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进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以此为中心所形成的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物质和能量已不再单独作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和资源存在,而是将信息和知识连同物质和能量共同作为社会的基本资源。这昭示着作为现代化标志的信息化,无论是对社会整体还是对社会个别领域,都将起着无与伦比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理论高度阐明信息化的涵义、及其内容和层次,以及信息化测度等相关性理论问题。
1 社会信息化涵义辨析
“信息化”一词始见于1963年,是由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其《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提出的。时至今日,关于其内在含义众说纷纭,首先让我们鸟瞰几种较有代表性的阐释:①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IT)的推广与应用过程;②信息化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③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④龚炳锋撰文指出,信息化是指信息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利用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⑤符福桓认为“信息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来获取、加工、处理、存储、报道、传递和提供信息,并使其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二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或者说,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结构框架的重心从物质性空间向知识性空间转变的过程,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由以上解释可知,第一种观点从信息技术的扩散和传播角度出发得出结论,信息化可理解为计算机化和通信化以及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网络化。第二种观点从知识的生产和转换角度理解,强调知识化和智能化,认为信息技术固然重要,但信息内容更为重要。第三种观点从产业结构的高度来理解信息化,与前二者一样,有以偏代全之嫌。第四种观点则是从信息对社会的功能这一角度引发出来的信息化概念。第五种观点从两个方面论述信息化,虽然比较全面,但颇费周折。
总之,一方面,信息化的基本含义还不明确,各种解释仅仅是一家之言,被广泛认同的概念至今尚无;另一方面,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吸引着众多的研究人员作出进一步的积极探索,从而推动着信息化进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尽管以上各家的论点从某一方面、或者从某一角度理解信息化不免有失偏颇,但是,在“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这一点上却基本达成共识,可资借鉴。
从词源角度分析,“信息化”是一个动名词,它含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特性。我们认为,分解开来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是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整体及其各个领域的信息生产、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而言。
其次,信息化又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其基本要素应包括:①信息技术水平;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③信息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程度;④社会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意识;⑤信息政策及信息法规的完善程度;⑥社会的信息服务业状况;⑦信息人才的配置等等。
第三,社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环境的变化,同样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形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信息化的社会进程才具有可测度这一特性。
最后,信息化中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所以信息化也是一种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而言之,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2 社会信息化内容研究
1996年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权威性的对信息化内容的较全面的概括。
有人撰文提出信息化内容是:①信息设备装备化;②信息技术利用化;③信息内容数字化;④信息服务完善化;⑤信息人才递增化;⑥信息投资倾斜化;⑦信息政策封闭化。显然,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产业信息化内容,因此还不能以此为据来考察社会信息化。
我们认为,信息化内容的全面表述应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按社会领域划分的信息化内容,本文将这一部分归入信息化层次(本文第三部分);第二,从信息化概念析出的信息化内容,具体包括以下8 个方面:
(1 )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巨大效益在于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经由公共信息通道互联互通,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信息资源,除传统的书刊媒体外,最重要的是:①网络信息资源,包含网上新闻、电子书籍、科教信息、金融证券资讯、商贸资讯、各类广告信息、求职招聘信息、旅行信息、医疗信息、交友征婚信息、软件出版物的下载信息;专家分析、网上教育、调查报告发布;各类搜索引擎的建立;联网、建网、域名注册信息。②数据库信息资源,即科技文献馆藏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国家资源和环境基础数值数据等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数据库以及全文数据库、题录、文摘式数据库。③模拟型信息资源,是以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
(2)信息技术:指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等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数码技术等等。如果从信息处理角度划分,又有信息的创建、生成、获取技术,信息表示技术,信息整序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接受技术等类型。
(3)信息设备及其装备:信息技术的物化便是信息设备及装备, 它以各种硬件设备为特征,大致可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类,主要有广播、电视、音响、电话、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传真机、集成电路及元器件、芯片系统SOC、电子计算机、电子出版设备、通讯设备、 网络及有关辅助设备、光纤区域网、闭路电视网、通讯卫星、程控交换机等等。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互联网为契机优先发展邮电通讯。
(4)信息产业及其集团:这是从事信息的生产、交换、消费、 利用、咨询服务的产业群。信息产业结构划分为: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即制造消费型和生产型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信息技术IT也可视为战略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②信息服务业,包含数据库服务、咨询业、技术市场等。传统信息服务业以邮电通讯、科技情报、图书档案、新闻出版为代表;电子信息服务业的主流是以因特网为平台的信息服务,包括数据库制作查询、电子出版、电子商务等。③信息传输业,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电信业(广播、电视、电话、电报),网络传输业(PSTN、IP、卫星、通讯电子商务)以及数据通信业等。④软件业,是智力和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具体涉及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网络平台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及各种应用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服务软件,金融、商业、保险业软件,教育及多媒体软件,信息保密与杀毒软件等)。⑤信息系统集成业,从事经营战略分析、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维护等业务。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基础而形成的信息产业或群体,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信息化进程加快的最好象征。信息技术已经带动出了一大批集团,如联想、方正、海信、康佳、长虹、夏华、熊猫、夏新、浪潮、中软、同创、用友、东方、四通、华光、北京松下彩管、北洋、紫光等等。此外,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并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已经成为信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5)信息网络及信息应用系统:Internet引入国门后, 给我国各个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家及时制定政策发展我国信息网络,国家信息化的重大项目“金”字信息应用系统(金桥、金卡、金关、金税、金农、金通、金企、金智、金宏等工程)的实施,全面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光纤为主,以卫星通信和数字微波为辅,我国建成的国家公共数字化干线传输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金桥信息网GBNET;建设的八大专业信息网为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商品市场信息网、中国机械信息网、中国医学信息网、中国电力信息网、中国保险信息网、中国旅游信息网、中国粮食贸易信息网。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迅速兴起的电子商务成为庞大的信息化系统的重大工程,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计算机通讯为基础的公用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经济、生产管理、教育科技、医疗、娱乐等等活动的主要手段,信息流通形式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6 )社会信息需求程度及利用水平:“社会对于信息需求的增长大约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平方成正比”这说明了社会信息需求的重要价值,也正是社会的信息需求刺激着信息化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尽可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潜在需求,从整体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引导用户的信息需求意识。高水平的信息需求要求相应水平的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发展、信息设备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引导信息产业发展。
(7)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技术全面的人才, 尽管每年高等院校输送数万名网络、通信、计算机应用、软件、无线电电子学,微电子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但信息化人才仍显奇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进步,社会对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总结出了信息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素养、计算机素养。同时强调培训的常规化和培养的正规化。
(8)信息政策、法规、标准:其指导性文件有199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确立的2010年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同年国务院信息办提出的我国信息化工作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关于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已成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计算机著作权登记办法》、《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著作权的犯罪的规定》等。《信息法》、《合同法》、《保密法》等可以确保信息安全,以杜绝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在通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强政府对信息化的干预,强化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其次,应从政策上保证财政预算对信息化建设给予投资倾斜,重点支持人才培养、设备装备、技术利用、内容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
3 信息化的层次概说
几乎所有论说信息化层次的理论,无一例外都在“信息化”一词前分别冠以一个修饰语,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信息化的层次有三方面:经济信息化主要包括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基础是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包括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信息化,基础是地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国防信息化的基础是军队信息化。另一种观点对信息化层次的划分具体为:①产品信息化;②企业信息化;③产业信息化;④国民经济信息化;⑤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化层次的混乱可见一斑,层次关系不清晰,一方面使人产生诸多误解,另一方面则直接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如何规范、整合信息化的层次,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阐明。
(1)核心层:是构成信息化的最基本单元,包括以下元素:
①产品信息化指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而物质比重相对降低的过程,或产品的信息价值超过普通物质生产的价值(即信息因素超过物质因素)的过程。
②企业信息化指企业办公、事务处理信息化及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过程。
③产业信息化一是指传统产业通过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网络、数据库等手段使产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要素的信息化过程;二是指以数据库和新的传媒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化过程。
④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各种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包括电子金融、电子商贸、电子信息服务、网上购物等内容。
⑤家庭信息化指以家庭为社会基本终端、以家庭办公自动化为代表的信息化过程。
⑥校园信息化指高等院校通过校园网或直接上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校园服务(尤其是图书馆)走向网络化的过程。
⑦军队信息化指军队基本建设的信息化过程,如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军队训练等。
⑧医疗信息化指医疗办公、医疗与卫生设备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过程。
⑨政务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框架范围的第一步,其基础工作是首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⑩科教网络化是指远程教育以电话网、多媒体网、广电网为基础,可以采取同步教育、多媒体教室、电子论坛、名师讲座、实时讨论等形式进行。
(2)中间层:是沟通信息化核心层和最高层的过渡层次, 包含:
①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结构中信息或知识要素的比重不断加强的过程,是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经济因素转换为经济信息系统的组成因子,来参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上述的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电子商务都是经济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成分。经济信息化也是最高层——社会信息化的最主要部分。
②社区信息化是各个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大致包括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主要方面。社区信息化之不同于区域信息化,在于它是以社区为社会基本单位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它是区域信息化的肇始。
③国防信息化是使传统国防建设走向信息时代国防建设的过程。
④政府信息化是指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
⑤科教信息化是使科技及教育事业在网络化基础上向信息化阶段的过渡。
(3)最高层:就是通过建立各种信息网络,把包括经济、科技、 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各个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信息化,从而使全社会达到社会信息化这一高度。社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相对于农业时代的工业化而言,它是一次以工业时代为背景的产业或社会经济变革。
(4 )边缘层:可理解为从核心层到最高层演进过程中所要采取的步骤或措施,其目的在于抓住重点,逐层深入,各个突破,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①领域信息化是业务性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其意义在于避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共享。
②区域信息化,是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或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抒静态、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的过程。其关键是建立适合本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设先进、适用、规范、安全、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基础网络。
4 社会信息化测度的探讨
国际上关于信息宏观测度的理论或方法主要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一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为代表);二是从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以RITE模型作为代表)。这些理论一出现就被各国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我国信息测度方面的案例大约有30多个,其中,以RITE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占了一半以上。本文的重心在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测度,因此,以下将重点介绍有关信息化测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建立信息化指数模型来测度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始于日本。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研究人员于1970年提出“信息化指数”这一新指标,用以测度不同社会阶段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RITE信息化指数模型由11个要素组成,这11个要素又被分为四组,各组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分指标。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计算,通常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后者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RITE模型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仅仅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限的几个方面选取了试图描述社会的信息化指标,在今天看来,这些指标已大大落伍于时代,因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测度理论研究和新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RITE模型及后来研究者对它的修正、补充可以看到,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测度方法大致要用信息化指数、信息技术装备率、信息技术普及率与覆盖率、信息产业产值占GNB的比重、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等要素来衡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使用马克卢普范式和波拉特范式进行信息经济测度似乎价值更大。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芬兰以及泰国、韩国、新加坡等曾利用该法进行测度,并根据结果提出发展战略,制定了产业政策。
尽管信息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潜心研究,试图提出一种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并具有普遍性的信息化测度理论,但由于这一课题难度较大,涉及面宽泛,所以时至今日仍没有一种为公众广泛承认的理论出现。
5 关于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性问题
(1)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20世纪50年代,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程度智能化的高效率信息处理的信息技术的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真正的信息化革命,包括计算机、光盘、数据库、联机网络、电子印刷、电子邮件、传真机以及卫星通讯等电子手段与设备,成万倍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存贮与传递能力,实现了从生产、办公室到家庭的全社会的信息化过程,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阶段,亦即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社会信息化就是以信息技术及信息设备装备社会各个领域,使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的最基础资源而得以充分开发并畅行无阻,从而使全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是将社会作为一个实体,相对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物质资源而言,这一高度发达的社会则是以信息为资源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目的就是要使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的社会。以下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的概念内涵和外在标志:
首先,要明确社会信息化的几个特点:①信息的生产、存储、传输、交换、分配和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决策性行为;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成本的降低推动着计算机技术、通讯传播技术的快速融合,在国家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③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④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它将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总之,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表征出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即数字化、体制化、网络化以及社会化。
其次,信息化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出现了空前壮大和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群体。具体表现为:①信息与知识的生产量呈指数增长;②信息技术、信息设备日趋普及,并走向大众化;③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总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长;④信息产业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该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已成为进入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⑤信息交流国际化,人们的信息意识普遍提高;⑥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信息化社会有四个主要趋势:①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②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③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劳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④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分化,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非群体化,节奏加快是其特点。
(2)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于1999 年年初指出,各地搞信息化建设要抓重点,协调发展,切忌一哄而起。这是建立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国家公用信息基础网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造成新的浪费的基本前提,是从宏观上和战略上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
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也指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信息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片面性,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有突破性进展,就必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重点带一般,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区域信息化为依托,以领域信息化为重点,重视产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走向经济信息化;重视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建设以实现社区信息化;重视军队信息化以达到国防信息化;重视政务信息化以迈进政府信息化;重视科教网络化以逼近科教信息化,最终迎接全社会的信息化。
最后,关于电子商务工作,要尽快提出我国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抓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制订电子商务有关技术标准,通过电子商务工作,为我国电信运营企业从单一通信业务,转到通信运营与信息服务并重的轨道上来创造条件。
(3)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 社会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与运行的消极影响,突出表现在信息安全、企业竞争、知识产权(信息化侵权)、失密与窃密、文化垃圾、信息化犯罪、数字化犯罪、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信息灾害、个人稳私以及其他问题。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以便从技术、行政、法律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引导信息化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收稿日期:2000—6—30
标签: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