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8例摩托车事故引起患者颅脑损伤入院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8例患者颅脑损伤的病情,通过有效观察,采取及时的护理措施,分析了护士对患者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结果: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细致周到的护理,有效的控制了颅脑损伤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颅脑损 伤患者的康复。结论:科学严密的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对于保证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摩托车事故 颅脑损伤 观察 护理
近年来,摩托车是我州、县、乡镇牧民群众最为普遍常用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每年由于摩托车事故所造成牧民人员伤亡是我州“120”出诊急诊之一。笔者浅谈由于摩托车事故所导致当事人颅脑损伤疾病。颅脑损伤是外科最常见急重症,每年都发生和增加。患者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需医护人员及时抢救。护理人员要对这类患者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认真细致,及时准确,全面周到,本外科通过对8例颅脑损伤入院术后的观察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急诊由摩托车事故导致颅脑损伤“120”急诊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科收治8例颅脑损伤患者,男7例,女1例,藏族,牧民,平均年龄20-40岁之间。摩托车事故现场死亡1例,转院在西宁路途中死亡1例,入院病情危急,严重昏迷,死亡1例。其中5例入院救治,术后治愈5例,康复出院。
2、临床观察
2.1 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中如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缓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护士应警惕患者颅内血肿。当血压下隆脉搏增快,细弱,心跳减弱,呼吸减慢而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中枢性高热或者体温不升提示有严重颅脑损伤。
2.2 心肺功能变化 重型颅脑损伤对心脏,肺功能的影响很明显,护士人员要必须严密观察心、肺功能及心电图变化,伤势越重的患者心图异常发生得越早,死亡率也越高,护士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
2.3 瞳孔变化 瞳孔是反应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指征之一,对及时发现脑疝非常重要。一般急性期15min-3omin观察一次,并要求护士认真做好记录,以便观察比较。如表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提示脑组织受压的可能。本组2例患者在冶疗过程中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本科护士人员发现后及时报告医师,确诊脑疝并及时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4 意识状态变化 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提示病情的轻与重,5例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护士可通过对话,痛觉刺激,患者睁眼等情况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果患者突然安静,昏睡,闭眼应该怀疑病情恶化。患者神志转为清醒,痛觉明显,可以简单说话,提示病情有所好转。
3、护理体会
为提高本科医护人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护能力,要必须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内容,以达到及时救护,正确处理护理方法。针对颅脑损伤所致的昏迷患者,除按一般昏迷常规进行护理外,应特别强调以下护理措施。
3.1 呼吸道的护理 及时清理口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泥沙等,为防止舌后坠可放置导管和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和口腔分泌物的引流。应定时翻身,拍背和吸痰,如分泌物过多,过稠不易吸出时,应及时做气管切开的准备。如患者突然呼吸骤停,应协助医生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并精心护理观察。
3.2 消化道的护理 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常易发生胃肠道“神经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现为腹胀,呕吐咖啡色物,排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隆等除按医嘱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外,应立即停止鼻饲,抽吸胃内血性物并记录其量如出血量大应做好输血准备。
3.3 头部伤口的护理 应随时监视头部伤的渗液渗血情况,如渗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如大量渗液渗血应及时报告医生检查伤口,并注意有无脑脊液外漏
3.4 脑脊液外漏的护理 前中颅脑窝底发生骨折,脑脊液可经鼻孔或外耳孔流出,此时应禁止用水冲洗和注入药物,也不能用棉球,纱布填塞,以免鼻腔和外耳道的脑脊液逆流入颅内而引起颅内感染。应稍抬高床头(休克者除外)用棉球或棉签轻轻地清洗和消毒外耳道和前鼻腔,将无菌棉球轻轻地置于外耳道或鼻孔处吸收漏液,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5脱水疗法的护理 脱水疗法能减轻颅内压的增高是治疗颅脑损伤性脑水肿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根据医嘱准备好脱水剂,静脉加压快速静脉输液器,仔细查对脱水剂品种,数量和所要求的输液速度,要切实记录每种脱水剂输液开始和完毕的时间及排尿和尿量情况,并按医嘱要求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做好液体入量记录。
3.6营养和输液的护理 手术后第1天一般不给食,48—70小时后出现肠鸣盲时,可酌情开始鼻饲牛奶,混合奶或高热量营养液,每日3-4次,一般200--400ml(逐渐增量)鼻饲物温度适宜,速度不宜过快,如出现呕吐时,可改用吊桶滴入鼻饲。输液的速度不可太快,一般以30-40滴1分钟为宜,一日静脉输液量不宜超过200m1,其中盐水量不超过500ml。
3.7头皮的护理 此类病患者易发生头皮和耳廓压伤,故应在这些受压部位以小棉圈,气袋或海绵垫,并定时改换头位,以防止头皮或耳廓褥疮的发生。
3.8 精神症状的护理 颅脑损伤性昏迷病人的精神症状以躁动不安等精神症状出现。也可因疼痛,尿潴留等引起,除酌情使用镇静剂外,应分析原因分别进行处理。要防止坠床或自伤,绝不可以强行约束,避免因挣扎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颅内出血,皮肤擦伤,甚至骨折。所以应加置床栏,具体按科室条件而定,应让肢体尚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尽量将患者四肢固定在床沿上。
3.9 痉挛发作时的护理 如出现痉挛发作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导致呼吸心搏骤停,痉挛发作时应有专人护理守护,松解衣扣裤袋,将纱布,手帕或手巾裹的压舌板,用筷子或牙刷等置于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唇舌,同时轻轻的按住抽搐的肢体,以防止骨折脱臼,头部撞伤或掉床。抽搐停止后,自主呼吸未复者应及时的进行心肺复苏和给氧。如口腔分泌物过多应及时吸净,以防窒息。
4、讨论
通过对8例颅脑损伤思者护理工作的回顾总结分析。笔
者深刻体会到,在救治颅脑损伤患者的过程中,护理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护士要有预见性,由于患者伤势重,病情变化快,护士不能单纯被动的按医瞩处理,应该通过对患者病情的恶化观察,做出正确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趋势,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和准确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在抢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各项措施到位,操作准确,把握好时间性。病情的发展和许多生命体征间现,要求护士培养自己快速的反应能力,为患老的急救赢得宝贵时间。要有整体性,治疗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个综合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而且需要护士之间的相互配合,应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确保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得到全面的实施,提高治愈率,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洪素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1.16(12).723
2、单玉香.“120”运送多发性创伤病人的护理体会,中国护理杂志,2009.5-0041-02
论文作者:祁明青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颅脑论文; 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病情论文; 护士论文; 措施论文; 脑脊液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