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 241000
摘要: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道路上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尾气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愈加严重,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安全保障。为缓解或者避免这些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以“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许多城市在多年实践经验中证明这是一条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笔者从芜湖市慢行存在问题与居民对慢行出行需求研究入手,确定慢行交通网络与慢行休闲网络布局,让慢行交通不仅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补充;还使其成为展现芜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落脚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慢行系统 慢行交通网络 慢行休闲网络
一、慢行交通系统解读
(一)慢行交通系统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通常指的是以步行或非机动车等工具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20km/h的交通方式。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主体。
(二)慢行交通系统定位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更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
(三)城市慢行系统构成
城市慢行系统主要由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系统——交通工具为电动非机动车、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主要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由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人非混行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步行系统——具体对象为行人和残疾人;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与网络,由步行街、公园景点内的步行专用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组成。
二、国内外慢行系统建设案例
(一)德国——制定优良的政策:限制汽车、鼓励慢行
主要措施包括:增加非机动车在交通工具中比例,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非机动车停车场、甚至非机动车停车库,以及建设更宽的步行道、更多的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采用交通信号优先权,通过各种渠道实现非机动车和步行与公共交通的更好衔接、换乘。这些方法都是鼓励人们更多使用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到目前为止,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等非机动方式大约占到德国城市出行的40%以上。
(二)荷兰——完善的设施和连续通畅的慢行系统
拥有世界一流的非机动车交通“硬件”。1.5万公里非机动车道不仅遍布城乡,还连通不少旅游景区。城市规划中,道路设施和城市建设均不能截断主要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标志标线及配套设施非常完善。此外,在大型公共场所、商场、景点等都有存车场,停放十分方便。相反,荷兰城市的机动车停车位不仅稀少,且收费奇高。
(三)南通——因地制宜的布局模式和特色
南通:结合“三廊、七环、多线”的休闲绿道的网络结构,形成具有南通城市特色的慢行休闲环境体系,此次规划共设置20个特色街区,8处商业中心型特色街区、6处传统街巷型特色街区、6处旅游景观型特色街区。
三、慢行交通网络规划
本次规划将芜湖市慢行系统分为交通型慢行网络系统和休闲型慢行网络系统,其中交通型慢行网络包含非机动车道与步行道路。
(一)非机动车道路网规划
1、非机动车道的分级
自行车道路分级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不同道路的自行车功能和作用,体现自行车道路级别与传统城市道路级别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提出差异化的规划设计要求。依据《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指导内容,将非机动车交通需求道路网系统按功能层次分为一级非机动车道、二级非机动车道、三级非机动车道等三个等级。
2、非机动车道网络布局
(1)一级非机动车道路规划:规划布局方案最终确定为“8横、7纵”的布局,总长度为156公里(现状116.7公里,规划39.3公里),构成芜湖市非机动车通行的主要骨架。
(2)二级非机动车道路规划:主要为组团内部道路,承接非机动车廊道的集散,以及与常规公交换乘枢纽的连接,主要依据非机动交通流量预测结果进行规划,并适当参考一级非机动车道布局的考虑因素,共规划了“20横、22纵”的217公里(现状147公里、规划70公里)的二级非机动车道路。
三级非机动车道主要功能是承担相邻地块间的连通作用,本次规划不予统计分析。
(二)步行道路网规划
1、步行道路的分级
步行道路分级主要目的是明确不同类型步行道路的功能和作用,体现步行道路级别与传统城市道路级别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提出差别化的规划设计要求。依据《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指导内容,将步行道路网系统按功能层次分为一级步行道路、二级步行道路、三级步行道路三个等级。
2、步行道路网络布局
(1)一级步行道路:综合考虑城市的主次干道、主要的公交走廊,轻轨站点分布和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等要素,市民的通过性步行活动主要沿城市道路和公共开敞空间展开,相邻地区的市民将段落式的使用这类通道,各段落叠加就构成对整个通道的延续性要求。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环镜湖周边)、城北两湖区域、城东政务新区、城南奥体及大学城区域、三山政府周边以及江北大龙湾核心区和江北站等七大区域。
(2)二级步行道路:主要考虑地块或功能区内的人流与常规公交之间的通道,以及功能区内部人流比较集中的路段作为二级步行道路,主要分布在老城居住区、新城居住区。
(3)三级步行道路:街道界面活跃度较低,人流量较小,步行多为简单穿越,与两侧建筑联系不大,是步行一、二级的延伸,主要分布在外围工业区,保障行人基本通行。
四、慢行休闲网络规划
芜湖以“皖江明珠、创新之城”作为城市名片,“半城山、半城水”是芜湖地域特征,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构成了芜湖这座城市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休闲慢行系统作为展现芜湖城市特色的一个抓手,在缓解城市交通的同时,将芜湖各休闲资源衔接,成为展现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落脚点和突破口。
(一)休闲节点梳理
本次规划从自然山水、特色街区和城市景点三个方面,共梳理了芜湖市6条江河、8座山体、9个湖泊;3个历史特色街区14个特色休闲街区以及42个城市各类景点资源。芜湖市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以及城市各类公园景点,为芜湖市慢行休闲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休闲网络规划
规划结合芜湖市城市绿道总体规划“三横四纵五环多点”的总体布局,充分衔接城市资源节点,以“品质生活,特色慢行”的规划理念,构建了“三横、四纵、多点”的慢行休闲网络体系。即,三横、四纵共七条慢行休闲廊道,以及多个城市休闲节点。
1、“三横”:为两条滨水休闲廊道和一条都市休闲廊道,分别是沿裕溪河、沿青弋江滨水休闲廊道。
2、“四纵”:为两条滨水休闲廊道和两条都市休闲廊道,分别是沿长江和沿扁担河的滨水休闲廊道;从龙窝湖至浮山的都市休闲廊道,以及从天门山至白马山的都市休闲廊道。
(三)休闲通道规划
1、主要休闲道:规划根据芜湖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以打造休闲品质慢行为主要目的,构建了7条以沿江风光、山水休闲、都市风貌、主题乐园等为主题的主要休闲道。主要分为道路型与滨水公园型两大类,共计183.6公里。为串连各个区域内景点还构建了约200公里次要休闲道;整体形成主要休闲通道串连次要休闲通道的“串珠式”休闲网络结构,有利于休闲慢行空间规划与休闲产品的策划。
2、次要休闲道
规划次要休闲道主要串连城北、城中、城东、城南各区域内景点,使各景点形成联系、构建主题,让每个区域内休闲慢行各成体系,形成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次要休闲系统。芜湖市慢行次要通道总长约200公里,其中江南城区:城北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35.63公里,中心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11.47公里,城东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41.19公里,城南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34.22公里,三山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21.53公里;江北城区慢行次要通道长度为55.96公里。
(四)休闲通道案例
以通道4作为示范案例,通道呈南北走向,其主要休闲道主要分为5段,总长32公里,以“串珠式”结构串联城北、中心及城南三大片区中城市各类人文自然景观景点,展现以都市风貌为主题的慢行主要休闲道。其路由空间:由东梁路—凤鸣湖路—武夷山路—银湖路—赭山西路—九华路等路段组成。
参考文献:
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2 芜湖总体城市设计(2016-2030年)
3芜湖市公交专项规划(2015-2030年)
4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年)
5芜湖市绿道总体规划(2013-2020年)
6 芜湖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7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2008-2020年)
8 株洲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项规划(2012-2020年)
论文作者:吕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非机动车论文; 交通论文; 芜湖市论文; 城市论文; 系统论文; 道路论文; 机动车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