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清远 511500
【摘 要】目的 对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均100%闭塞,并合并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在开通IRA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将0.36mm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的远端,并沿着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血管开通率为100%,无复流发生率为3.33%,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性,可使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发生得到控制,降低无复流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关注。
【关键词】血栓导管抽吸;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临床效果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急性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致使心肌坏死的发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远端心肌灌注是临床认可的一种治疗手段[1]。值得注意的是,依旧会有13%-15%患者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等情况。近几年有研究指出,抽吸导管在急诊PCI中应用可使心肌灌注效果得到改善,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41例,女19例,年龄35-7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接受急诊PCI治疗,并自愿接受血栓导管抽吸治疗,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均100%闭塞,并合并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在开通IRA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将0.36mm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的远端,并沿着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在持续的负压下,从血管近端向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植入支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
2 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管开通60例,血管开通率为100%,发生无复流者2例,无复流发生率为3.33%(2/60),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2例,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2/60)。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曾有研究指出,支架内血栓形成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有支架类型、术后治疗、基本病情、冠脉病变类型等。曾有学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将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年龄、心功能不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支架长度等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均为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4]。
曾有学者指出,支架属于异物,在植入后,会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黏附,进而形成血栓。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高压扩张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内膜斑块成分暴露,最终造成术后血栓发生率增加。现阶段,临床上普遍认为,抗血小板治疗不足,为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学者经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抵抗与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合理停止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为已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形成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有研究发现,血栓导管抽吸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以上现象[5]。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完善,人们对冠脉内血流状况对临床效果、预后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冠脉再通,无法对心肌细胞再灌注予以代表。心肌细胞有效再灌注依旧为PCI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曾有研究指出,血栓抽吸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减少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使患者局部血流状况得到改善,更好发挥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有效提高心肌细胞再灌注,在最大限度上,挽救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
抽吸血栓后一般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频发室性早搏、房颤、Ⅲ°AVB、心动过缓、室颤等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为再通后10-20s,持续时间数秒不等,临床针对上述症状应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无需处理;Ⅲ°AVB、心动过缓需静注阿托品或植入临时起搏器,室颤需立即电除颤,恢复后预后均可;持续时间较长或不恢复如房颤、室早等易出现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经过治疗,血管开通率为100%,无复流发生率为3.33%,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性,可使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发生得到控制,降低无复流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关注。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完善,人们对冠脉内血流状况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临床治疗效果、近期疗效、远期预后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冠脉再通并非是心肌细胞的再灌注,心肌细胞有效再灌注依旧为PCI治疗的难点,血栓抽吸术在短时间内可以使血管内血栓有效减少,使得局部血流状况得到改善,进而更好的发挥其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时心肌细胞再灌注得到提高,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在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术中做到积极配合,及时处理,术后注意严密的观察,并开展精心护理,这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治疗效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晓楠,徐立,王乐丰.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0,37(01):5-9.
[2] 王君萍,舒冰,张家佳.急性心肌梗死 PCI 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1例[J].医药导报,2015,22(6):752-754.
[3] 李爱焕,薛莉.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1):7-8.
[4] 王茜,李兴朝,闵新文,等.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08):1042-1044,1047.
[5] 冯军鹏,王有恒,梁梅芳.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02):174-175.
论文作者:刘晓剑,张小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血栓论文; 患者论文; 支架论文; 导管论文; 血管论文; 心肌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