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性研究①
——以成都大学为例
李垂坤 余启政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 要 :秉承“以人为本”,回归体育本质,彰显体育价值。以“求生技能”为教育理念,克服心理障碍,展开创新性游泳教学。回顾成都大学公共体育游泳教学改革成果,并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考核体系、管理模式等,形成一套系统的游泳课教学管理改革成果。基于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水上应急和安全求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共体育 游泳 教学改革 创新
游泳是国家《国民健身计划》中倡导推广的主要健身项目,也是唯一能够将日光、水、空气三者有机融为一体,集健身、休闲娱乐、体疗康复、实用多种功能为一身的时尚运动。经常参加游泳运动能改善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增进体质健康,改善心血管机能,提高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提高身体素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公共体育课认真贯彻大学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游泳课是集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制度权利以及社会文化惯习于一体的综合指标[1]。注重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知识、技能的形成。在提倡终身体育的今天,学会游泳将会一生受益,也是一门求生技能。
溺水成为世界上每个地区儿童或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个小时有40多人因溺水死亡,每年共有约37.2万人溺水死亡,半数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足25岁。而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95%以上。近年来,各省相继提出大中小学生普及游泳教育实施方案,实现大中小学人人会游泳,有的省会将游泳纳入中考项目等等。教育部及省教厅切实意识到游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大中小学生学会游泳势在必行。我校体育部门意识到游泳技能的重要性,对公共体育课实施游泳教改坚定的决心。为学生做一件实事,一直坚守游泳教改初衷,人人掌握游泳技能。同时呼吁社会、家庭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学会游泳是十分必要的。眼下自然灾害的突发,与其防水,不如驯服水,我校将学生的游泳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让学生人人学会游泳。
1 制约游泳课开展的颈瓶
游泳是最危险的体育运动之一,能顺利完成游泳课教学,安全固然是游泳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高危项目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安全理念和意识,如何将游泳技术转化成水上自救、他救、互救的生存技能,这一直是该校游泳课教改中研究的课题。如何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管理模式等,保证游泳教学的有序进行。
溪荪鸢尾株型整齐,花大艳丽,可用作花坛、花境布置,弥补早春开花植物种类少,以及夏季花坛用花时冷色系花不足的遗憾。作为花境种植,既可以镶边,也可以与其他灌木和草本花卉搭配,进行分区域、重复种植[5]。
2 构建游泳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和完善管理执行制度,落实质量监控的各项措施,规范其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院级领导巡查课制度等3个方面构建质量保障(如图1)。
2.1 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制度: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守则、管理量化细则、教学评价细则、教学安全管理、教师请假代课管理办法、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2.2 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监控
在校级和院级教学督导组的管理下,对教学的3个环节进行督导,即教学前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教学巡查、期末教学检查,主要对教学文件、教学常规、教风学风、考风考纪、运动项目测试、成绩登录等进行督导监控。
2.3 院级领导巡查课制度
学校体育教学场地以及气候等因数,我校游泳课的大纲规定,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期间共开设16学时游泳课的教学任务,但每年开游泳课的同时都开设了游泳辅导课,从课外提升学生的游泳技术技能。主要以蛙泳为教学内容,大一夏季以熟悉水性、安全、救护和基本熟悉蛙泳技术技能为主;大二夏季重点以蛙泳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巩固提高为主,并顺利通过考核。
总而言之,在特色酒店设计中对民族文化的展现,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带给旅客别样的感官体验。这种展现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经过收集、分析与提炼之后,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之间有机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酒店的整体品味,拓展服务质量,展现出别样的服务效果。
3 构建游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师或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发展状况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活动[2]。教学质量评价,是检查教学双方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学反馈意见是进一步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加强公体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考核评价,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教学指导委员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课堂评教等3个方面监控(如图2)。
图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图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图3 泳池分区及救生员平面图
3.1 同行评教
半期后由教学巡查组随机抽查每位教师的两个班进行学生考评,主要对教师的教学仪态、常规、内容、效果以及课堂要求等进行考评,取平均分值。为了保证抽样准确,一般进行随机抽取。
3.2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评教
游泳课考核规定:不限泳姿,但严禁潜水;学生的游泳距离:男子25 m,女子12.5 m。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随堂考核,在开课期间不限考核次数,一方面学生在考核过程不易紧张,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以考促教”,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不是目的,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人人掌握游泳技能。
(2)技术不够成熟。在中国,用于发电的生物质锅炉和燃料运输系统的技术和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由于国内外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工作习惯以及文化的差异,在引进技术和设备后消化不良,使得机组无法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此外,由于核心技术的匮乏,秸秆发电企业在投产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长期受国外企业的影响,从而导致秸秆直燃发电项目的前期运营成本较高。
3.3 学生评教
该项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项目在三人及三人以上的教师,采取同项目教师进行教学互评(主要对基本要求、教学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互评);另一类是同一项目在两人及以下的教师,学院教学巡查组人员进行教学评价。前者在学期末统一进行,后者在半期教学巡查中进行。
4 制定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学院领导巡查制度是学院教学监控体系的又一有效举措。由学院领导带队,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分组参加。每学期制定巡查时间表,无缝隙、全天候进行教学巡查。填写教学巡查表、教务办定期依据巡查结果汇总教学简报,在全院职工大会上通报。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价值理念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为志愿者服务他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
在每学期期末由教学指导委员集中开会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所做的思想政治教材也好,上的思想政治课也好,都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或者某一种学生的,而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进行的。这是课堂教育的弊端,在短时间内我们也无法进行改正。这样的广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每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以及所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一样,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的环境,它包括的方面很多,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融入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的教育,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5 构建教学场地的安全管理模式
体育教学场地的有效管理是规避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我校游泳池的使用上任课教师是所在教学班的直接安全负责人。并全权负责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自己班级所使用的区域场地器械的安全。如发现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向主管场馆的领导汇报,可以要求其改正并符合教学要求后再使用。由于我校现有游泳池和学生人数不相匹配,体育部门优化体育课程资源配置,充分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共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教改过程中将教学场地实施分区教学(如图3),每个班级只能在本班的区域学习游泳课,这样有利于教学的管理。
入池的要求规定:任课教师应根据当时值班负责人给定的入场时间和顺序,合理安排自己班级的热身准备活动、游泳技术陆地辅助练习以及各种现场可实施的游戏活动等,做好各项入场前的准备工作,不准任何班级和个人无序进场。任课教师带领班上的学生在游泳池门口等候,由本人填写入池学生人数,方可与守门工人一同按本班填写的实际入池人数逐一入池。巡查人员现场督察核实任课教师填写的人数是否与入池人数一致。游泳课全程采取封闭式教学管理,所有教学班入池完毕后由工人立即关门。关门后未经值班负责人同意,严禁任何人入池和离池。起池的要求规定:根据天气和教学进度,由值班负责人现场决定起池的时间,并按预先排定教学班的顺序分批次的起池、更衣、离池、离场。任课教师应清理教学区内最后一名学生后,方可离池,并在游泳池门口外再次清点人数,核实入场和离池人数,并填写离池记录。
6 增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合理安排救生员岗位
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健全完善执行制度,落实质量监控的各项措施,对于规范其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建立了游泳课的教学事故应急预案及游泳课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学校教学事故办法和游泳课的自身动态教学特点,制定了游泳课教学安全责任事故认定的管理办法,明确事故急救处理和上报程序等,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严格实施水上救护制度,强化我校游泳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切实加强游泳池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就必须做好游泳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游泳教学期间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救生员的配备:根据游泳课学生人数配备救生员。每个游泳池最低限度配备6名救生员(如图1),按划区巡视自己管辖区域,发现危情,及时处理,严禁在值班期间闲谈或干其它事情。预备2名救生员,人数增多再派预备救生员到游泳池周边巡视。
7 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建立的。课内教学的时数较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课程考核时也不能完成“达标”任务。因此,课外辅导是课内教学的延续,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游泳技能。提高学生游泳技能,人人掌握游泳技能的终极目标。因此,体育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向学校领导提出课余时间辅导请示,在开设游泳课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游泳辅导课。同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体育教师确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课外辅导课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学习动机、态度,加强培养学生游泳课的自我意识,树立全新的体育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练”为“我要练”,从而增强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3]。使学生把游泳作为一种需求,一门求生技能,而不是为了成绩而应付教学。
8 结语
游泳被誉为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危险系数最大体育运动之一,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终身体育的观点看,确立成都大学必须人人掌握游泳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自救能力是游泳课教改的终极目标。我校一直重视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推广“制度管人”,才能确保教改有效地实施,游泳教改以来无一起教学安全事故,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连续3年特邀参加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做交流报告,近几年省内外高校到我校考察调研,这是对我校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肯定与褒奖。我们将继续开拓成大的新章。
参考文献
[1] 高鹏飞,钟玉姣.高校游泳惩戒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超越[J].体育与科学,2018,39(3):38-45.
[2]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杨宇飞,段红安.构建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设想[J].体育学刊,2014,21(3):100-103.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2(b)-0108-03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05.108
①作者简介:李垂坤(1982—),男,瑶族,湖南永州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
标签:公共体育论文; 游泳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创新论文;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