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国家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既要分析其相互矛盾的一面,更要研究其相互依存的一面。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日“三驾马车”的走向,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从单个国家的对峙发展为经济区域集团之间的依存和对抗,以美、德、日为核心,形成北美、欧洲和亚太(或东亚)三个区域性集团,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然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必须了解国际经济关系,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导力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依存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研究,而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关系却涉猎甚少。然而,当今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突破了国家界限,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离开国际社会而孤立地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国与国之间处于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状态中。国家间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推动共同发展的动力;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流通领域。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国际间经济联系是从商品流通开始的,商品贸易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依存关系的最基本的形式,而且商品经济越发展,交往就越频繁,相互的依存的程度也就越深。国际分工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及由它产生的广泛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宗主国)与不发达国家(殖民地)之间进行的。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料,而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但在本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商品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商品流动。 据统计, 80年代末, 发达国家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约占世界出口总额的70 %和55%,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0 %, 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约占10%。〔1〕此外,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早在70 年代,就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从而使国际贸易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增加了出口商品的科技成份,增加了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特别是从80年代起,航空航天工业、光学、电子计算机、电子工业、制药工业、仪器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发展。
(二)生产投资领域。跨国公司是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它的联系方式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共有3.7 万多家母公司,其中发达国家拥有3.4万多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 德国的跨国公司数目最多,实力也最为雄厚。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为核心的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囊括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91年7月9日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称,1983年以来,全球的跨国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大大超过世界贸易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到80年代末,全世界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1.5万亿美元。在90年代初, 国际投资因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而有所下降,但增长势头犹存,截至1993年,全球直接投资累计高达2.1万亿美元。
目前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仅规模大,增长迅速,而且出现一些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新特点。就拿资本流向来说,战前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是那些不发达国家,约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而只有30%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而现在则主要流向西欧和北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1990年流向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5以上, 形成发达国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它们既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又是主要的资本接受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跨国投资的迅速发展,资本国际化的深入,出现了所谓“无国籍公司”和“无国界经济”。这种现象从不同角度淡化了国籍和国界,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各国经济将进一步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
此外,由于资本流向的改变,引起对外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公用事业上,而战后对制造业的投资却发展异常迅速。近20年来,其对外直接投资又从制造业逐渐转向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日本对西欧投资最多的行业是电子和电器,其次为化学工业,第三才是一般机械工业,据香港《经济导报》1990年第19期报道:日本资本已向85家高科技公司渗透。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跨国公司间在科研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尤里卡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货币金融领域。货币关系国际化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的重要方面。货币是各国间经济交往的主要媒介,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资金流动、劳务交流等,必然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与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价及货币储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货币关系国际化必然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间从事货币汇兑、外汇买卖、有价证券交易以及资本借贷等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它是国际间经济交往和联系的重要纽带。从本世界中后期开始,各发达国家之间的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形成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各发达国家的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出现了一大批跨国银行。目前跨国银行主要集中在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心,例如欧洲的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亚洲的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北美的纽约和芝加哥。据统计,上述8个金融中心拥有跨国银行设立的代办处、代理行、 附属行、联属行、分行等海外金融机构大约有6000多家。在跨国银行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国际联合银行”,顾名思义,它由若干国家的银行联合组成,战后第一家国际联合银行是1964年在伦敦设立的密德兰国际银行,它的股东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银行。
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技术手段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业,把各个银行联结起来,形成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从而为客户和银行打破了金融交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24小时内不断地进行跨国跨洋的金融交易活动。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矛盾
资本主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我们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时,既要看到它们之间依存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矛盾的一面。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始终处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现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追逐最大限度利润,为了追求利润必然对外扩张,必然争霸世界。从总体上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绝对的,而合作是相对的;矛盾是普遍的、长期的,而妥协是个别的、暂时的。不过,战后的特点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主要不是表现在军事上诉诸武力,而主要的、大量的表现在经济上。
(一)由于贸易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贸易战”。市场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受经济规律的支配,都追求多获利少损失。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而导致相互之间贸易失衡,常常引起摩擦和冲突。
“贸易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提高关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引起被征收高税率的国家进行报复,又相应地对对方的出口征收高税率,这就形成关税之争。又如,汇率的变动,一方通过货币贬值迫使对方货币升值,从而使对方商品价格提高,以削弱竞争力,如果另一方也采取措施使自己的货币强制贬值,这就形成汇率之争。再如,进口的配额制,当一国对外国商品的进入实行限制时,如果被限制的一方也采取对应的报复措施,这就形成配额之争,等等。
“贸易战”可能是一国同时对付多国,从而引起多边反应;也可能是一国对付另一国,而另一国又把损失转嫁到他国,从而引起他国的报复性反应。因此,上述某一个限制或报复措施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形成“贸易战”浪潮此起彼伏,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以日美贸易为例,60年代以来,贸易摩擦几乎年年都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68年的“纺织品战”,70年代中期的“彩电战”,70年代中、后期的“钢铁战”,1979年的“汽车战”,1987年的“半导体芯片战”,等等。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其“优先美国利益”的政策,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总之,“贸易战”的核心是市场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争夺国际市场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执行还是违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这个关键问题而展开的。这个协定自签约以来的40多年里,先后经历了8 轮多边贸易谈判,大体上构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夺市场的主要内容。
(二)由于国际资本流动引发的“投资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贸易战”的同时,又在资本输入国投资建厂,生产产品就地销售,从而绕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直接占领对方市场,把投资战与贸易战紧密联系起来。
在“投资战”的争夺中,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卫本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二是主动向对方进攻;三是争夺“第三者”。以美国为例,它一方面通过对外国资本的监督限制来“自守”,另一方面又不断采取措施主动“进攻”,为绕过西欧的关税壁垒掀起了“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浪潮,以投资代替出口,占领西欧市场又以西欧为基地向其他地区渗透。而西欧国家也不甘落后,从两个方面同美国在投资领域展开了攻防战。一方面对外国资本的活动采取限制措施,如规定外国企业投资要经过所在国的政府批准等,另一方面采取优惠措施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主动出击,不断扩大对美国的投资。
(三)围绕美元的地位问题而展开的“货币战”。货币金融领域历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角逐的重要场所。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地位趋于衰落,美元逐渐取代英镑的地位。1944年,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壮大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个体系确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美元就凌驾于别国货币之上,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手段。美国正是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通过输出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并在战后的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利用其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控制和干涉别国的财政金融。
6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各国对美元危机给它们造成的危害产生强烈不满,不再容忍美元的霸权地位,纷纷要求改革货币体系,宣布实行汇率浮动制度。从70年代初开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终告崩溃。
目前美元虽然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但美元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多元体系格局逐步形成。从发展趋势看,浮动汇率制将进一步加剧国际货币金融形势的动荡,西方货币战仍将继续发展下去。
三、左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三驾马车”
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区别于“发展中国家”而使用的。战前,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大体上分为两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后,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大多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展中国家。原先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一般都有较长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有较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具有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国民经济结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生产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通常把这些国家称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最近几十年,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从经济水平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数量有所增加。根据世界银行《1983年世界发展报告》,列入“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名单有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新西兰、英国、日本、奥地利、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法国、美国、丹麦、联邦德国、挪威、瑞典、瑞士等19个国家。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2年的年度报告,列入工业发达国家的名单,除上述19个以外,还有冰岛和卢森堡,共计21个国家。目前参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有24个,除上述21个国家外,还有葡萄牙、希腊和土耳其。
研究资本主义必须有重点,抓典型。当年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就是以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背景,他的科学巨著《资本论》就是主要以英国为例证。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也是以当时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为背景,揭示其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和特点。今天,我们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也同样要遵循这个方法。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而一定的经济格局的形成,既是以往国际经济历史发展的延续,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荷兰是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它是17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荷兰,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迅猛的发展,美、德、法等一些国家跳跃式地向前发展,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逐渐衰落,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称霸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期间,尚未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一直是群雄并立的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意、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是战胜国,但其实力已严重削弱,唯独美国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损伤,反而大发战争横财,在经济上空前迅速的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教授作了五个方面的描述:第一,1950年,美国的市场比世界第二大市场英国大9倍以上, 大规模制造业实际上被美国垄断;第二,美国在科学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最杰出的人才汇集在美国;第三,美国教育普及,拥有更有教养的劳动力;第四,美国很富,1950年,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加拿大高50%,是英国的3 倍,西德的4倍,日本的15倍;第五,美国有一批熟练的管理人才, 其管理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2〕美国教授的描述全面与否, 这里姑且不论,但从一定角度说明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独霸一方,处于压倒的优势。然而好景不长,美国从50年代初侵朝战争失败以后,经济发展缓慢,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到70年代前半期,美国已失去了霸权地位。
首先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是日本,它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但它充分利用战后美国对它的扶植和巨额贷款,注意吸收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美国“核保护伞”,大大减少了国防开支,提高了投资能力;利用广大民众战后急于重建家园的热情,只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就恢复了经济,并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便进入了所谓“高速增长时期”。当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时,日本已升为最大债权国。1970年全世界50家大银行中,北美占19家,欧洲占16 家, 日本占11家。到1988年,北美只剩5家,欧洲17家,日本升至24家。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1993年7月号公布的材料,世界10家最大的银行中,日本占7家,其余为法国、瑞士和英国,而美国早在80年代末就被挤出了世界10大银行的排名榜之外。美国的各主要企业都相继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日籍工程师拥有的世界专利34.5万件,是美国(10.2万件)的3倍还多,日本的机器人数量22万部,比美国(3.7万部)多5倍。 1989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363.19亿美元,人均GNP为23037美元,等于美国当年人均GNP的109.5%,大有咄咄逼人之势。
同时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的还有西欧,虽然西欧没有哪一个经济大国能与美国单独抗衡,但是,它们首先走上了区域联合的道路。1958年西欧六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该组织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此后,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也相继加入。1992年欧洲共同体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6 国(奥地利、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列支敦士登)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定。欧洲经济区北起冰岛,南至希腊,拥有3.8 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1990年,欧洲共同体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9.9%,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6.7%, 两者合计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6.6%,远远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3〕。1993 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欧洲联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合计为5.56万亿美元,逼近美国的6.38万亿美元,具备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经济实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统一以后,不仅加强了德国在西欧的领袖地位,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强国。
综上所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70年代初以后,美国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跌落下来,而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经济力量迅速上升,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和以德国为首的欧盟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将由美国、日本和欧盟“三驾马车”共同主导。美、日、德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已超过世界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它们的出口贸易量占世界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一(参见附表);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和金融中心,拥有最主要的可兑换货币,其中美元、日元和马克是目前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们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技人才,最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费用;它们还控制或操纵着许多国际性经济组织。总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日、欧“三驾马车”的走向,它们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三驾马车”之间将因时、因地、因事不同而不断摩擦和斗争,经常变换合作结盟关系。当美国嚣张时,日本和欧盟可能携手与美国分庭抗礼,例如要求美国改变其财贸政策;当重心倒向欧盟时,美国可能会联合日本与欧盟相争,例如共同反对欧洲壁垒;当日本向外扩张咄咄逼人时,美国可能联合欧盟来压制日本,例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等。这种关系将给发达国家带来动荡不定的影响。
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从单个国家的对峙发展为经济区域集团之间的依存和对抗。目前美国虽然在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方面仍然领先在前,但由于欧洲共同体的大膨胀,使美国感到极大的压力,于是加快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步伐,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 月又宣布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在地区集团化的大趋势下,日本明知尚未充分具备建立区域集团的条件,但也极力为之筹划,试图建立包括东盟国家和“四小龙”的松散的亚太(或东亚)集团。这样,从地区划分上看,北美、西欧和亚太(东亚)将形成三个区域集团,即所谓“三大经济圈”,这些经济圈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力量对比关系。
附表:1993年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国内总产值(GDP)和出口贸易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66~167页; 186~187页《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66~187页;186~187页。
注释:
〔1〕联合国《统计月报》1989年第6期。转引自《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新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第677页。
〔2〕[美]莱斯特·瑟罗:《21 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欧美经济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131页。
〔3〕沈骥如:《欧洲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65页。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