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ASS NUMBER G250
公共图书馆姓“公”为公的根本属性注定了其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诸多新事物、新现象往往对公共图书馆产生影响,既构成竞争与挑战,也造就活力与机遇。剖析这类现象的来龙去脉,探究其本质与规律,采取适当对策,对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1 现象胪陈与内涵辨析
1.1 出版业空前繁盛,令图书馆望“书”兴叹
我国出版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仅1996年就推出新书112813种,报纸2163种,正式期刊7916种,内刊万余种,声像资料万余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单全国性图书奖就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青年读物奖、少儿读物奖、畅销书奖等。出版界虽适时提出树立精品意识,施行名牌战略,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之口号,但书刊价格居高不下,煌煌巨著,洋洋丛书动辄数千乃至数万元的势头难以遏制。并生的负面效应是图书总体数量与书价倘若超过图书馆与读者的购买承受能力必然导致大量积压和无人问津。1996年全国库存书达27.76亿册,117.52亿元,不少新版图书难以同读者见面。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要密切注意改进出版界与读书界之间的鱼水依存关系。
1.2 书店林立,开始具有图书馆化倾向
我国图书销售业十分活跃:新华书店作为国营主渠道威风不减,通常雄踞城市黄金地段,正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私人、集体民办书店更是星罗棋布。既有特色书店如法律、文史哲、工业技术、外语、音乐美术等,亦有综合型书城、书市、连锁店与书摊。仅杭州一地,各类书店已达623家。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学人介入经营者行列,他们嫁接了图书馆阅览室功能,刻意营造舒适温馨的读书氛围,注重图书的文化品味。此类书店尤其受文人学子的青睐。其宗旨严格说来还是为经济利益驱动,归属于成功促销策略范畴。
1.3 图书俱乐部兴起,其服务可资借鉴
1891年世界上最早的图书俱乐部诞生于德国,如今已风靡全球。最大的德国贝特斯曼俱乐部会员超过2500万人,不久前在上海设立了分支,主要提供总部购下了版权的时尚新书,削价幅度颇大。美国每月图书俱乐部有会员125万人。图书俱乐部也开始在我国显露峥嵘。名气渐大的有北京席殊好书俱乐部、中华青年读者俱乐部、横跨京冀的多闻俱乐部、辽宁爱书人俱乐部、江苏译林出版社读者俱乐部、杭州百通图书俱乐部、深圳“花季·雨季”读者俱乐部等。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缴纳低额会费与象征性保证金,买书可享受10%~30%价格优惠且不收邮资,可免费获购书目录,有的还特设专家导读系统,包退换新书和回收旧书。这种宽松的组织结构、活络的经营手法与周到的服务作风将图书销售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 租书业日隆,起到某些拾遗补缺作用
对于爱好读书但无兴趣或无能力藏书的群体,尤其是求知欲旺盛,猎奇心重的年青人和一些特定读者如流动性大的打工族、旅客、住院病人及家属等,租书业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出租图书品位一般良莠不齐,其当家主体是武侠、言情、惊险小说,及影星歌星秘闻之类。类别一般狭窄,大多为图书馆不藏或品种、复本甚少者。因此,起到了拾遗补缺、满足部分读者多元化阅读需要的作用。加之其进书渠道广,上市快,租金亦不高,生意并不清淡。
1.5 家庭藏书热方酣,与利用图书馆合流
我国自古就有藏书的传统美德,而今适逢改革盛世,家庭藏书更是遍及神州蔚然成风。不少乡镇普遍推出“一二三家庭藏书活动”,即一个书架、两份报刊、三百册图书并评选当地10大藏书家,其中不乏坐拥万册书城者。1997年中央实施由广西首倡的“知识工程”,将爱书藏书与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两相结合,标尺定到了提高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高度,意义不可低估。
1.6 电子出版物涌现,使检索功能倍增
当1985年电子出版物首次呈现在法兰克福国际博览会上时,给世人带来巨大惊喜。随后,电子化、集成化、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开发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流。只读光盘以其恢宏的图文储存容量、快速便利的检索与复制功能与相对低廉的价格跃居为电子出版物首选载体,而光盘塔与光盘库的运用更使其操作如虎添翼。我国1991年出版第一种光盘《中国工商名录》(英文版)至今已百花齐放。尤堪称道的是清华大学光盘国家研究中心与清华信息系统出版公司创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将我国2600种以上的学术期刊制成8个专辑多入口切入全文检索光盘,具有整刊、分类、篇名、关键词、作者、机构、中英文摘要、引文、基金、全文、蕴含、关联等13个检索点并兼有被引用次数、被检索次数统计、编辑、翻译、收费记录等辅助管理功能,极大提高了查全率与查准率。到2000年,光盘出版物将占世界图书销售量的20%,其功能必将更为发达。
1.7 网络化进展神速,催生电子图书馆问世
因特网对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发展迅疾,锐不可挡。万维网的诞生实现了分布在不同主机信息资源的透明连接,技艺日臻完善。我国正在实施10大“金字工程”,计划到2000年完成“八纵八横”光缆网络,正分级抓紧建设骨干网、地域网、局域网以及与因特网连网工程。网络化向纵深推进,势必催生出使人数众多而又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快捷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储存处的电子物品全部内容(涵盖网络型、制品型的文本、图像、声频、视频、多媒体、超文体、多存储介质、超媒体)的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于世,交相辉映。
1.8 咨询业优胜劣汰,形成竞争格局
现代信息咨询业已在全世界形成庞大行业,营业额年增长超过30%,95%以上企业求助过咨询公司。我国1996年从事咨询业机构达43万家,人员有580万之多。然而发展极不平衡。办得好的机构有市场、有效益、有业务量、有固定客户群、有知名度,并开展了国际联网检索业务。办得差的机构技术手段简陋,信息提供欠权威性与准确性,咨询导向偏离度和不确定性较大,市场应变能力差,覆盖面小,且价格体系不合理,信誉不高,处境维艰,功能异化只能倒闭或转产。这一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恰恰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1.9 电视文化凸起,冲淡了书籍文化浓度
美国作家西德尼·谢尔顿如此推崇过电视:“如果某个节目要一次取悦1500万以上观众,那么无论戏剧还是电影都望尘莫及,其他任何媒介都无法与电视匹敌”。最近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就北京人90年代闲暇干什么为题所做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人们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鉴于当前某些电视节目的平庸与粗制滥造,有关专家尖锐指出:迅猛崛起的电视文化快将源远流长的书籍文化排斥到失去昔日的辉煌。特别有害的是将青少年调离了图书馆,远离了书斋。而电视人本身更处于坐不下来、读不进去、想不深刻的浮躁状态。电视如果不积极提高品位,老是满足于俗文化,就会陷于媚俗而非雅俗共赏。倒过来将产生二律背反现象,渐次降低观众审美格调乃至影响其精神面貌。
2 启示阐发与对策遴选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挑战与机遇同在,竞争与繁荣共生。马克思说过商品生产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正视现实,直面矛盾。针对上述富有挑战性、竞争性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公共图书馆不妨从下列4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应对:
2.1 争取政府社会双重扶持,建立文献资源多方保障
公共图书馆的昌盛离不开政府行为作坚强后盾。资金欠缺是制约众多图书馆腾飞的瓶颈。全额拨款到位且逐年递增应通过立法手段获得有力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郑重确定:“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应给予经费保证。”“大中城市应重点建设好图书馆、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应建设科技馆。”许多省市图书馆新馆舍拔地而起,不少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物,软硬件大为改观。其实,对于作为社会主义重要文化设施的公共图书馆的关注程度应成为衡量各级政府抓文明建设之“手”软硬强弱的试金石。然而,光靠政府拨款这种单一资金来源毕竟有限,我们应当效仿发达国家取得社会和基金资助的成功经验。譬如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一生捐赠过2811座图书馆。我国也有社会支援的先例:如张宗祥先生组织补抄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时,完全靠向浙人募捐筹措经费,未动用一分公款。香港爱国人士包玉刚、邵逸夫、石景宜诸公均曾鼎力相助过祖国图书馆事业。
公共图书馆还需加强自身造血功能,转变机制。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情报所的强强合并,资产重组,优势互补,显示出勃勃生机。机构调整实践操作上的难度要大于理论框架的突破。类似情形还有各类图书馆(公共、高校、科研)之间的横向合作、采访协调、资源合理配置。相对易行的是书目控制、联机检索和馆际互借。其症结牵涉领导层的决断与本位主义作祟,非书生学者能力所及。再则,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确立与巩固还有赖于强化藏书建设的各个环节:诸如对出版界与图书市场的深刻洞察;对读者(用户)需求的深入调研;对图书征订目录的披沙拣金;对拒绝率、使用率及反馈信息的切实统计与透辟分析。还需广开进书渠道,加快分编加工节奏;增强国际书刊交换力度以及确保呈缴本制度的严格执行等等。总之,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合适之处以获取最大效益。经费既来之不易,使用当慎之又慎。
2.2 弘扬文化积累价值优势,发挥公益事业形象效用
公共图书馆凭仗经年累月的吸纳荟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书山学海,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的宝库。其文化积累价值优势是任何图书销售行当无法望其项背的。
由于公共图书馆超越时空的文化底蕴及一如既往的无私奉献,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声望与信誉。图书馆的改革举措与公益活动往往分外引起新闻媒体的注目,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效应和反响。同时,馆名与信誉本身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在介入信息服务市场,参与经济活动,例如与企业联合办技术培训班,合作开发信息产品,或担当专利转让中介方鉴证方之时,会得到额外的收益。既然如此,图书馆工作者更需自强自重,自觉为馆名增光添彩。公共图书馆还常以国家的名义接受图书捐赠,这也是其良好社会形象的明证。许多的名流贤达对图书馆倾注希望与厚爱,将毕生藏书及手稿捐给图书馆作永久性保存与最得当使用,图书馆史册永载他们的功德。图书馆堪付重托。
2.3 严遵读者至上办馆宗旨,恪守基本免费服务原则
全心全意为最广泛读者服务,读者至上是公共图书馆办馆根本宗旨,也是其精神支柱和行动纲领。一切业务活动应围绕着让读者称心如意这一中心展开,以此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免费原则是公共图书馆作为物欲横流世风中的净土,独秀于文化之林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在数十年岁月中曾做过3次修改,尽管争论激烈,但每次均保留并重申“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免费原则”,充分展现了公共图书馆的胸怀、气魄与魅力。诚然,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技术突飞猛进,图书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领域拓展,层面深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实施收费已十分普遍。我国图书馆界大多也推行了特定范围内的有偿服务,开始注重投入—产值、成本—效益的核算,求得动机与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与统一。然而,对于图书借阅等基本服务的免费原则必须坚持不懈和毫不动摇。背弃这一原则就会偏离办馆方向,有损图书馆自身形象,因舍本逐末而得不偿失。
值得我们思索与反省的是,为什么付款收租金的书店和书摊会生意兴隆而免费使用的公共图书馆有时未必读者盈门?为什么包罗万象、价值连城的文献信息资源可能冷落,而某些格调不高读物甚至文化垃圾会有人趋之若鹜?笔者认为,从读者方面而言,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素质学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从图书馆角度,可从下列6点加以改善:(1)充分利用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主动宣传图书馆服务宗旨与内涵,大力推广、评介好书,抨击、扭转不良倾向;(2)当好出版界与读书界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出版社与图书馆,图书的出版发行与图书的保存使用,以书为媒,存在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应“打得火热”;(3)开展多种形式读书活动,将持证读者、阅览读者与潜在读者聚集在利用图书馆求知受益的旗帜之下,借鉴俱乐部良策,引进专家导读系统;(4)延长开放时间,敞开或尽可能扩大发证规模,简便借阅手续,让读者进馆有如沐春风之感;(5)辅导读者掌握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等图书馆新技术,激发其挖掘知识宝藏,捕捉信息动态的信心与兴趣;(6)经常举办读者使用图书馆成果展览(包括成果、著作、发明、革新、业绩),表彰优秀读者,推进图书馆服务。
2.4 全面履行教育信息职能,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含量
教育、信息两大职能集中概括了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图书馆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与载体,是人们汲取知识,经历文明洗礼,接受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学校已成为人类的共识,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从图书馆获取信息、情报也渐入佳境。现代经济公式表明:财富=信息+经营;净增财富=投入总和×信息量。信息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求索和实践业已积累了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的丰富经验,具备了植根信息咨询服务市场的资金、设备、资源和人才条件。由于公共图书馆以政府行为作坚强后盾,以雄厚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现代化设施作可靠依托,因此不会像一哄而起的某些咨询机构那样昙花一现,不堪一击。
图书馆信息服务要确保优质高效的关键在于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含量,尽早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壮大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公共图书馆应尽多地拥有CD-ROM,建立起各类书目、图像和全文数据库,尽快成为国内骨干网节点和因特网上网用户。通过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建立起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为广大读者营造与国际互通的网络环境。如此高水平、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正是图书馆工作者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压力、冲击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和创造力。挑战与竞争的氛围将激励我国公共图书馆工作者们愈发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让图书馆事业永葆青春,再铸辉煌!
(来稿时间:1997.12.4。编发者:刘喜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