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论文_黄小煌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贫血患者采取成分输血对其临床症状、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的慢性贫血患者62例,行动态随机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全血治疗,观察组予以成分输血。观察两组生化指标变化、输血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分别为(0.45±0.08)L/L、(81.56±3.49)g/L、(3.50±0.62)×1012/L,高于对照组指标,P<0.05;观察组输血量及间隔时间分别为(581.20±34.58)ml、(31.66±2.38)d,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3.23%,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成分输血应用于慢性贫血患者中,效果显著,改善红细胞水平及血红蛋白。

【关键词】成分输血;慢性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

慢性贫血通常为某些疾病伴发或继发,可见血清铁结合力较低,导致铁释放、利用障碍,最终造成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寿命大幅度缩短,多种并发症随之而来,严重者甚至会危害生命安全。临床通常采取补充营养、输血等治疗,进一步改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避免出现血液微循环障碍、血容量减少等事件,实际过程中发现,成分输血相比全血治疗效果更佳。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贫血患者采取成分输血治疗的临床价值。

1基础资料、治疗方法

1.1资料

以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的慢性贫血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动态随机分组,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共31例,年龄平均(34.19±2.55)岁,病程(1.30±0.48)年,男女之比为17:14。

观察组共31例,年龄平均(34.19±2.55)岁,病程(1.30±0.48)年,男女之比为17:14。

纳入标准:经诊断确诊为慢性贫血者;存在嗜睡、恶心、呕吐等输血指征;年龄≥18岁;知情同意,积极配合此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血制品过敏者;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凝血系统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

两组各项指标对比而言,差别微弱,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干预,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丰富,避免油腻、辛辣饮食,嘱咐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患者体质。

对照组选择全血治疗,静脉滴注,采集血液,置于含有抗凝剂保存液中,不做任何加工,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予以观察组成分输血,选择悬浮去白红细胞制品,静脉滴注,连续使用一个月。

1.3指标

观察两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输血情况及不良事件。

1.4统计学处理

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输血情况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属于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借助卡方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生化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生化指标无对比价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分别为(0.45±0.08)L/L、(81.56±3.49)g/L、(3.50±0.62)×1012/L,高于对照组指标,P<0.05,具体数据如表一所列:

表一:对比两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

2.2两组输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输血量及间隔时间分别为(581.20±34.58)ml、(31.66±2.38)d,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二所列:

表二:对比两组输血量及间隔时间

3讨论

慢性贫血属于临床常见疾病,通常为其他疾病合并出现,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患者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下降[2~3],这也会增加其他疾病诱发风险,故而,在慢性贫血治疗方面,改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是关键所在。

在临床症状方面,慢性贫血患者通常可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眼花、脸色苍白、倦怠等一般表现。不同类型贫血存在一定差异[4~6],慢性感染者贫血通常并不严重,且临床表现易被原发疾病掩盖;恶性肿瘤者可见进行性贫血,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显著,可能会出现休克、黄疸、出血及栓塞等;肾性贫血者可见肾功能衰竭白哦先,尿素含量显著增高;肝病性贫血可见骨髓细胞增生。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部分成分提取出来,再输入机体中[7],其能够根据患者血液中缺少部分,进行针对性补充,慢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可迅速增加,进而减少输血量。全血治疗指的是血液制品未经处理,血浆中所有成分均保留,其为满足某个成分的补充,需增加输血量,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感。此次结果可见,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分别为(0.45±0.08)L/L、(81.56±3.49)g/L、(3.50±0.62)×1012/L,高于对照组指标,P<0.05;观察组输血量及间隔时间分别为(581.20±34.58)ml、(31.66±2.38)d,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为3.23%,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显然,观察组所用方式更具优势,可有效改善血液指标,减少输血量及输血次数,便于减轻患者家庭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应用于慢性贫血患者中,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红细胞水平及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高飏,蒋祖军,庞妍,等.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4):341-344.

[2]许国华.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49-1551.

[3]王英英,张鲁平.成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120-121.

[4]王琳雅.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5,19(24):245-246.

[5]徐晓军,刘纱.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3):74-74.

[6]党莹莹.成分输血对犬失血性贫血临床疗效的观察与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

[7]侯春梅.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探析[J].临床医学,2014,34(3):101-102.

论文作者:黄小煌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论文_黄小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