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战略意义_经济论文

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战略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要求广东用20年时间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赶上亚洲四小龙。1994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随后,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是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高丽,成员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江门、惠州、肇庆等九市的市长以及省计委、省科委与省建委负责人组成。从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后,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已成为广东人议论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围绕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必然性和战略意义进行探讨。

一、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势在必行

从广东目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面临的新情况来看,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若干统计数字

从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已成为广东经济支柱、广东工业基地,是广东的龙头和希望所在。2、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角洲地区的大市场大流通日渐培育、丰满。3、从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来看,九市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尤其从生产过程来看,其竞争十分激烈,而这种各自为战对于国际间大竞争环境来说,力量又十分单薄。

(二)、从国际上来看,面临新的挑战

1、亚太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所构成的挑战。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在1983年就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双方于1990年7月取消所有贸易障碍,建立了澳新统一市场(跳过关税同盟直接进入国际经济一体的第三阶段);美国和加拿大于1989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拟于1999年建成北美统一市场。亚洲经济区域化进程最快的是东盟集团,1992年1月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在2008年之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必然对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生产重大影响。区域集团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排他性和歧视性贸易保护主义。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今后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竞争对手就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数国组成的集团和联盟。这将使三角洲地区在九十年代大规模吸引外资和出口创汇增加难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东南亚国家的挑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亚五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放国内市场、放松外汇管制,外资急剧增加。泰国1986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还不足5亿美元(同年珠江三角洲实际利用外资9.03亿美元),而1989年增至150多亿美元(珠江三角洲为14.2亿美元),是同年我国的1.3倍。印尼1986年为47亿美元,到1990年达1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越南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近几年吸引外资也迅速增加,超过300亿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东盟各国都普遍采取更优惠的办法,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势必加剧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金短缺状况。

八十年代后期,东盟集团的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被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列入“第二批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从出口情况看,珠江三角洲、泰国、马来西亚出口商品均以轻纺制成品为主,结构趋同,竞争激烈在所难免。在未来20年追赶亚洲“四小龙”过程中,开拓国际市场,将会遇到东盟各国强有力的挑战。

(三)、从国内情况来看,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金融滞后的矛盾。九十年代,为追赶“ 四小龙”,无疑需要维持较高的投入,从而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但是,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筹资渠道少,融资方式单一,使得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困难重重,形成巨大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具体表现是:①涉外金融业发展滞后,引进外资银行的数量、对外金融服务的网点不够,涉外金融业务进展缓慢,不适应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未能充分发挥对外向型经济的促进作用。②融资方式单一,筹资渠道少。三角洲经济运行的市场调节比重已达90%以上,已成为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导力量,而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金融业,却仍然是以行政性的计划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仍起主要作用。人为的信贷、债券、股票笼子规模,与全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规模的巨大差异性而产生的尖锐矛盾,已成经济更快发展的障碍。

其次,产业转型升级中结构不协调的矛盾。

从农业方面来看,即在第一产业方面,三角洲地区虽已出现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化趋势,但范围很小,尚处于自发状态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整体上还比较低,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难以更大规模地转移更多的劳力来发展二、三产业。据91年统计,全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12.8%,就业人数却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的33%,二者偏差甚远,束缚了现代商品经济发展。

从工业方面来看,一是工业结构偏于轻型化,产业应变能力较差。目前,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仍高达70.2:29.8,结构明显轻型化。二是加工业高增长与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矛盾。93年,全区普遍存在电力供给短缺达30%;交通运输也紧张,许多大宗原材料进不了广东,产品又出不了广东。

从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严重偏低。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般为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占50%左右,低收入国家占35%左右。1991年珠江三角洲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2.8:50.8:36.4,大体处于台湾70年代产业结构水平。交通运输、通讯、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等严重不适应商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

3、统一市场的成长发育滞后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矛盾。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是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乡土意识和文化观念影响,往往人为地造成市场分割,使区内统一市场形成缓慢,导致流通环节占用资金多。

4、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的矛盾。这些年来,在三角洲地区,产品重复生产,“大战”时有发生,而且重复生产的档次也在不断升级。就拿家用电器来说,从电风扇、电饭锅,一直到电冰箱、空调器,近两年又开辟了汽车这一“第二战场”。

在全国实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政策共享,平等竞争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之一,原有的特殊政策优势逐步淡化。进入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的确定,表明90年代对外开放的政策重心区域已从广东移到上海浦东及长江三角洲。相比之下,珠三角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在改革方面,九十年代的一些重要领域如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要求全国步调一致,广东难以像八十年代那样“先行一步”了,为保持“领先”地位,必须重新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历史使命呼唤着新的战略思路,“一变思想更有出路。”而这个战略思想——就是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二、建设珠江三角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战略,打破了狭小的行政区域的分割,把珠江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优势和群体优势,由单打冠军变为团体冠军。这是广东“追龙”规划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表明在追龙思想和措施的取向上较前两年更加清晰。

建设珠三角的重大决策,抓住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建设珠三角地区,带动和帮助全省经济发展。“追龙”必须抓龙头,现在构成龙头的不是一个市而是九个市,九个市的携手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不仅促进九市的本身经济发展,也将刺激和牵动全省甚至省外地区的发展。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决策是广东增创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能以高于全国的速度发展,主要是发挥了珠江三角洲利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现高速发展的优势。江泽民总书记今年6月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前面所述,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急需广东在十多年改革开放业已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在新的起点上,构筑发展新优势。今年9月,朱森林省长就提出了“增创新优势,加速现代化”的目标,现在,广东全省上下已强烈地意识到,不建立和发展新优势,广东就难以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继续走在前面。举世瞩目的广东未来现代化建设更加依赖于建立新优势的推动。

建设珠三角经济区,抓准了广东经济生长点。观察外国和中国,思考历史和现实,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由一些生长点的率先发展去带动全面发展。现在,广东提出建设珠三角,不仅看准了而且抓准了广东经济的生长点。将九市连成一片辽阔经济区域,为现代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与空间,从而为生长点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这是顺应和推动历史潮流的一个重大举措。

港澳地区即将回归,成为我国的特别区域,其经济中心效能必然以比现在更大的能量辐射和扩散,既最强烈地辐射到邻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又要从珠江三角洲吸取其辐射所需的能量。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使之与港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体制缩小差距,就不但能顺利地接受港澳的辐射和吸收,而且能够使自己与港澳联成一体,成为新的国际经济中心。

标签:;  ;  

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战略意义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