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党代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次论文,党代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发展历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8)05-006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阶段总结和战略规划的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代会,反映了这一理论生动的成长轨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中共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正误思想交织。中国共产党人在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走了弯路,甚至出现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从良好的探索开端、遭受挫折再到重新酝酿的曲折历程。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共八大于9月召开。虽然这次大会有局限性,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分析和正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初的探索。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
第二,关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案。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速度,大会强调必须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稳妥可靠的”,要避免陷入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在工业方面,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在工业布局的问题上,强调“注意沿海和内地配合,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配合,中央国营企业和地方国营企业的配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我们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应当建立以党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等。在农业方面,提出纠正“比较忽视甚至不合理地限制社员经营家庭副业”,调整“偏低的收购价格”,“坚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政策”。在商业方面,提出“改进现行的市场管理办法,取消过严过死的限制;并且应当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等等。[2]
第三,关于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但需要无产阶级对于国家机关的坚强领导,而且需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机关的积极参加,二者缺一不可。”“工农联盟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并且“要继续和改进同他们(民族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和过去一样,这种合作仍然是有团结又有斗争”。今后,“应当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和其他各种社会影响的爱国人士,我们都应当继续坚持同他们的团结。海外各地的爱国华侨也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继续团结他们。”[3]
第四,关于目前改进国家工作的任务。大会认为,目前国家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适当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继续加强国防,继续加强国防军——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
第五,关于国际关系。大会提出:“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但要团结国内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而且要争取国际上的一切有利条件,团结国际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大会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地判断,认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5]
第六,关于党的领导。中共八大根据当前党组织的基本状况提出减少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的注意事项:“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必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无例外地贯彻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注重调查研究,“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正确的态度”等。[6]
这些丰富的思想理论,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建设要求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良好开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中断了这些正确路线的执行,但中共八大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二)曲折中断:中共九大——中共十一大
中共八大以后,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偏差、对阶级斗争的判断失误,八大二次会议修改了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八届八中全会远离了八大路线,八届十中全会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969年4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九大召开。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江青、林彪等人利用大权乘机把他们帮派体系的追随者塞进党内,造成了九大代表在组织上的严重不纯。林彪在九大上所做的政治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准备和实施,强调其成就,中共九大通过了林彪的政治报告,从而进一步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合法化。
1973年8月,中共十大提前一年召开。由于准备仓促和国内政治气候依然不正常,党的十大虽然揭露并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但仍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左”的错误。
1977年8月,面对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共十一大提前召开。这次大会,在揭批“四人帮”,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大会依然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口号、政策和理论。在错误的路线指导下,十一大并没有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致使“左”倾错误又发展了一段时间。
总之,从中共八大之后,特别是九大以来,至十一大,“左”倾路线占据主流,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几近中断。
(三)重新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
为了结束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认真纠正党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党的正确路线,中共中央于1978年12月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意义,它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这次大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7];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路线:“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8];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纪,严肃党纪”[9];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0]。这次大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根本的拨乱反正,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中断到重新酝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分析了历史,澄清了党和人民的思想,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之基。《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11],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做了基本总结:①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④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⑤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⑥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⑧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⑨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⑩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决议》对于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点的科学总结,在党史上是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比较系统的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酝酿期的重要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这个理论体系初步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
(一)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全国上下安定团结、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二大于1982年9月召开。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讲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12],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调。邓小平的阐述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精髓,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十二大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几个重要原则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赵紫阳在这次大会上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报告,报告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报告说:“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13]。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四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通过了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在总结从1978年以来十四年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
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4]
第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15]。
第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报告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做了总结阐述。
这次大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载入党章,充分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地位。这次大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阐述和重要地位的肯定,标志着这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继续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七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主题下,发展了新的战略性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命名,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理论的有力概括。大会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16]。这次大会还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十五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在于继往开来。在邓小平逝世之后,面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再次和充分肯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六大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概括并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对于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大会指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17]“基本经验”的提出,坚持并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的精辟总结。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深入总结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深刻和成熟的认识。同时,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并确立其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坚持和发展。这次大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在于:
第一,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18]。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9]。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同时,十七大也提出了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
第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2]科学发展观被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会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
[收稿日期]2007-12-12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论文; 党代会报告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党代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