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救治;护理价值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YM
临床常见儿科呼吸道疾病是小儿高热惊厥,在1-6岁患儿中发病率高,致病机制是呼吸道感染导致体温超过39.5摄氏度,主要表现出局部肌肉痉挛收缩、颈项强直或牙关紧闭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影响生长发育,因此早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配合对症急诊救治与护理手段具重要意义,消退体温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具时效性[1]。为分析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救治与护理价值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取2018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儿72例,研究组(n=36):男19例,女17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29±0.38)岁;体温39.2-41.6摄氏度,平均(39.35±1.14)摄氏度;对照组(n=36):男20例,女16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34±0.28)岁;体温39.5-41.2摄氏度,平均(39.27±1.05)摄氏度。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病情配合医师展开抢救,遵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保持呼吸道顺畅,监测病情并给予降温手段。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急诊救治与综合护理,①镇静与降温:将患儿衣扣解开,以体重为基点合理选择镇静药物,遵医嘱按时使用,采取物理降温方式降低体温,如冰袋冷敷或温水擦浴等,免费提供美林退烧药,待患儿清醒后应用适量温淡盐水,达到促进尿液排出目的,持续发生高热则做好保暖,退热期间定期更换衣被并擦干汗液,避免着凉导致高温[2]。②病情监测与急救准备:抢救期间监测病情并将护理措施落实至实处,避免发生护理风险,取平卧位将头部偏至一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提前准备气管切开包或压舌板等急救用具,检查有效期,定期测定脉搏、血氧饱和度与呼吸变化等各项指标,对意识状态与瞳孔观察,系统化评估再次惊厥的可能性,做好预防手段[3]。
1.3 观察指标
症状消退时间:统计高热消退与惊厥消失时间,测定治疗前后体温变化。
统计发生再次惊厥、神经系统受损、坠床、舌咬伤的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症状消退时间与体温变化)( ),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事件)[n/(%)], 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症状消退时间与体温变化
护理前两组体温无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高热与惊厥消退时间短,体温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症状消退时间与体温变化( )
组别 高热消退(h) 惊厥消退(d) 体温变化(mi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n=36) 25.36±1.58 3.14±1.02 40.23±2.36 37.12±1.04 对照组(n=36) 43.12±1.69 5.39±1.15 40.21±2.18 37.98±1.09 t 46.0591 8.7823 0.0373 3.4250 p 0.0000 0.0000 0.9703 0.0010 2.2 不良事件
研究组再次惊厥、神经系统受损、坠床、舌咬伤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不良事件[(n),%]
组别 再次惊厥 神经系统受损 坠床 舌咬伤 发生率 研究组(n=36) 1 0 1 1 3(8.33%) 对照组(n=36) 2 4 3 1 11(30.55%) x -- -- -- -- 5.6749 P -- -- -- -- 0.0172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常见儿科病症,致病机制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高热,发病率高,临床出现颈项强直或四肢痉挛性收缩等症状,发病期间意识丧失导致舌后坠堵塞器官,机体发生呼吸道抑制或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持续性发作则损伤神经系统,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早期给予抢救与降温措施能改善预后。
有研究报道[4],急诊救治并配合护理能提高该病症患儿疗效,搭建静脉药物通道能纠正酸中毒,取平卧位将头部偏至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将衣领解开保持呼吸道顺畅,提前准备好压舌板等急救器械,便于对突然性事件做好应对措施,高热期间采取冰袋冷敷或温水擦拭等方式采取物理降温,待意识清醒后服用适量温盐水促进尿液排出,达到降温的目的,同时做好保暖预防寒战情况,急救期间需实时监测体温、呼吸变化与脉搏等情况,综合性评估坠床或再次惊厥等事件发生,便于提前做好预防对策,并且营造舒适病房环境,避免噪音或光线等因素对患儿再次惊厥产生刺激,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确保其具备舒适感,待体征稳定则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主动与家属沟通阐述疾病知识,给予患儿鼓励与安慰。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体温无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高热与惊厥消退时间短,体温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本研究与邢爱霞等[5]文献报道具相似,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采用急诊救治与护理措施能降低体温并缩短高热、惊厥消退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顾静.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用于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4):3552-3554.
[2]武艳.急诊小儿高热惊厥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方法及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5):177+180.
[3]张霞.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2):113.
[4]张丽丽.个性化护理在重症肺炎高热惊厥小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2):243-244.
[5]邢爱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01):77-78.
论文作者:简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高热论文; 体温论文; 小儿论文; 急诊论文; 患儿论文; 事件论文; 不良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