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缺乏对乡村的指导,使我们在上一轮农村建房热中错过了调整和改造乡村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外流、耕地减少、占地抢建、环境恶化、风土丧失等问题普遍产生。城镇化和农村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明确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城乡规划;统筹建设;规划管理
引言
近年来,开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运用科学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以及缺乏合适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除部分农村集体建房以外,农村零星建房的审批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农民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心理和农民婚娶分户建房的客观需求存在,农民建房行为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无序。
一、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基础薄弱
城镇总体规划对镇域范围内的村庄问题研究不足,使村庄规划编制缺少了上一层次的依据,仅指望规划师就一个村庄去研究全镇的问题,或者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停下来,都是不现实的;传统规划成果过多注重文本编写和图纸表达,未能抓住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厚厚一大本,村民不容易看懂;农村较多的地区往往财力不足,难以安排资金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照城乡规划法,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乡(镇),而当前各地的村庄规划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镇、村两级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规划费用偏低,设计单位难以引起重视,不能针对农村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对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进行摸索,尚未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和标准指引。
2、农民住宅无序建设
长期以来,农民住宅沿袭自主建设模式,自行组织临时施工队和泥瓦匠进行建设,凭屋主与泥瓦匠口头商定的简图进行施工,或互相模仿,建筑使用功能布局落后,建设技术工艺粗糙,导致房屋质量低下,拆、建周期较短。
3、村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
在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农村积极性高涨,但工程建设、整治较多,内涵普遍不足,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相关部门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有待进一步统筹,未能突出重点;农村干部对村庄规划重视不够,并缺乏规划建设常识,常常进行大量的“水泥化”、“钢铁化”和“彩色化”建设,破坏村庄的特色、风貌、文物和古树;重新房建设,轻旧村改造,重工程建设,轻环境管理,乱搭、乱建严重,缺乏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建筑参差不齐,环境脏乱;面对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部分农村形成了“坐着等”、“伸手要”的惰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大,土地不够集约,与市规划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实践探讨与建议
1、深化认识,增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客观实际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据问卷调查,60%的农民为了就业、子女读书和改善生活条件,希望到城镇居住。从基础条件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近年来,国家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及各县(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县城和集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一是要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要按顺序梯次推进,形成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布局。二是要压缩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数量。原则上按一个行政村只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进行规划。三是要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布局。按照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落型和专业特色型4种类型进行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
3、整合力量,加快试点村建设步伐
一是要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围绕试点村重点推进建设,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管理格局。同时,要把集中居住点建设与水利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完善功能配套。坚持城市化与田园化兼备的基本理念,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中心村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民乐园。
4、标本兼治,严格城乡规划管理
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农村发展的形势政策,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方案,努力形成人人关心规划、个个自觉遵守规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切实保证村庄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三是要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实行拆违工作责任制,严肃对待违法违章建设,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
5、创新思路,化解土地制约因素
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要建立城乡权益置换平台。积极推行“迁新居拆旧房”政策措施,做到迁入一处新房,拆除一处旧宅,复垦一处宅基地。三是要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资源等有序集聚,实现节约用地。
三、结束语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合理地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村庄规划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行性和控制性,必须严格遵循规划,避免随意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建设,2008(5):39-41.
[2]杨子江,李兵.孝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调查[J].住宅科技,2007(5):37-42.
[3]陈安生.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8(5):13-14.
论文作者:覃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村庄论文; 农村论文; 城乡论文; 农民论文; 城镇化论文; 新农村论文; 规划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