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 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引发不良反应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研究的368例输血样本所有资料,总结诱发原因,且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次笔者分析的368例血样本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6.25%,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发生率11.94%,输注血浆制品患者发生率4.54%,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发生率1.6%。输注单采血小板相比较于输注血浆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之间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23例发生不良反应输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属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发生率为69.56%,发热发生率30.43%。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血浆制品患者过敏反应为主要不良反应,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反应。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存在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需临床医护人员采取提升输血观念、改善献血人群意识等措施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可显著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医院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常用措施与重要手段,属于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措施。在对患者开展输血救治中十分容易引发发热、细菌污染、溶血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全血输以及成分血的不断应用,显著提升了输血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不同成分血输注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确定血液制品的质量,也可以指导血站选择合理的血液制品,为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依据[1]。分析此次本院分析的368例输血样本,研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给予合理解决措施,将临床研究结果予以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分析的368例样本均选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输血样本,患者来自于妇科、泌尿外科、消化科、血液科、急诊科、普外科等科室,其中女性患者例数为168例,男性患者例数为20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10岁,中位年龄为(45.36±5.23)岁。
1.2 方法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需求来进行分析,血液制品包括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医护人员观察患者输血后反应,同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进行如实填写,包括患者性别、姓名、科室、年龄、输血史、病情、输血次数、妊娠史等基本内容,在医院血液科协同作用下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同时在病案中进行记录,每月向输血科室对因过敏、发热、细菌污染、溶血、过敏等引发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报。
1.3 观察指标
发热反应属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前患者体温均在正常,输血后1~2小时或者输血过程中体温升高程度超过1℃,同时呈现出寒战、发热等现象,排除细菌污染以及溶血引发的发热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过敏反应属于输血过敏反应,血液输注之后或者输注中患者在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为主要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笔者研究的368例输血样本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P<0.05且差异显著时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本次笔者分析的368次输血样本中2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中存在最高输血不良反应率的为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发生率为11.94%(16/134);输注血浆制品患者占据第二,发生率为4.54%(5/110),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占据第三位,发生率为1.6%(2/124)。输注单采血小板相比较于输注血浆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之间差异显著,(X2=4.1997/10.2785)P<0.05,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
2.2 对比不同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中不良反应发生类型
23例发生不良反应输血患者都属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过敏存在最高发生率,大约为69.56%(16/23),发热输血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为30.43%(7/23)。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血浆制品患者过敏反应为主要不良反应,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反应。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患者输血后或者输血中出现不能用原来疾病解释的新的临床体征以及症状。依据发病机制进行划分,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他输血不良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几种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两种为迟发性与为急性。发热反应、血的移植物抗缩主病、输血后紫癜、过敏反应、输等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此外也可能出现循环超负荷、含铁血黄素沉着、钾中毒、枸橼酸盐中毒等不良反应。随着近年来临床上不断完善输血制度,输血前检测技术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已经极大程度上降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率,现今过敏与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输血过程中需要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控制,防止配套使用血浆制品[3-4]。规范化与制度化输血环境,输血前检查受血者传染病,给予RH血型鉴定以及ABO正反定型。给予医务人员正确健康教育,促使可充分了解疾病,切实做好准备工作。安全输血的基本原则为给予合适的血液制品以及适量的血液,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范来制备输血制品,严格控制运输存储血液的流程[5-6]。
本次笔者分析的368次输血样本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中存在输注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4%;输注血浆制品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输注单采血小板相比较于输注血浆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之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分析意义(P<0.05)。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血浆制品患者过敏反应为主要不良反应,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反应。23例发生不良反应输血患者都属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56%,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
综合以上结论,输血属于临床上的高风险治疗方式,医师在给予患者血液制品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控制,提升人员意识,了解患者实际情况,依据合理措施来显著降低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输血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杨屏,戚少兰,王有芬等.61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166-167.
[2]陈金凤,叶柱江,何子毅等.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102-104.
[3]徐应芳,许广芳,吕春菊等.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136-138.
[4]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5]黄慧萍.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55-1457.
[6]罗虎成,于艳文,高烽华等.输血前给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2015(7):1328-1330.
论文作者:罗银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血浆论文; 红细胞论文; 率为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