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研究(一)_教育论文

日本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课程问题研究(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学前教育论文,教育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初等、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经过长期的保育实践和探索,日本学前教育中关于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这也是日本学前教育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教育课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相关规定,围绕着教育课程,幼儿园和保育园的相关活动如何等,这些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教育课程的形成

      (一)关于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

      在日本,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视以孩子的嬉戏为中心的自然的生活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前教育是不同于小学教育的,但是又和小学教育一样有教育课程和每天的指导计划。《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教育课程是“明确孩子从入园开始到幼儿园修了期间,幼儿园是如何进行教育的内容”。即明确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期间,幼儿园根据教育目的和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并保证幼儿充实的生活的整个计划流程。可以说,教育课程是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重要的基本计划书,是决定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教育内容的重要的指导书,是保育工作者每天开展保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2007年修改后的日本《学校教育法》的第22条规定,幼儿园是培养义务教育及其以后阶段教育的基础的机构,目的是保育幼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当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为此,文部科学省颁发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幼儿时期的教育就是通过与家庭的合作,培养孩子一生中人的形成的基础的重要工作。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基础,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各个幼儿园根据这些法令法规和《幼儿园教育要领》,精心研究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适合各个地区实态的教育课程。制定教育课程就是将《幼儿园教育要领》具体化的工作,然后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发育状况,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制定具体的关于保育内容的计划。各幼儿园和保育园根据这个教育课程,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包括以下几类:每学年指导计划、每学期指导计划、每月指导计划、每周指导计划等,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实施每天的指导计划(图1)。

      

      

      日本的幼儿园与保育园尽管在形式上有一些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通过孩子的主体活动——嬉戏,开展符合婴幼儿时期孩子的生活的工作机构。因为保育园的保育时间比幼儿园的保育时间长,所以,保育园的生活气息更浓一些,但两者都是开展符合孩子的个性和发育状况的活动的保育机构。《保育所保育指针》明确规定,保育课程应该以孩子的发育过程为基础,根据《保育所保育指针》第3章内容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编定,以便能够通过保育所全面的生活,综合开展活动。保育课程应该确定适合孩子年龄的保育内容,即“健康”“环境”“人际关系”“语言”“表现”五个领域的目标、目的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各种指导计划。通过分析各自的目标和内容,可以发现在新修订的《保育所保育指针》和《幼儿园教育要领》中,保育所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的“一致性”得以强化。所以,关于教育课程和保育课程,以及指导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即幼儿园和保育园各自根据《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分别制定各自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计划,即教育课程,然后根据各自的教育课程(保育课程),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指导计划(见上页图2)。

      如图2所示,各幼儿园和保育园都按照《幼儿园教育要领》或《保育所保育指针》的相关规定,在充分把握区域、监护人、自身状况和孩子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教育课程和保育课程。长期指导计划包括每学年、每学期和每月的指导计划。制定长期指导计划之际,最重要的是预测孩子的发育状况。不管是幼儿园的教育课程还是保育园的保育课程,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发育过程,制定符合孩子发育实况的指导计划,就是应该根据季节等周围情况的变化,以及各自的活动安排等,围绕孩子的发育特点确定具体的保育目的和内容,并为此布置环境和创造条件。短期指导计划包括每周和每天的指导计划。近年来,有些保育机构更重视保育工作和孩子生活的连续性,开始将周计划和日计划整合在一起,制定以周为单位的每日的工作计划。无论如何调整,短期指导计划都应该参照教育课程和长期的指导计划而制定,而且短期指导计划更应该特别关注每个孩子每天的实际状况。总之,各幼儿园和保育园就是按照上述的步骤,制定各自的教育课程和保育课程。

      (二)五个领域的目的

      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从“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领域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此培养孩子养成生存能力所需要的心情、欲望和态度,即培养孩子养成生存能力的基础。幼儿的生活体验涉及许多的领域,相互交叉,所以,不可能像小学教育那样按照国语、社会等开展教育。幼儿时期,在以嬉戏为中心的生活中,幼儿自身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具有好奇心,感受必要性,融入环境,这些是很重要的。保育工作者就是要帮助幼儿自主嬉戏,帮助幼儿带着好奇心和探求心融入环境,在学会相关的方式方法的同时健康成长发育,这就是幼儿园和保育园教师的重要工作。五个领域规定了孩子通过每天的嬉戏和活动逐步实现的目标和目的,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应有的相关活动内容。

      五个领域的目标、目的分别如下:

      “健康”——培育健康的精神和身体,培养自身创造健康且安全的生活的能力。目的是:①开朗舒心地活动,体味充实感。②充分活动自己的身体,具有继续运动的欲望。③为健康且安全的生活养成必需的习惯和态度。

      “人际关系”——养成自立能力,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亲近他人,相互支撑共同生活。目的是:①享受保育所的生活,体味用自己的力量行动的充实感。②以爱心和信赖感亲近身边的人,并加深联系。③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习惯和态度。

      “环境”——培养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好奇心和探求心,以及将周围环境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力。目的是:①爱护周围的环境、接触自然,由此关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此感兴趣。②自己主动接触周围的环境,享受发现的乐趣,善于思考,并努力将此与自己的生活相联。③在观察、思考、接触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丰富关于事物的性质、数量和文字的感觉。

      “语言”——养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经历和思考的事情、愿意听取对方讲话的欲望和态度,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和用语言表达的能力。目的是:①体验用语言表达自己心情的乐趣。②认真听他人的讲话,表达自己经历和思考的事情,体验语言交流的喜悦。③理解日常生活必要的语言,同时喜欢读画册和听故事,与保育工作者和朋友等心意相通。

      “表现”——通过表现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培养丰富的感性和表现能力,丰富创造性。目的是:①对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持有丰富的感性。②享受表现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的乐趣。③在生活中丰富感受,享受丰富多彩的表现,

      如上所述,《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明确了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和目的,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孩子的心情、欲望和态度。每个幼儿园和保育园都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工作,可以说,这就是日本幼儿园和保育园开展工作的基本标准。

      五个领域不同于小学的教育科目。小学等的教育科目按照算数和国语等授课时间,根据教科书确定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学前教育不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教育。为了培养孩子一生中人的形成的基础,《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规定五个领域的目标是培养生存能力的基础。换言之,就是培养生存能力形成所需要的基础,即培养心情、欲望和态度,不是像小学等的教育科目一样细化教育内容。学前教育要求从五个领域的视点观察孩子的活动,并按照五个领域的要求指导孩子的活动。对于专心致志地嬉戏的孩子及其嬉戏,应该按照五个领域认真分析孩子的相关活动。譬如,在玩鬼捉人游戏的孩子,就是在尽情地活动身体,可以从“健康”领域关注相关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从“人际关系”领域考虑问题,并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大声讲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可以围绕“语言”领域考虑相关问题;孩子在用肢体语言等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从“表现”领域进行指导;对在自然环境中玩捉迷藏游戏的孩子,可以从“环境”领域关注相关问题。正因如此,《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规定,幼儿时期的教育和保育就是通过嬉戏开展指导工作,通过具体的活动进行综合的指导。

      (三)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教育课程

      各个幼儿园和保育园就是按照《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的要求,制定各自的教育课程和内容。根据上述的相关规定结合幼儿的发育状况,以及各个幼儿园和保育园各自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的要求和环境等,制定教育课程。教育课程应该是能够充分保证幼儿的主体活动的课程。

      教育课程应该明确各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保育机构的大体的设计图。在制定整体的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各个保育机构的不同班级再进一步制定更具体详细的指导计划。即长期指导计划和短期指导计划,长期计划是针对各个学年、学期、各个月的内容;短期计划是针对每个周、每天的内容(见表1)。五个领域都强调“孩子自己去做”,即希望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这也是日本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

      

      (未完待续)

标签:;  ;  ;  ;  ;  ;  

日本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研究(一)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