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石马山镇回龙江村马头山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论文_高冲

涟源市石马山镇回龙江村马头山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论文_高冲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八队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地壳运动更加活跃和人类的活动不断向山区扩展,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给人们的经济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针对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滑坡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危险性评估

前言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该滑坡至今已破坏简易公路80 m,损坏房屋2间,损坏田土50亩,直接经济损失17万元。现威胁14户77人,简易公路100 m,威胁财产约180万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斜坡稳定性差,坡体蠕变明显,后缘公路沉降下滑明显,中部坡体下错变形,田土倾斜,民房前的水泥坪及挡墙外倾斜,中部和前缘的部分电线杆倾斜。

1、项目概况

涟源市石马山镇位于涟源区域的南西部,邻市区的西边,回龙江村位于石马山镇的北西部,北东邻麦冲村,北与桅子村相连,南西接群先村,南与群联村为邻。村内有砼村道顺山坡盘旋,与南边距离约1.8km娄涟公路相通,可通往涟源市和娄底市区,交通条件较好。马头山滑坡位于村境南东部的马头山山腰斜坡地带,滑坡中心地理坐标为X:3067141,Y:19570686,后缘斜坡上部有村内砼路通过,并有多栋民房,坡体北部有部分房屋,坡体上大部分为田地和水塘,滑坡体积约为150000m3,规模属中型,为土质滑坡。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勘查地质条件类型属复杂类型,该滑坡危害等级为三级。

勘查区属丘陵斜坡地貌,地面坡度在8°~15°之间,地面高程160~240m,地形起伏不大。断层等构造不发育,为单斜地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薄层泥灰岩,岩质较软,局部夹灰岩,仅局部见零星灰岩出露,上覆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软塑至可塑状,局部有人工素填土和角砾土,多呈松散状,第四系总体厚度5-8 m,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为较差。后缘公路东侧紧邻有一处泉水出露,水量丰富,常年不干,出露后成为地表水,部分长期流处斜坡地段,水对土体进行软化易形成软弱面,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2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滑坡类型

该滑坡位于回龙江村境南东部的马头山山腰斜坡地带,自然坡度8~15,微地貌属缓坡,原始坡形为凹坡,坡体上以农田为主,民房主要分布在滑坡后缘和中部右侧。该滑坡平面形态呈不规则型,主滑方向为274°,滑坡体长度约271m,后缘宽度约120m,高程分布237m,前缘宽度约95m,高程约185m,相对高差约52m,坡度约11,滑体最大厚度约为6.9m,体积约15×104m3,剖面形态整体呈阶梯型,为中型土质浅层滑坡。

2.2 滑坡体特征

滑坡于1986年开始出现滑动迹象,2014年是变形的高峰期,现今仍在活动,主要的变形迹象有公路下沉、电线杆倾斜,建筑变形和土层错动。

(1)公路剪切下沉:在滑坡体后缘,地面沉降变形较明显,呈南北向裂缝,宽3-6cm,长10m,下沉位移0.3-0.5m,于2009年6月1日出现轻微沉降现象,现2014年7月,变形加剧,诱因为持续暴雨。

(2)电线杆倾斜:滑坡后缘和中部等多处可见电线杆倾斜现象,一般向东南和东北向倾斜,与主滑方向相反,倾斜角度5°~15°。

(3)建筑变形:主要表现为民房前水泥坪,倾斜开裂,裂缝2-10mm,两侧挡墙略倾斜,位置在滑坡中部右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土层错动:滑坡中部可见明显土层蠕动现象,下错变形,一丘田变两三丘田,下错0.5-1.5m,初现于1986年5月1日,至今仍有变形趋势;剖面呈台阶状,局部有积水和水塘,现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多为杂草。

从滑坡变形特征分析,该滑坡变形缓慢,变形幅度很小;从滑坡中部土层剖面特征来看,土层一直处于缓慢蠕动,现后缘公路出现明显沉降和裂缝,今后雨水沿裂缝渗入,会进一步软化土质和岩土界面,加剧斜坡失稳。

该滑坡变形表现为滑坡后缘裂缝、公路下沉,这个发展过程较长,保持有30年以上,危害与威胁小,目前仍保持蠕动变形,变形的幅度在滑坡体的不同部位各不相同,中部幅度较大,属于不稳定状态,在滑坡体的左侧,覆盖层逐渐变薄,变形较弱,属于较稳定状态。

2.3滑坡稳定性评判

由于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滑坡稳定性在现状条件下,趋势将有所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地貌条件:从地形地貌上看,滑坡位于斜坡上,斜坡坡面呈波状起伏,自然坡度在8°~15°,滑带较平缓,呈直线状,使滑体各段厚薄不一,滑坡的下滑力不均匀,总体分析滑坡体的滑动势能不大,有利于滑坡稳定。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滑体为二叠系茅口组上覆的坡积层,具有一定厚度,土质松散,稳定性差,滑床为泥灰岩,上部5.0~10.0m风化强烈,呈碎裂~散体结构,顺向坡,地层层面即构成基岩面,岩面光滑、平顺,有利于滑坡体顺岩面下滑,不利于滑坡的稳定。

水文气象:滑坡区年平均降雨量丰富,但降雨集中在3~9月,暴雨集中在4~6月,丰沛的降雨冲刷浸润坡体,下渗软化岩(土)体,补给地下水,为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不利于滑坡的稳定。

人类工程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滑坡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多无序开发建设,如村村通公路修建与居民新建房屋,大量占用土地,局部切坡较陡,破坏植被,破坏了斜坡地形与微地貌形态,不利于斜坡稳定;滑坡区农田耕种与水塘养殖,使斜坡地表蓄水丰富,水体长期渗透与软化作用,降低岩(土)体力学性能,增加孔隙水压力,同时给滑坡体增加荷载,对滑坡的稳定性不利。

通过上述定性分析,地貌条件对滑坡形成整体失稳的影响较小,但大气降雨、地层构造、人类活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该滑坡有继续向下滑动的趋势,表现为蠕动变形状态,整体仍处于较稳定状态,但滑动速度将加快。

2.4滑坡危险性评估

根据滑坡体的稳定性分析及定量评价,该滑坡体现状为暂时整体稳定~变形状态,但滑坡体各处变形与稳定性现状不同,其中坡体后缘靠近公路地段稳定性差,地表变形幅度较大,公路下沉,危险性较大;中部局部地段地面起伏幅度较大,处于变形状态,危险性相对较小;滑坡两侧和靠近前缘地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随着地下水继续浸润岩土体和地表水的渗入,使得滑体土层的力学性质进一步变差,加剧滑坡的变形。

滑坡的形成是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构造、大气降水与地下水活动的综合作用形成,其中地下水活动与大气降水是滑坡的诱发因素,斜坡地形为滑坡提供了势能。滑坡的发展趋势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无序的工程建设与农业耕种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岩土体力学结构,不利于滑坡的稳定,将加速滑坡滑动。

3 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滑坡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稳定现状、危害对象与发展趋势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地下水活动,危害民房,变形幅度小,发展缓慢。因此,建议如下防治措施:(1)防治方案应以截、排水为主,使地表水体不向坡体径流与排泄,减少地表水对坡体的浸润作用,从而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使滑坡体保持稳定。(2)后缘受威胁民房应对房屋进行加固,滑坡右侧民房应在平台前部修建挡土墙;若新建民房,可加强房屋的基础刚度与埋深,采用桩基础或框架梁结构基础,提高房屋的整体稳定性,同时也可起到阻滑作用。(3)坡体上农田进行水改旱,疏干水塘,保持坡体地表干燥。

参考文献:

[1]莫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5(10):221-224.

[3]杨燕雄,谢亚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06-109.

论文作者:高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6

标签:;  ;  ;  ;  ;  ;  ;  ;  

涟源市石马山镇回龙江村马头山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论文_高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