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寨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民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0)03-0298-03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在所属领域中有独特地位,具有特殊意义,而四省(市)边区山寨体育文化的本质问题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影响着其他问题的解决,制约着四省(市)边区的体育实践。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揭示其本质内涵,力求科学完整地理解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节日、人文古迹、风俗习惯及相关文化现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临场观察法、实地考察法、比较法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湘鄂渝黔边山寨体育文化的民族体育学本质 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本质涵义,体育是人类身体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脱离物质生活以外的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把运动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广泛的超越物质功利性的精神内涵,具有超越个体价值的社会学内涵,具有超越分散状态的系统性内涵,其基本的文化含义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追求人身心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顺应这一要求和满足这一需要的相关人类文化要素及其与体育的关系构成体育文化的内容。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1986年9月在新疆举行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究会上总结为:“长期流传的在各民族民间的以锻炼身心和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活动。”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体育文史》1989年第五期)一文中说:“中国传统体育当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传承性、习惯和民族性是这类体育的重要特征。”
体育文化指的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湘鄂渝黔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和体育娱乐项目,有的反映了其民族的宗教观,有的折射了其民族的斗争观,有的表达了其民族的爱情伦理观,有的体现了其民族的精神风貌风骨,它积淀了极其深厚的民族山寨体育文化。笔者认为: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是指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回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湘鄂渝黔边这方以大山为主的土地上,由于生存区域,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积累和传统等的不同而导致产生不同于其它区域和民族的,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总和。
2.2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2.2.1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始特征 山寨体育或源于狩猎和征战,如土家族的“茅谷斯”舞,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共有的射弩、武术等,或源于农事与宗教,如苗族的跳鼓、接龙舞、上刀梯等,或源于婚恋与民俗,如苗族的八人秋,土家族的抢贡鸡,侗族的哆毽、草球等,或源于反抗压迫和崇拜、纪念英雄人物,如城步苗族的打泥脚,湘西凤凰苗族的爬竿,江华瑶族的人龙,土家族的摆手舞等。这些都表现出较为原始的性状。出于种种原因,四省(市)边区民族体育仍保留着体育的原始性,它是融知识和技能学习、身体训练,共同感情和习惯的培养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并且没有完成体育本身与生产、劳动过程的分离,许多体育器材如弓箭、标枪、球类、船只等,本身就是劳动工具或武器,许多运动技能,如跑、跳、投掷、攀爬、划船、格斗等,本身就是生产和军事技能,这种原始性使其不仅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健身性、竞技性,还表现出强烈的促进个体发展的功利目的性,强调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从而利于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这种情况是由四省(市)边区恶劣的自然状况和落后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本质。
2.2.2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娱乐趣味特征 正因为与生产劳动的紧密联系,四省(市)边区民族体育更多地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发展,山寨体育与生产劳动日益分离,使山寨民族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表现尤为明显。如湘西众多的跳、跑、舞等体育运动,不仅使人们在劳动之余获得积极性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培养高尚品格,同时又因为技术上的高难性、惊险性,造型上的民族性、艺术性,以及配合上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戏性。湘西苗族的“八人秋”,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把健、力、美高度统一,加上和谐韵律、鲜明节奏、微妙配合,表现了突出的艺术性,不仅促进了运动者的个体发展,也使观众感受到了美的愉悦。
2.2.3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 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是本民族所特有的,苗族的百狮会,土家族的斗角、抵杠,侗族的抢花炮,壮族的投绣球等,都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就是同一体育项目,也各有其民族特色,摔跤是许多民族所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彝族的摔跤是赤膊上阵,摔跤前后姑娘们在乐器伴奏下跳三弦舞助兴,侗族的摔跤是芦笙高奏,随着三声铁炮巨响,摔跤开始,摔跤手相互拱手施礼,将布带缠在腋下,开始相互扳扭,摔倒对方为胜一局,三局二胜制,夺魁者要连摔二、三十人不败便可树旗“挂榜”称雄。苗族摔跤时在场上各抓住对方的腰带待评判员号令一响,双方便竭力拼搏,摔倒对方为胜一局,连赢两次算胜,如能摔倒所有的对手,被荣称“盖场”的摔跤王,深得人们敬佩,驰名一方。作为典型的农业、渔猎地区,边区民族体育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以跑跳、投掷、射箭、舞蹈和球类为主要运动方式,并且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文明和楚文化,加上封闭型的地理环境,更使人们感受到它的奇美和丰富性,这里的民族体育,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浓厚的生产生活风格。
四省(市)边民族体育具有深刻群众性,正是由于这一本质特性的存在,才使原始性、娱乐性、地域性等得以存在发展,也要认清群众性与原始体育有一定关系,这使山寨体育直接强调发展身体,直接促进生产力中“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湘鄂渝黔边山寨体育有着独特的体育学价值。
2.3 湘鄂渝黔边山寨民族体育的文化学和社会学本质 对四省(市)边区山寨体育进行文化学、社会学上的本质涵义阐述是一项艰巨而极富意义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敢贸然作出确切的回答,只能表达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民族文化,其文化个性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的为核心,这便形成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眷恋乡土,尚人伦,重情义,崇礼重教的民族性格。四省(市)边区民族体育一方面继承了这种文化品格和社会特性,另一方面,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制约和本民族文明发展,又具备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山寨体育文化反映着形式不一的政治经济形态,政治上既有一定的封建领主性,又有瑶地区的瑶老制,侗族、苗族的“款”制度,经济形态既表现了民主公社制,又有一定色彩的封建宗主制,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山地耕猎,住房依山而建;多习惯用背篓负载重物;服饰特别注意头部装饰;广泛流行史诗、山歌,且多取材古老的盘瓠(盘古)传说或表现坦荡纯朴的生活、爱情;宗教信仰中祖先崇拜色彩浓厚,到了近现代山寨体育仍然保持着刚健向上的风格,而文艺上则突出表现故乡山水、人伦风情,沈从文、黄永玉是代表。并且,将这种特性融入社会变革中,顽强适应着社会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前辈,政治名人。这其中,刚健质朴的民族体育观已经深入到民族自然观、宗教观、现实观和斗争观当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骨,产生了巨大民族体育文化效应。
2.4 湘鄂渝黔边山寨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因为长期落后的经济面貌,四省(市)边区的民族体育发展虽然保持着本身特色,但始终受到一定制约。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落后,始终限制着边区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迅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而振兴民族体育已经和振兴边区民族经济紧密相连。振兴民族体育可以直接促进人们个体发展,山寨体育及其文化已经深刻融入民风民俗,加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成特殊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边区山寨体育文化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努力为发展经济服务,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全面把握山寨体育文化的本质涵义和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其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提出,边区民族体育发展一定要考虑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民族体育已经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山寨体育做出积极贡献;而边区山寨体育有能力有条件物化为生产力。因此,研究如何将民族体育和民族经济协调发展,在实际中产生最佳结合,最佳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 结束语
湘鄂渝黔边山寨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研究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仅从民族学、文化学和社会学视角窥视了其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边区山寨体育突出地保持着民族特色和原始性状,决定了它强调身体练习,促进个体发展。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有关。另外,它受中华民族大环境的影响,加上本身自然发展地规律,山寨体育不可能摆脱竞技性和开放性,呈现出独特一面,于是,产生了边区极富内涵的山寨体育文化。完全可以预见,山寨体育文化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接受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潮流,既要继承优秀的山寨体育文化传统,又要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民族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在现代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用多元的眼光来认识其本质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