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趣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始阶段,它是一种由外在的新奇事物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乐趣是有趣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一种自觉兴趣,已具有专一性、自发性等特性;志趣是兴趣的高级阶段,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持久性,甚至终身不变。
作为非智力因素,兴趣在人的智力活动和创造活动中有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无不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勤奋外,还与他们对自己事业的强烈兴趣密不可分。兴趣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丁肇中教授经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当有人问他这样干苦不苦时,他回答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对他来说,艰苦的创造活动已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有意义有乐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已把对事物的兴趣升华到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是一切从事创新工作的人们所应该具备的共同品质。
二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倾向,不但影响到人的智力发展,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也有着重要作用。兴趣对创造力的作用,与兴趣特有的品质有关。
兴趣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倾向性、广泛性、中心性、稳定性和效能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事物与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由于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人在兴趣倾向性方面的差异也较大,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相应的能力。
兴趣的广泛性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更善于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更倾向于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兴趣广泛的人大多表现为眼界开阔,知识丰富,看问题视角独特。由于其知识量大,信息储备多,因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强,更善于对以往知识、经验作出重新组合,形成创新。另外,兴趣广泛还可以扩大思维的广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以及促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应变能力。
兴趣的中心性是相对兴趣广泛性而言的,主要表现为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兴趣具有相当的深度。一个人只有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有了较深的发展,才能对它产生特别追求,并表现出他在这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注:金马著:《创新智慧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歌德本人便是这样做的。《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他为此花费了近60年的时间和精力。他不断地排斥“第二兴趣”的干扰,精益求精,不断升华,最终使《浮士德》创作成功。可见兴趣的中心性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它有助于个体思维发展的深刻性,也有助于想象强度的增加。其实兴趣的广泛性和兴趣的中心性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各有所用,只有将兴趣的广泛性和兴趣的中心性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实现创造力的开发。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人对某事物认识倾向上的持续程度。兴趣稳定的人往往能行事专注,能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东西。兴趣稳定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和毅力。爱迪生在发明蓄电池时失败了上万次,但他初衷不改。医学家班廷在91条狗身上做实验,均告失败后,又接着在第92条狗身上进行实验。数学家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用了8袋稿纸……。他们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除了毅力等因素外,稳定的兴趣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兴趣缺乏持久性,见异思迁,这种不良的兴趣品质不利于人的创造才能的发挥,不利于人的成功。
兴趣的效能性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对活动所能产生效果的大小,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推动作用。兴趣效能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兴趣是有效的兴趣,给人以推动力量,对掌握知识、促进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消极的兴趣只是让人“心向往之”而已,在生活中不能产生实际效果。
除上述品质外,兴趣还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这两种兴趣同样会从不同侧面影响人的创造力。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发生的兴趣。它能够满足个体当前的需要,因而人们容易把它作为注意的对象,比较容易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乐趣。它给人提供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因而对于人的创造力开发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发生趣。尽管个体可能对某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其结果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也会使人对事物产生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人的意志形成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
创造兴趣是个体从事创造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兴趣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必须培养儿童有益的兴趣,特别是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
1 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美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人们的兴趣、喜悦和快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美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大精神需要。他对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环境的美丑会对儿童产生影响。美有助于儿童变得健康、聪明。对美的追求,促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激励起儿童创造美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相反,丑会使人变得迟钝、愚笨。因而,在培养儿童创造兴趣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很有必要。
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不仅要注意事物外在的美,诸如对大自然美的欣赏,更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心灵美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提诺说:“最高的美就不是感官所能感受的,而是要心灵才能看的。”(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页)要切实加强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在美的感悟中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2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个性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它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一种感情状态,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注意,以及为了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探索。好奇心是人们求知欲的具体表现,也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被称为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法国作家法朗士曾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马斯洛对于精神健康的害出事例的研究,起初并不是什么科研计划,只是他对这方面的兴趣,或者说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好奇心而已。结果,马斯洛成为心理学史上“第三思潮”的代表。
好奇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主观的原因,大多数人的好奇心在减弱,这对于创造力的开发是极其不利的。为了保持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认知的积极性。对于儿童来说,认知上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往往反映出儿童的探究品质和潜在的创造精神。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注意给儿童一个“自由的心理空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曾指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两个条件。只有让儿童具有心理安全,才能使他有自己的思考,才能保持他对事物的好奇。同时,对儿童不要过分地干预,要允许他们有心理上的自由。爱因斯坦曾说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样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注: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可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心理”,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兴趣,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完善孩子的人格,是多么重要。
另外,要善于引导儿童将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好奇心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倾向,而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欲望,是好奇心的升华。伽俐略从对油灯摆动的好奇到对摆的等时性的探求,进而发表了自然界的节奏原则。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激发起对其原因的探求,从而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正是好奇、求知欲促使他们创造兴趣的产生。
3 通过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学生创造兴趣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形象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展联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中的创造兴趣。
4 鼓励儿童多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兴趣发展的直接源泉,儿童往往对比较熟悉的东西更感兴趣,而对于陌生的东西一般都不太注意,经过实践活动对本来不熟悉的东西具有一定了解后,能够逐渐形成兴趣。因此,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个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知识增多、兴趣产生的可能性就大,创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
要注意留给儿童玩耍和游戏的时间。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可少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爱玩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另一个孩子虽然很刻苦,成绩却不见得很好。原因就在于会玩的孩子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精神愉快,心情得到调节,进而促进了机体内生物化学的过程变得特别通畅、顺利,为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会玩的孩子能使自己的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孩子的兴趣一般是与玩联系在一起的,玩出兴趣,就有提高的欲望和钻研的劲头。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由于在儿童时代对这个会飞的玩具有浓厚的兴趣,引发了制造飞机的想象,最终获得成功。
5 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学习与创造相辅相成:不会学习,将很难进行创造;没有创造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从课堂上、课本里接受知识,以及向社会、向大自然探求知识。要想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我国著名记者邹韬奋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不可靠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喜欢,是否真正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机敏。”(注:鲁克成编著:《创造心理与技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页)可以说,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不仅能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是培养其创造品质的着力点。
第一,帮助儿童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对于为什么学习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起初,学习目的性不强,有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或老师,有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还有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好工作……总之,注重的是学习结果,没有看到学习过程本身,没有认识到学习其实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教育的作用,他们能够认识到学习是人生发展的一大目的,学习除了升学外,更多的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体验更丰富,眼界更开阔,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学生真正了解了学习的意义,才会投注热情于学习之中,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
第二,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式,创造和谐、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包、抱、泡”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包”即教师满堂灌,一包到底,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抱”即教师将知识点嚼烂后喂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抱着走,而不是独立行走;“泡”即死磨硬泡,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演练。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哪里还有学习兴趣可言!
第三,培养师生间的和谐情感。师生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师生关系好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师生关系不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相应降低。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作为师生关系主导方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6 帮助儿童提高认识兴趣
认识兴趣是指人的一种选择性倾向,它指向认识领域的对象内容及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实质在于人不满足对事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要求深入、全面、扎实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并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它的特点就在于探究性。认识兴趣是以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合金”,其核心是思维过程。在认知方面,它能促进思维过程的积极化,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刻苦钻研问题实质的倾向;在情绪方面,它会表现出“惊奇”,与之相联系的是由某种新的东西意外地激发起的想象,以及对新的东西的期待;在意志方面,具有认识兴趣的人通常注意力较集中,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坚韧的毅力。由此可见,认识兴趣实际上是创造兴趣的前身。发展认识兴趣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兴趣有促进作用。因而,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