微结构,来探讨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一、实验动物与试剂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ZIO-2509,共75只,由浙江省医科院动物中心提供,鼠抗bC12单克隆抗体及鼠抗*驻单克隆抗体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乌司他了由广东大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二、动物实验 l、动物分组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假手术组(C组人 缺血再灌注组门组人 乌司他了治疗组(U组人 每组又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 oh、Zh、6h、12h、24h五个时点,每个时点5只大鼠。 2、动物模型的制作 用哈几氯胺酮50mg从g腹腔注射麻醉,尾静脉置管,C组、I组静注 lml生理盐水,U组静注 l.25万单位乌司他厂。随后接微泵持续输注生理盐水,速度为1刀M八009巾。行腹部正中切口,静注生理盐水或乌司他JWe半小时后,U组和1组大鼠无损伤动脉夹阻断双侧肾蒂,造成双肾缺血,45分钟后松开动脉夹,实行再灌注。夹闭和松开动脉夹时腹腔内均保留林格氏液 2ml/100g。再灌注当时静注生理盐水 lml (组和 C组)或乌司他丁 1.2 5万单位(U组X;缝合切口,自由援食,自然光照。于再灌注 oh、Zh、6h、12h、24h,活体摘取在肾,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以备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用。心肌取血.3ml,备血肾功能检查。切取再灌注24h大鼠左’冷的 1/3,固定于 2.5%戊…1醛磷酸缓冲液中,行透射电镜检查。假 2————手术组以相同手术方法暴露双侧肾脏并分离肾周组织,不夹闭双侧肾蒂,其处理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 叁、观察指标 1、肾功能检查 用酶法测再灌注各时点血BUN、Cr。 2、HE染色 福尔马林液固定左肾组织,常规石蜡切片,作HE染色,在HB上型Olympll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按paller标准评分。 3、Bcl上和 HSP70免疫组化检测 采用链霉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3P法)按照说明书步骤逐步进行各项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观察,计数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观察,计数兔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细胞,得出 bC12和 HSP 70阳性率。 4、透射电镜检测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固定左肾组织,按透射电镜标本制作常规,经漂洗,固定,再漂洗、脱水、浸透、包埋、聚合、切片、染色等步骤,在 TECNAL刁 0型菲利浦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 四、统计方法 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在 PIV微机上用SpSS门对统计软件包完成。采用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先H检验后再Nemenyi法,P值小于0刀5定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结果:一、血肌队尿素氮的变化 乌司他一J-“治疗组血肌附在 12h(129.80士29.58 VS 172.6士35.23)、2411(116.20士12.83 VS 167.00士38.97)与缺血再灌注组 红较差异有显着性(p<0对引。乌司他丁治疗组血尿素氮在12h (15石6士 3,30 VS ZI.57士 4*5),24h(14* 士 2.56 VS 21.44士7.26)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也有显着性一<0刀5人 3—— h、HE染色和 b*2、HSP 70免疫组化检测 乌司他丁治疗组光镜下病理变化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改善。Paller评分在 oh(15.00士3.69 vs 85.00士13.79),6h(85.00士28.50 Vs 130刀0士44.72),24h(105刀0士20.92 vs 200刀0士39.53)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着性中<0刀5人 3组大鼠肾组织中均有 bC12和 HSP 70表
刘晶晶[2]2007年在《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乌司他丁预先给药(ulinastatin,U)及乌司他丁预先给药联合缺血后处理(ulinastatin+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U+IPo)对大鼠肾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乌司他丁联合缺血后处理组(U+IPo)。10﹪水合氯醛3 ml·kg-1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再灌注6 h制备肾脏I/R模型,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肾脏颜色变为暗红色即可确认肾脏血流阻断,造成双侧肾缺血45 min后,松开动脉夹,肾脏由暗红色恢复鲜红色即可确认血流恢复,夹闭和放开肾蒂时腹腔内各注射林格液20 ml·kg-1。S组仅行开腹,游离出双侧肾脏,分离双侧肾蒂不夹闭,伤口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暴露45 min不作肾缺血处理; I/R组夹闭双侧肾蒂,缺血45 min后放开动脉夹;IP组在45 min持续缺血前先给予夹闭双侧肾蒂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次,余操作同I/R组;IPo组在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反复3次后,完全恢复肾脏血流;U组在缺血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10~4 U·kg~(-1),余操作同I/R组; U+IPo组在缺血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10~4 U·kg~(-1),余操作同IPo组。再灌注6 h时再次将大鼠麻醉,迅速开胸心脏取血处死动物。酶法测定血清肌酐(Cr)含量、苦味酸不除蛋白法测定尿素氮(BUN)含量和终点法测定尿酸(UA)的浓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α1-微球蛋白(α1-MG)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肾组织Bcl-2 mRNA和Bax mRNA表达,表达水平以与其相应的内参β-actin的光密度比表示;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计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popatic index,AI);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计算蛋白阳性染色指数(Positive index , PI);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再灌注6 h时,I/R组、IP组、IPo组、U组和U+IPo组Cr和BUN浓度明显升高(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1-MG和β2-MG含量增加(P<0.05),肾组织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增加(P<0.05),Bcl-2、Bcl-2 mRNA表达量降低(P<0.05),Bax、Bax mRNA表达量升高(P<0.05),Bcl-2 mRNA/Bax mRNA的比值降低(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P<0.05),病理学损伤明显。与I/R组相比,IP组、IPo组、U组和U+IPo组均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上述指标的改变,Cr和BUN浓度明显降低(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1-MG和β2-MG含量减少(P<0.05),肾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减少(P<0.05),Bcl-2、Bcl-2 mRNA表达量升高(P<0.05),Bax、Bax mRNA表达量降低(P<0.05),Bcl-2 mRNA/Bax mRNA的比值升高(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减少(P<0.05),光镜下可见肾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IP组比较, U+IPo组Cr浓度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量升高( P<0.05 ) ; U组和U+IPo组Bcl-2 mRNA/Bax mRNA的比值升高(P<0.05)。与IPo组比较,U+IPo组Bcl-2 mRNA表达量升高(P<0.05),U组和U+IPo组Bcl-2 mRNA/Bax mRNA的比值升高(P<0.05)。与U组比较,U+IPo组Cr浓度降低(P<0.05),MDA含量减少(P<0.05)。IP组、IPo组、U组和U+IPo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及乌司他丁联合缺血后处理均可减轻大鼠肾I/R损伤,改善肾功能。其主要机制可能与直接清除自由基,增强SOD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通过上调Bcl-2 mRNA、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和下调Bax mRNA,降低Bax蛋白的表达,从而使Bcl-2/Bax比值升高而抑制IRI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2缺血后处理、乌司他丁联合缺血后处理同缺血预处理与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相似的保护效果。乌司他丁联合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更好。
季健[3]2008年在《乌司他丁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ICAM-1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肾脏移植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并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首选方法。肾移植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严重的肾脏I/R损伤又是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主要原因,临床上DGF持续的时间也基本上反映了移植肾I/R损伤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DGF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及时恢复者。白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是炎症反应的基本组织病理表现之一。近年研究发现,白细胞的黏附、浸润和激活在肾脏I/R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也是I/R损伤的重要因素,而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是其发生的分子基础。炎细胞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黏附到内皮细胞的。大量实验表明,PMN的激活是肾I/R损伤的首要前题,其诱导损伤的主要机制是大量白细胞机械性阻塞微血管限制再灌流,活化的炎症细胞呼吸爆发释放大量致炎物质,如: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某些可以导致肾损伤的蛋白酶类、细胞因子等,强化细胞黏附、激活补体系统,这些反应进一步激活更多的炎症细胞和实质细胞,从而形成一个逐级放大的反应网络,即炎症级联反应。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是介导白细胞与活化的内皮细胞黏附的主要黏附分子。生理情况下,ICAM-1在肾脏呈低水平表达。I/R损伤后,由于氧自由基、细胞因子、内毒素及凝血酶等明显增高,持续激活PMN和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大量表达ICAM-1、PMN高表达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euk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 LFA-1),LFA-1同时发生变构,极大地增强了LFA-1与ICAM-1的亲和力,导致活化的PMN与高表达ICAM-1的内皮细胞发生黏附,使毛细血管狭窄、阻塞,导致微血管堵塞,发生无复流现象。PMN还通过ICAM-1的黏附作用,跨内皮细胞浸润到缺血周围组织,在组织局部释放更多的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蛋白酶、弹性蛋白酶以及其他酶类,增强上述黏附分子的表达及亲和力,加重I/R肾损伤。乌司他丁(UTI)是从人尿液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种分子量为6.7KD的糖蛋白,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对I/R损伤的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及内毒素的作用。研究表明UTI通过抑制大鼠肾小球炎性细胞浸润,对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并可对多种药物引起的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对离体肾脏也有保护作用。但是,UTI对肾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尚无定论。探讨大鼠肾脏I/R损伤中ICAM-1在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以及UTI对I/R损伤大鼠肾脏ICAM-1在不同时间点表达变化的影响。两者结合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肾组织病理学变化,从组织到分子水平初步探讨ICAM-1在肾I/R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UTI对大鼠肾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防治移植肾脏I/R损伤提供新思路。实验方法:建立大鼠肾脏I/R模型,SD大鼠60只,180-200g,雌雄不限,由昆明医学院动物科提供。随机分成四组:假手术组(C组)、肾缺血再灌注组(I组)、肾缺血再灌注并使用乌司他丁组(I+U组)、无肾缺血再灌注但使用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5只,每组处死时间不同又分为3个时间点(2.6.12小时),每个时间点取5只大鼠进行实验。实验方法:10%水合氯醛,按3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麻醉显效后,股静脉置管用于输液及给药;UTI1.25万单位溶解于1ml生理盐水中,之后U组和I+U组静脉注射UTI1.25万单位C组和I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4组大鼠沿腹正中线开腹分离双肾血管,右肾血管结扎后切除右肾。I组和I+U组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60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并关腹,C组和U组仅分离左肾动脉但不夹闭,等待60min后关腹。此时U组和I+U组静脉注射UTI 1.25万单位C组和I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按照设定的I/R时间点取左肾,并行腹主动脉静脉采血5ml。肾脏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酒精逐级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制成3um切片,行HE染色,动态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并计算肾小管损伤的评分指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肾间质中ICAM-1的表达情况,并对实验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抽血离心取血清,测定BUN、Cre。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各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由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结果:本研究提示大鼠肾I/R损伤明显,大鼠肾功能严重受损,而UTI明显减轻大鼠肾I/R后各个时间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肿及变性坏死,明显改善肾功能,对大鼠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并可显着抑制I/R后肾小管.肾间质各个时间点ICAM-1的表达增强。结论:第一:ICAM-1在大鼠I/R模型中,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强,病理损伤加重,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肾功能也随之下降,探讨了ICAM-1在PMN的激活及肾I/R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UTI可显着抑制I/R后各个阶段ICAM-1的表达增强,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小管损伤评分,从而减少局部炎细胞浸润,改善肾功能。探讨了UTI对肾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ICAM-1等的产生作用,最终减少炎症级联反应等途径发挥保护作用。第叁:UTI能够改善I/R肾脏功能,可能减少移植肾DGF发生率,缩短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时间,甚至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陈聪聪, 柳子明, 王慧华, 孙菊妹, 邬伟东[4]2004年在《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叁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肾I/R组(I组)、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5只。I组和U组大鼠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重新开放肾脏血供,制作肾脏I/R模型,C组不夹闭双侧肾蒂。U组缺血前30 min及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25万单位,I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在再灌注后0、2、6、12、24 h时取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浓度,并制备肾脏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各时点血清BUN和Cr浓度均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12、24 h时血清BUN和Cr浓度也降低(P<0.05)。C组肾脏未发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I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坏死,肾小管腔扩张,内可见管型和坏死脱落细胞,可见管周血管明显扩张淤血;U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罕见管型,管周稍有淤血。与I组比较,C组在再灌注后0、6、12、24 h时Paller评分降低(P<O.05),U组在再灌注后0、6、24 h时Paller评分也降低(P<0.05),C组再灌注后12、24 h时HSP 70表达降低(P<0.05),U组在再灌注后6、24h时bcl-2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肾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
罗汝斌[5]2015年在《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肾损伤肾小球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所继发的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当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当前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焦点及难点。虽然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脓毒血症发生后肾脏往往是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器官,根据医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标准(RIFLE标准),有近8%的住院病人及50%以上的ICU患者出现AKI。因此,AKI已成为现代医院及ICU的主要临床难题。此外,有确凿证据表明,严重感染及脓毒血症是导致危重症患者发生AKI的最主要原因,在ICU中,大约50%以上的AKI由此引发。虽然目前临床上脏器的支持治疗和液体复苏治疗水平正日益增强,但由脓毒血症所诱发的AKI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未有下降,这可能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关。新近的研究发现脓毒血症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障碍可能与内皮表面糖萼(glycocalyx,多糖-蛋白复合物)的状态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认识到血管内皮糖萼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糖萼是衬于血管内皮细胞管腔膜侧,覆盖着一种富含多糖的绒毛状细胞结构,作为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屏障,将血液与组织分隔开来。结构完整的糖萼具有维持血管通透性,抑制细胞间粘附等血管保护作用,否则将最终导致组织水肿和脏器功能障碍,并激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粘附后所产生的炎症爆发。既往研究已经发现脓毒血症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糖萼破坏并伴有蛋白尿,同时该现象的发生与脓毒血症后机体产生大量的(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可能有关。然而这其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对于TNF-a的来源,自身的作用,与中性粒细胞贴壁之间的关系,其产生的调节机制以及其损伤糖萼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乌司他丁(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其以两种前体分子形式存在于血浆中,inter-a-inhibitor (IαI)和pre-a-inhibitor(Pal),其结构包括两个Kunitz结构域,O-糖链、硫酸软骨素,N-糖链,C端K区:抑制多种水解酶,N端K区:抑制组织蛋白酶G和弹性蛋白酶,O-硫酸软骨素糖链:能与细胞、钙等结合,与稳定溶酶体、抑制炎性细胞释放有关,N-糖链:调节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结合力。乌司他丁主要是通过两个Kunitz结构域,分别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尤其是减少丝氨酸蛋白酶(包括组织蛋白酶,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纤溶酶,激肽原酶,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等)活性,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过度激活,抑制纤维蛋白降解,抑制缓激肽生成而导致血管扩张,阻止蛋白酶活化受体激活,从而减少炎性细胞活化,将炎性反应局限化,减轻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其直接作用于细胞前体,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酶的释放,达到缓解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目前尚未发现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的肾血管内皮糖萼破坏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选用脂多糖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脓毒血症的肾损伤大鼠在体模型,计划对糖萼破坏与AKI发生相关的机制展开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肾脏血管内皮糖萼在脓毒血症导致AKI的机制中的作用与地位——仅仅是炎症作用的“靶子”,抑或是兼具炎症爆发的“炸药桶”。并拟从肾脏血管内皮糖萼的病理生理变化及相关分子水平阐述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具体机制,旨在从药物治疗脓毒血症后肾血管糖萼破坏提供基础实验依据。目的:本研究探讨乌司他丁对脂多糖内毒素诱导的脓毒血症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旨在从新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糖萼破坏的的药物途径上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1)脓毒血症打击模型建立及血清学参数检测通过腹部皮下注射水合氯醛对大鼠实施麻醉,对其右侧颈静脉进行置管。通过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及在0,180,360分钟进行血清学(creatinine, Cr),(blood usea nitrogen, BUN)等相关检测。2)肾脏微血流灌注评估-激光多普勒技术应用激光多普勒仪(Moor Instruments, Axminister, England)检测法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肾脏皮质微循环血流状态及灌注并进行实时计算。3)肾脏血管内皮细胞膜侧糖萼的结构分析通过电镜直接观察脓毒血症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糖萼结构及厚度,通过检测外周血,肾静脉血(heparan sulfate, HS)和syndecan-1水平来间接评估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糖萼的破坏。4)肾脏内皮细胞TNF-α合成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nuclear factor of kB,NF-kB)分子表达:通过对外周血和肾静脉血中TNF-α炎性介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浓度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家族分子及NF-κB分子表达的检测。结果:1)大鼠尾静脉注射LPS(10μg/g)后,内毒素组大鼠平均动脉压进行性下降,生理盐水干预组与乌司他丁组经补液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平均动脉压呈现逐步上升,而肾脏微循环血流监测显示仍呈下降趋势。2)正常标准对照组大鼠肾脏毛细血管糖萼层完整连续,厚约200nnm;脓毒血症后肾脏毛细血管糖萼不连续,结构松散,变薄。生理盐水干预组和乌司他丁药物干预组大鼠肾脏毛细血管糖萼结构同样存在不连续,较正常组松散,肿胀。脓毒血症发生后1小时大鼠肾脏静脉及外周血中HS、syndecan-1浓度即出现明显的升高,且其较高浓度维持的时间较长(3小时达到高峰值)3)脓毒血症发生后0.5小时大鼠肾脏静脉血中TNF-α浓度即出现明显的升高,且其较高浓度维持的时间较长(3小时后迅速下降),而外周血TNF-a浓度的峰值明显低于肾静脉血。相对于标脓毒血症组及生理盐水干预组大鼠,乌司他丁能够降低肾静脉血和外周血中TNF-a的高峰浓度及其持续时间(P<0.05)。4)脂多糖内毒素诱导的脓毒血症肾损伤模型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NF-kB分子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而乌司他丁药物治疗组较脓毒血症组也表现为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脂多糖内毒素诱导的脓毒血症肾损伤模型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P38MAPK分子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而乌司他丁药物治疗组较脓毒血症组表现为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脂多糖内毒素诱导的脓毒血症的肾损伤微循环屏障破坏,尤其是减轻了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糖萼的破坏,从而提高肾血流,抑制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膜侧的炎性反应。糖萼的破坏可能导致了脓毒血症后肾脏微循环障碍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NF-κB/TNF-α分子机制可能参与了糖萼的破坏。以糖萼作为治疗靶点,乌司他丁可能成为修复糖萼损伤而改善微循环障碍的药物选择并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刘新结, 夏开群[6]2015年在《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0),对照组采用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的方式,实验组采用乌司他丁预先给药联合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的方式,观察并对比2组大鼠肾缺血的再灌注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BUN处理前(4.8±0.9)mol/L,处理后(11.7±1.8)mol/L,Cr浓度处理前(52±3μmg/L),处理后(70±5)μmg/L;对照组血清BUN处理前(4.7±1.0)mol/L,处理后(9.8±0.7)mol/L,Cr浓度处理前(51±4)μmg/L,处理后(58±3)μmg/L,实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处理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缺血预处理以及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处理的效果显着。
陈聪聪, 周燕, 柳子明, 孙菊妹, 王慧华[7]2004年在《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对照组 (双肾未缺血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肾缺血再灌注组 (双肾缺血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乌司他丁组 (双肾缺血 ,静脉注射乌司他丁 1 2 5万U/只 ) ,每组 10只。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模型为双肾缺血 4 5min、再灌注 2 4h ,观察缺血后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组血肌酐 ( 16 7± 39) μmol/L、血尿素氮 ( 2 1± 7)mmol/L ,乌司他丁组血肌酐 ( 116± 13) μmol/L、血尿素氮 ( 14 1± 2 6 )mmol/L ,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0 0 5 ) ;乌司他丁减轻肾组织超微结构损害。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功能和肾组织超微结构有明显保护作用
王敏[8]2016年在《乌司他丁对急性肾损伤大鼠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大鼠急性肾损伤时及乌司他丁治疗后肾组织TNF-α、TGF-β1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乌司他丁是否对急性肾损伤大鼠有肾保护作用,有则进一步探讨乌司他丁是否通过对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内毒素组(LPS组)、乌司他丁治疗组(LPS+UTI组)、p38MAPK阻断剂干预组(LPS+SB组)、乌司他丁和p38MAPK阻断剂联合干预组(LPS+UTI+SB组),每组8只。LPS按5mg/kg经尾静脉注射,UTI按10万U/kg经腹腔左侧注射,p38MAPK阻断剂SB203580按5mg/kg经腹腔右侧注射,空白对照组则同样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24小时后取肾组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组织和肾小球、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组织匀浆TNF-α和TGF-β1水平,以及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则进行数据变换后,组间比较仍采用LSD-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理切片观察:空白对照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正常。LPS组肾小球充血肿胀,肾球囊扩张,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出现空泡变性现象,细胞核淡染,部分出现核固缩、破碎甚至溶解现象,肾间质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PS+UTI组和LPS+SB组肾小球、近曲肾小管结构损伤较LPS组减轻。lps+uti+sb组肾小球、近曲肾小管结构基本正常,接近空白对照组。2.电镜切片观察:空白对照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等结构正常,近曲肾小管上皮胞质内含线粒体较多,结构形态清晰,且嵴膜系统完整。lps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或消失,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胞质内线粒体排列紊乱,结构模糊,高度肿胀,有空泡样现象,嵴膜溶解缺失。lps+uti组和lps+sb组肾小球足细胞足突部分融合,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微肿胀,胞质内线粒体结构损伤程度较lps组减轻。lps+uti+sb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和基底膜基本正常,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及结构接近空白对照组。3.各组肾组织tnf-α水平比较:lps组的tnf-α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分别经uti和sb203580干预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01,p﹤0.001),但仍比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p﹤0.01);lps+uti+sb组的tnf-α水平较lps+uti组和lps+sb组均下降(p﹤0.05,p﹤0.05),与空白对照组接近(p=0.34);而lps+uti组与lps+sb组tnf-α水平接近(p=0.789)。4.各组肾组织tgf-β1水平比较:lps组的tgf-β1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升高非常显着(p﹤0.001);分别经uti和sb203580干预后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01,p﹤0.001),但仍比空白对照组升高明显(p﹤0.001,p﹤0.001);lps+uti+sb组的tgf-β1水平较lps+uti组和lps+sb组均下降(p﹤0.001,p﹤0.001),但仍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而lps+uti组与lps+sb组的tgf-β1水平接近(p=0.506)。5.各组肾组织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lps组的p-p38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分别经uti和sb203580干预后p-p38表达水平大大降低(p﹤0.001,p﹤0.001),但仍比空白对照组升高(p﹤0.001,p﹤0.01);lps+uti+sb组p-p38表达水平较lps+uti组和lps+sb组均下降(p﹤0.001,p﹤0.05),接近空白对照组(p=0.403);而lps+uti组与lps+sb组的p-p38表达水平接近(p=0.118)。结论:急性肾损伤早期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实质性损伤,且损伤严重程度与tnf-α、tgf-β1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相一致;乌司他丁治疗后肾损伤明显减轻,具有肾保护作用;且乌司他丁对急性肾损伤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TGF-β1/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的。
徐鑫怡[9]2011年在《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肾脏作为一种高灌注器官,对缺血非常敏感,在休克复苏、肾移植和挤压综合征等病理状态下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IRI不仅引起肾脏损伤,也可导致远隔器官的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尤其以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最为突出。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是从人体尿液中分离纯化出的一种典型的Kuniz型蛋白酶抑制剂,无免疫原性,主要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减少缺血组织的再灌注损伤。UTI广泛应用于休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脏器保护功能。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远隔器官肺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对肾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观察分析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肺保护作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30只,雄性,月龄3~4月,体重250~300克(河北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编号:1007048)。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乌司他丁给药组(UTI组)。Wistar大鼠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腹腔注射3%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将其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减去腹部毛发,用碘伏消毒术野叁遍,铺无菌洞巾。经腹正中切口入腹腔,游离肾组织,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24h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肾颜色迅速由红润转为苍白、细动脉搏动消失证明动脉夹闭确切),45min后经原切口进腹,松开动脉夹,恢复血供。S组仅行开腹,游离双肾,肾蒂不夹闭,伤口由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暴露45min后缝合切口。I/R组暴露肾脏后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开放动脉夹,再灌注24h。UTI组在夹闭肾蒂前5m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ku/kg,余同I/R组。所有动物均于再灌注24h后开胸,心脏抽血,处死大鼠。收集血液标本测定肌酐(creatinine, Cr)和尿素氮(urea nitrogen, BUN)。用比色法测定左肺组织丙二醛(malondidehyde,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含量。取右肺上叶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快速分离右肺中叶测肺干湿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右肺下叶的中TNF-α的含量。结果:1术后一般情况的观察: I/R组大鼠病态明显,蜷缩,不活动,饮水减少,不再合群取暖,呼吸急促,有分泌物从鼻腔溢出,眼角出现渗出物等。剖腹可见脓血性浑浊渗液。S组大鼠麻醉清醒后活动基本正常。UTI组大鼠术后表现较I/R轻。2肾功能结果I/R组血清中BUN、Cr的含量较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UTI组血清中的BUN、Cr的含量较I/R组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S组肺泡间隔均匀一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肺泡结构基本完整,肺泡腔清晰(见Fig.1,2);I/R组肺泡间隔明显断裂发生病理性融合,肺泡形态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渗出(见Fig.3,4);UTI组肺泡的病理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肺泡间隔基本完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较清晰(见Fig.5,6)。4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S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及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肺泡II型上皮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板层小体结构完整,呈圆形,有包膜,内见电子密度较高并呈同心圆排列的层状结构;(见Fig.7,8);I/R组(见Fig.9,10)基底膜缺失、疏松、不清楚。Ⅰ型上皮细胞严重水肿,II型肺泡细胞微绒毛数量显着减少,线粒体脊断裂或是融合消失。UTI组(见Fig.11,12)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气血屏障稍增厚,肺泡II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及微绒毛数量减少,线粒体损伤较轻。5肺组织湿/干比I/R组肺组织湿干比明显高于S组(P<0.05),UTI组肺组织湿干比明显低于I/R组(P<0.05)。6酶联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TNF-α的含量与S组比较,I/R组肺组织中TNF-α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I/R组比较,UTI组肺组织中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7肺组织MDA含量、SOD活性和MPO的含量变化。与S组相比,I/R组、UTI组肺组织MDA含量,MP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相比,UTI组的MDA含量,MPO含量降低,SOD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肺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炎性介质过度释放以及抑制多种水解酶的活性有关。
李敏[10]2014年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为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提供详尽的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来自于我院急诊、院内其他科室及其他医院发生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于我科行高级生命支持等治疗后出院、转入其他科室或死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共计53例。其中对照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60.83±3.95岁;ROSC时间平均为15.38±3.18min。治疗组27例,男22例,女5例;平均年龄59.78±3.44岁;ROSC时间14.31±2.92min。对照组患者于入住ICU当日开始给予乌司他丁20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每日2次。治疗组患者于入住ICU当时给予乌司他丁100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泵入,泵速100ml/h,每小时1次,连用5次,翌日继续给予对照组剂量之UTI治疗;余治疗两组相同,均按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入住ICU即刻、24h、48h、72h、120h的平均动脉压(MAP)、APACHEⅡ评分、血乳酸(La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尿量、ROSC时间、住ICU天数、病死率、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将调查资料统一进行汇总,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描述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CK-MB水平于24h达到了高峰,48h、72h、120h两组的CK-MB水平明显呈逐渐下降趋势,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患者于48h、72h、120h的CK-MB水平较24h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于24h、48h、72h、120h时的MAP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的AST、ALT、TBIL水平于24h较入住ICU即刻均呈上升趋势,而于48h、72h、120h两组的AST、ALT、TBIL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于72h及120h治疗组的ALT、TBI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于72h治疗组的ALT、TBIL较24h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在120h治疗组AST、ALT、TBIL水平较24h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的BUN、Cr水平于24h较入住ICU即刻均呈上升趋势,而于48h、72h、120h两组的BUN、Cr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于72h、120h治疗组的BUN水平较24h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0h治疗组的Cr较24h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于24h、48h、72h、120h的尿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治疗组尿量的增多更加显着。治疗组于24h、48h、72h、120h的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治疗组72h的尿量较24h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ac水平于24h、48h、72h、120h呈下降趋势。48h、72h、120h治疗组的Lac较对照组及治疗组的24h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的WBC计数于24h均增高,而治疗组于48h、72h、120h的WBC计数呈下降趋势。于120h治疗组的WBC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72h、120h治疗组的WBC计数较24h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于48h、72h、120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于72h、120h较24h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患者于24h、48h、72h、120h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住ICU天数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过程中未发生与UTI有关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1.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使血液中的AST、ALT、BUN、Cr、TBIL水平均有明显改善,Lac水平降低,尿量增多,MAP升高,改善了全身器官的组织灌注。2.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住ICU天数。3.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在应用治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陈聪聪. 浙江大学. 2003
[2]. 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和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刘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3]. 乌司他丁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ICAM-1表达的影响[D]. 季健. 昆明医学院. 2008
[4]. 乌司他丁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陈聪聪, 柳子明, 王慧华, 孙菊妹, 邬伟东.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5]. 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肾损伤肾小球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罗汝斌. 浙江大学. 2015
[6].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刘新结, 夏开群. 当代医学. 2015
[7]. 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 陈聪聪, 周燕, 柳子明, 孙菊妹, 王慧华.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8]. 乌司他丁对急性肾损伤大鼠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D]. 王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9]. 乌司他丁对肾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徐鑫怡. 河北医科大学. 2011
[10]. 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李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14
标签:泌尿科学论文; 乌司他丁论文; 肾小管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icam-1论文; 肾损伤论文; 健康论文; 生理盐水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