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公共关系专业论文

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公共关系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关系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试论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公关,是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这种良好关系的形成,首先应基于以下两个原则:第一,公众有知情的权利,政府有告知公众的责任;第二,政府需要得到公众关于国家政策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有效的行政管理应保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是政府从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尺之一。

我国政府公关的发展现状

1.政府公关有优良的自身传统,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关理论及实践都亟待科学化、规范化。

中国的统治思想,自古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分。“王道”则是对内施仁政,让民众安居乐业;对外以“仁义布于天下”,招至八方归顺。“霸道”则是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两者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对民众的态度与公众的关系不同,且后者总为圣人所不齿。王道的基本思想即“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民以信为本。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即对上要忠,对下要恕。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亦懂得政权是舟,民众是水,“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纵观历史,许多成功的统治者都深知将政权建立在取信于民,争取民众支持的基础上才是稳固的。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曾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与现代公关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成功的准公关活动,如“纳言”——上古时代的信息收集与发布官;王官采诗——周王派官员深入民间采集民谣;不毁乡校——让公众有合法场所发表意见,议论国政;狡兔三窟——收买民心,制造新闻,改善关系;《汤誓》与《盘庚》——宣布重大行动,争取公众支持的公关文书。上述准公关思想与活动,虽与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共关系有本质的区别,但其中之精华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党和政府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有着重视公关,宣传公关的历史传统,美国博雅公关公司总裁就曾赞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们确实是精明的公共关系实践家。应该说,我们的政府公关有优良的自身传统,但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府公关的研究还远不够,既没有立足国情认真总结传统的“公关经验”,又缺乏将现代“公关精神”进行真正中国化的探索,所以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零散性、非科学性等问题极为明显。

2.政府公关事业发展迅速,但极不平衡。普遍来说政府官员的公关观念较为淡薄。

从80年代中期始,政府公关发展较为迅速,天津市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政府公关活动最为典型,沈阳市政府1988年4月也专门成立了接待办公室公关处。此外,一些省、部级官员还著书立说,论述政府公关的理论原则、活动特点等。政协主席李瑞环早在1988年就强调指出: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学问。但是,我国公关事业特别是政府公关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传统的中国文化心态既为发展公关事业提供了优良的“土壤”和适合的“气候”,又有许多不利因素阻碍其发展,特别是经济方式,管理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公关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公关发展左右掣肘、四方受制的尴尬局面,政府公关的发展也处于深浅快慢不一的境地。

普遍来讲,许多官员的政府公关观念还极为淡薄,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关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到将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首先表现在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形象观念。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民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民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与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公关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民众信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媒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够,又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其次,公关观念的淡薄还表现在缺乏为公众服务的观念,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踏踏实实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作为群众办事的路障进行“关、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第三,缺乏协调观念,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不懂得“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目光短浅,思路狭隘,经常陷入难以协调的矛盾中。

3.公关手段简单、生硬,缺乏公关技巧和专业化、规范性的公关业务能力。

公关最基本的技巧是交流沟通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口头与文字沟通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术。政府良好传媒形象的塑造,有赖于政府工作人员纯熟的交流沟通技巧,但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普遍看重一个人怎样做,而不是一个人怎样说,尤其是不重视“推销式”的演讲,羞于表现自我,宣传自我,致使许多政府官员在面对公众演说时常感拘谨,接受媒体采访时紧张、呆板,不能应付自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心态是重情轻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也注重人缘、血缘、地缘、业缘、道缘的人情伦理关系的影响,重情、重礼,遵循情感逻辑办事而非依理性逻辑办事,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时人情化、情绪化倾向较明显,易使政府公关带上极强的“私关”色彩。

现代政府公关活动已发展成为一系列专业性、规范性较强的传播沟通业务,包括调查研究咨询、设计制作策划、交际事务等。既需要动用一定的资源,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又需要高素质的政府公关人员运用专门的媒介和技术,制定专门的目标和计划来实施。

我国政府公关亟待完善的几个方面

1.政务活动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从了解与支持。

首先,办事要公开,即公开政府的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办事人员等,减少群众因办事程序不明而导致的“踢皮球”、“公文旅行”等低效率和扯皮现象,减少群众对政府的神秘感和不满意情绪,缩短二者的距离,增进了解。办事公开,使政府工作部门处于公众监督之下,能减少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现象。

其次,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新闻媒介系统是社会生活中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要借助新闻媒介这个渠道向民众宣传解释,并及时回收反馈意见。同时,新闻媒介更重要的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这已引起了新闻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将其常规化、制度化。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可以保证政府消息来源的畅通,减少、杜绝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具体来说,(1)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主管业务与社会公众有密切联系的部门都要指定正式的发言人。此制度不仅可以避免信息传播失控,还能使行政首长面对复杂问题,冷静地研究问题,不必事事抛头露面,处于公众注目的焦点。当然,需要时,政府行政首长直接面对公众舆论,这也是非常必要的。(2)政府一级的公关工作应该建立例行的新闻发布制度,定期由指定官员进行口头或书面发布。(3)遇有重大议题,要举行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或安排权威媒体作深度专访。

2.了解社情民意,重视公众舆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渠道。

首先是信访渠道。要进一步发挥信访工作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不能认为这是群众在给政府找麻烦,应把它看作是公众直接与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主动沟通,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政府了解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发挥政府公关职能作用的好形式。信访工作的程序应更规范化、制度化,并成为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信访工作还应配备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及公关业务能力的人员专职负责,除办理群众来信及接待来访之外,形式应向多样化发展,可采用市长电话、专项热线、市长专邮等方式,或建立行政首长接待日等专访接待制度,使老百姓能与政府官员直接沟通。

其次是基层访问,实地考察。要继续发扬我党了解民意的这一好传统,并将其制度化,使政府的有关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信息,倾听民意,迅速解决问题,树立政府开放高效的形象。

第三、民意测验。这是将民意的了解和分析建立在更为科学基础之上的方法。美国已有不少专业性的民意测验机构,为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实践证明,民意测验对掌握公众舆论倾向,了解组织公关工作状况,预测组织发展趋势大有益处,所以政府的每项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或措施在出台之前,应通过民意测验了解公众的基本意见和态度,使决策依据更可靠。为了使民意测验的结果更客观公正,这项工作应由中立的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来进行。但目前我国这类机构较少,仅有的一些,也常因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调研技术或实践经验,要么不会或不善于运用科学的、规范的抽样调查手段,要么套用国外现成的图表、数据,使民意测验的客观公正性减弱。

3.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吸引更多公众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在民主开放的社会中,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较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也越加重要。社会协商对话便是政府与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直接、公开的对话,听取公众意见,回答公众问题,这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社会协商对话,除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等已有的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外,为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利益阶层的需要,应进一步开拓其他社会沟通渠道。对话形式除特邀的会议外,还可采用更为自由的公众咨询对话式,以吸引更多公众参政议政。此外,社会协商对话应加强其制度化,形成公开稳定的社会沟通渠道,定期向公众开放,使各种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除了对话渠道外,还应重视公众议政活动的开展,主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公众献计献策,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公众参政议政的政府公关形式。天津市政府经常利用新闻媒介对市民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广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的征文活动(市长参谋活动)等,都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居民各抒己见,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4.为政清廉,勤政为民。

廉洁,是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沟通政民关系的基本条件。政府的工作人员,作为政府公关的主体,其是否廉洁,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除了对政府工作人员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外,具体的廉政措施还应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在保持政府公关队伍廉洁的前提下,政府应勤政为民,多办实事,以此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在政府公共关系中,信息沟通固然重要,但若不能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政府公关必然是浮在表面,喧闹一时,会很快被公众遗忘甚至遭到唾弃。所以开展政府公关工作,不仅是重视信息沟通,更重要的是组织指挥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政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树立和保持良好的政府形象。

标签:;  ;  ;  ;  

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公共关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