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论文_王曦

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论文_王曦

王曦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450003

【摘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本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发的课程, 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加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初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特色和体系的更不多见。本文以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为例,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与方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对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94-0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要的意义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赋权与学校,让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更具多层次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来,许多学校也已开发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真正形成体系,对于学生素养发展起到显著影响的校本课程并不多见。

2016年初,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以课程为依托,学科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信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要在尊重国家课程的法定性的前提下,努力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加工,并注重对实施方式和实施途径的创新,以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此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例,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与方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阐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对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以课程为载体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曾说:“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以课程为载体,课程的品质影响学生的素养,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早在2010年,清华附小以“课程”为核心载体,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体系。然而初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规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成为一种奢侈品,形成特色和体系的更不多见。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课程开发团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初中学段的“1+1”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1+1”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是指在人文、科技、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孩子等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领域,对每一个学生提出一项基本要求,再根据个人特点在各领域发展一项特长,为学生打上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学校教育的烙印。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也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若想要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顶层设计前,应有一段摸索前行的过程。学校首先成立了一个课程开发的团队,称之为综合教研组。通过2-3年的探索,对于学生需求、教师开发能力、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持续性等都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了学校的“1+1”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构建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此课程体系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实施动力充足,前景良好。

2.课程的开发采用以需求主导模式为主,条件主导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结合学校现有条件按需设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流程为: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同时教师结合自己特长申报课程,列出课程计划,提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审核。第二,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申报确定本学期校本课程目录。第三,学生根据目录在线选课,教师按要求撰写课程纲要。第四,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开发团队会随时监控课程开展情况,并做出实时调整。第五,课程评价,为下学期课程开设提供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整体设计考虑“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情感体验。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所说:“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因此,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不仅能体现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也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技能。

2.供需矛盾和场地不足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孩子们有需求但教师无人能承担,或由于学校的基础建设的原因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扩展渠道,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来解决。孩子喜欢的课程无人承担可以考虑外聘教师,硬件条件不足可能和周边的医院、研究所甚至社区的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达到双赢的效果。学校先后与郑州市人民医院、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直健身中心、花园路办事处通信花园社区合作开设了《生命急救》、《自然之旅》、《游泳》、《形体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手工家政》等一系列校本课程。课程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3.专家引领与团队合作的关系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组建一个课程开发小组,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模式、课程结构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专业性,课程专家以其系统专业的课程开发理论素养,为课程开发的品质提供了保证,同时,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也是课程实施和开发的重要保障,理论专家与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使得理论和实践能够均衡发展,才能使课程的开发和实质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真正起到以课程为依托,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作用。

四、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订

1.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调控作用,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尤其是针对缺乏各种依据和指标的校本课程,如何能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真正地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

2.学生评价。对学生评价办法是否可行,决定了课程能否走得更深更远,因此既要和必修课程有所区分,又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挂钩,学校进行的学分制改革和升级证书的发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教师评价:可将课程开发、开设的情况以及实施情况纳入教师专业能力考核中,对于在此方面做的好的老师给予充分的表彰与奖励,也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此项工作。不仅如此,教师参与研究与设计每 门课的课程方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正是教师由提升课程执行力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过程。

在五年来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连续五年的郑州市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中,远高于区域平均15-20个指数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高层次能力、学生主观幸福感等11项指标都充分体现了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宗旨,不仅如此,学生的自尊心指数、亲子关系指数等也均远高于区域平均,而97的学业成绩指标进一步说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我校毕业生进入高中,更显示出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领袖不乏我校毕业生,也因此在各高中学校中形成良好口碑。甚至有中招考试时刚过线或以分配生的身份进入高中的孩子,在高中后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高考中名列前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实例都更好地阐释了我们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健康成长,而不是满脸倦色的力争第一的办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设立,使学校课程设计有了制度保障。“1+1”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课程为依托,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 “1+X课程”建构与实施. 第35卷第1期2015年第1期.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1月

[2]张磊、孙曙.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J].2016年第2期.今日教育.2016年3月

论文作者:王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论文_王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