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_刘广金

刘广金

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西 晋中 030800作者简介:刘广金副主任医师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邮编030800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分析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对脑梗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以随机法进行划分,主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药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5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86%,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各项指标均发生了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上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效果更好,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脑梗塞【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79-02

临床上脑梗塞主要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症,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患者发生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1],进而对血管造成变形或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使患者血管内出现狭窄、闭塞等情况,最终致使患者的动脉供血区域出现局部坏死的病症[2].患者一般会伴随着偏瘫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这种病症的多发群体为中老年患者[3],而且一般发病是男性多于女性, 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临床上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主要分析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中,抽取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73例,分别予以不同的干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分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87岁,最低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3.1±8.4)岁,患者的最长发病时间为71h,最短发病时间为3h,平均发病时间为(41.3±11.4)h;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最高年龄为86岁,最低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73.6±7.6) 岁,患者的最长发病时间为76h,最短发病时间为2h,平均发病时间为(42.5±13.4)h.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检测和诊断均为脑梗塞,诊断符合WHO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言语不清和肢体障碍,也无智力障碍,患者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分组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临床治疗,患者入院以后首先控制血糖、血压、营养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并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给药氯吡格雷(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mg?7s)和氟伐他汀(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179,规格:80mg?7s)进行治疗.氯吡格雷为口服给药,每日1次,剂量为75mg,对于年龄较高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给药,每日1次,剂量可适当调整为50mg以内,餐后服药. 氟伐他汀的给药方式同样为口服给药,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保持低固醇饮食, 每日为患者给药1次,剂量为20mg,个别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至40mg,但最高剂量不可超过40mg,患者睡前吞服.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日,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作比较.

1.4 效果判定 如果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且患者的肌力达到Ⅳ级以上,患者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且不存在病灶性质的神经功能型障碍,则为治疗显效;如果患者的意识基本恢复,且肌力达到Ⅱ级,生活基本上可以资料,临床症状出现改善,仅存在轻度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性质的障碍,则为治疗有效;如果患者在治疗前后,其病情无明显的变化,且患者的肌力不足Ⅱ级,患者不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则为治疗无效.[注: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IBMSPSS22.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X2 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t值检验,并采用(X±s)表示,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有效治疗69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52%,对照组有效治疗51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86%,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请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治疗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C- 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等各项指标对发生了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请详见表2所示.

3 讨论临床上脑梗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 这种疾病和脑出血相比,虽然致死率和致残率都相对较低,但仍然属于一种危重急症,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4].本研究基于此主要分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药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进行治疗,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C- 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等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也相对对照组而言,更加的有效.经过分析能够得出,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5].氯吡格雷还能阻断其它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因此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到影响,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一致.而氟伐他汀是一个全合成的降胆固醇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可将HMG-CoA 转化为3-甲基-3,5-二羟戊酸,该药物的作用部位在肝脏,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提高LDL微粒的摄取,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促使药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因为两种药物的特性,导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总结可以得出,临床上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 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效果更好,能够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μmol/l,mmol/l,X±s)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之后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1] 张东亚,胡亚妮,姜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98例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24(02):425-426. [2] 许风雷,李翠萍,热依汗,王力,李建玲,范太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7 (01):1682-1683. [3] 刘慧华,王军.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2(12):582-583. [4] 曾颖,许姿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Meta 分析[J].循证医学,2014,26(03):493-494. [5] 陈兴洲,苏克江,高宗恩.他汀类药物与卒中防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27(05):437-438

论文作者:刘广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论文_刘广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