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建平1,明庆忠2※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边境旅游已经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边境旅游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对我国边境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发现其相关研究内容为基本概念界定、边境旅游产品规划和开发、开发运营模式、市场调控与管理、边境旅游合作以及其他研究等,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我国边境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促进边境旅游的相关研究及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边境旅游;研究进展;问题与不足;研究展望
当前全球旅游业在世界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高速发展,边境旅游也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边境地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旅游开发区。我国疆域辽阔、疆界绵长,拥有长达2 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并且与缅甸、老挝、越南、蒙古、俄罗斯等陆上14 个国家直接接壤。缘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边境地区常常汇聚有大量奇异的民族民俗风情、悠久厚重的历史遗存、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因此我国边境地区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边境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受地理区位、外交关系、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较大。我国边境旅游自20 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30 余年的历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发展较为缓慢,存在问题较多,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并不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边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我国边境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国内边境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总结,尝试系统总结国内有关边境旅游的研究,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探索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边境旅游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特征
(一)研究阶段与主要研究区域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为文献获取平台,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始(1979年)至2019年7月,以主题“边境旅游”并且关键词“边境旅游或者边境”和“精确”匹配为检索式,在剔除报纸、短讯、会议通知等文献后,获得期刊论文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等共计488 篇文献。(最早一篇发表于1993年4月,同时由于对2019年检索至7月,故仅有8 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从图1 可以看到,国内边境旅游论文年度篇数大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发现我国边境旅游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93—1997年),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辽宁丹东、云南省、吉林省;第二阶段为逐步发展阶段 (1998—2003年),研究区域扩大到中俄、中缅、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同时针对广大西部地区的研究开始出现;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2004—2010年),年度论文数量在波动中增长。自2004年以来,边境旅游成为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位论文选题后,研究领域和内容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广西中越边境的研究文献数量大幅上升,中朝边境、新疆地区也受到较多关注;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至今),该阶段各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层次逐步从国家和大区转向省市和地区。总的来看,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研究关注度要高于西北地区。
施肥管理:各小区除磷肥用量不同外,其他农艺措施相同。每亩施用20 kg尿素、8 kg的氯化钾作基肥,在主要生育时期考察小麦生育指标。
图1 1993—2019年国内边境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变化
(二)研究方法与主要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初期基本以定性和描述性相结合为主,到中后期逐渐转向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证研究。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初期多集中于边境旅游的特点、开发意义与对策、存在的问题、战略与策略选择,中后期主要关注点在边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模式、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边境旅游管理与调控、边境旅游安全、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游客感知与市场需求等方面。
二、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归纳,从研究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来看,国内学者对边境旅游主要关注的方面有:基本概念的界定、旅游产品规划和开发、旅游开发运营模式、边境旅游市场调控与管理、边境旅游跨区域合作。
(一)概念界定
边境地区往往地处两国或多国接壤地区,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其他旅游形式来说更为复杂,边境旅游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脆弱性、综合性,因此,有必要进行跨区域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边境地区变劣势为优势,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二)旅游产品规划和开发
边境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是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支撑,它决定了边境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面。通过中国知网CNKI 全文数据库搜索,发现仅有一篇关于边境旅游规划的文章,即刘滨谊,刘琴[10]以新疆为例对我国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的研究。该文提出中国西部边境旅游具有协调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三大特性,对西部边境旅游规划应遵循生态保护、特色化和深度化三大原则,并提出了相应规划程序,最后以新疆四个地区为例提出了进行边境旅游规划的具体措施。
对于配电设施,小农水项目资金只能用于低压电缆设备的购置安装,变压器及高压线需要电力部门配合完成。由于个别县在项目区选择时整合资金项目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井灌工程完成后,变压器以上设施配套跟不上,使小农水工程不能及时发挥效益。
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的调控方法是边境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边境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和调控的相关研究文献还比较少。杨丽[27]在总结边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同时,认为规范边境旅游管理秩序,加强边境口岸管理等是促进边境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熊礼明[28]以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中越边境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越边境旅游管理是以人要素为主体,以旅游资源要素为依托,以制度要素为保障,以市场管理要素为对象,以两国管理协调要素为基础而进行的系统管理工程,并提出了中越边境旅游管理的对策。蒋满元[29]认为要实现广西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两方面加强边境口岸管理,一方面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需通过边境旅游专营及相关代理制度切实规范边境旅游的管理程序。何战,张磊[30]提出在推进中越边境旅游发展时,应建立和完善边境旅游制度,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和边境旅游专营与代理制度,同时加强边境旅游安全管理。阮文和[31]在其硕士论文中引入协同理论,认为中越边境旅游管理研究应放在区域旅游合作中,两国对接管理,综合考虑旅游资源要素、系统要素、市场要素,协调管理项目执行,进而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
(三)旅游开发运营模式
我国边境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部分学者通过对边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案例分析,进而探索归纳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来开发边境旅游,同时为其他边境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参考。张守艳[19]结合黑龙江三江地区实际情况,认为三江地区可实施“一轴两圈”的地域开发模式、国际国内并重的市场开发模式以及加强民宿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彭万臣[20]以黑龙江中俄边境为实证,提出界江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打特色牌时尚牌,推出豪华客船游;充分利用原始环境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利用区域优势,开发景观差异化跨国旅游产品;合理开发资源,系统配置景点,持续开发产品等四个方面。周灿[21]基于云南德宏州区域实际总结出“德宏旅游发展模式”,立足于五个方面来实现:立足于现实谋划未来;立足于自身优势开发产品;立足于自身劣势寻求突破;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立足于整个区域的社会进步来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罗纯[22]基于边缘效应理论,以边境地区勐海县为案例,分析了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精品旅游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一体化开发、跨境合作区和旅游产品创意等边境旅游发展模式。韩璐[23]应用产业融合理论与符号学理论对滇西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以主题休闲度假、文化要素支撑、双边文化体验、边境民族民间市场体验、多元文化节事、边境民族文化公园、中缅边境民族文化小镇、跨界族群生计文化体验、文化渗透等九种模式为支撑的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内生发展优化模式以及边界圈层、阈界圈层、过渡空间组成的空间优化模式。祝招玲[24]、刘云[25]、胡莹[26]等也分别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开发模式构想。这些开发运营模式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而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相对而言,学者们对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的探索和讨论较多,成果较为丰富。廖国一[11]在分析广西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发京族海洋文化资源为中心发展中越边境特色旅游的开发思路。郑辽吉[12]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边境旅游的行动者-网络体系,探讨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汪德根,陆林等[13]分析了内蒙古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并结合内蒙古的实际,从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旅游促销等六大方向提出了内蒙古入境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徐淑梅,李圆慧等[14]在具体分析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及发展基础上,提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对边境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构建了“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刘洋[15]在其硕士论文中从边境文化视角切入提出云南省边境旅游可通过突出边境文化差异、凸显边境文化特色、建设边境文化主题旅游设施、提高边境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等途径以实现对边境旅游资源的内涵化开发。谢莉[16]、艾思彤[17]、苏靖岚[18]等则分别对我国西部、黑龙江黑河、广西凭祥的边境旅游产品开发做了一定研究。这些关于边境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的有益探讨对我国边境地区旅游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边境旅游市场调控与管理
步骤4 将决策变量决策变量Wli的值Wlit代入下层模型目标函数中,获得下层模型函数目标值θ,s-,s+及目标值符合满意值范围时(下层约束条件),则转入步骤5;如果目标值未达到满意值范围时,根据松驰变量s-,s+的值,调整的Wlit值,转入步骤1。
(五)边境旅游合作
随着我国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边境旅游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对边境旅游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在1997年颁布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这样定义边境旅游: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1]。学术界比较早提出边境旅游概念的姚素英[2]认为其为相邻两国或地区的居民,在双方接壤的对外开放的城市或地区相互进行短程旅行的行为,认为它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广瑞[3]认为边境旅游是人们通过边境口岸所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罗明义[4]认为边境旅游是相邻国家之间相互开放水陆边境口岸,按照一定的协议和约定,允许相邻国家的居民相互出入边境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王丽琴[5]指出边境旅游是人们通过边境口岸在指定区域和时限内所进行的跨境旅游活动,该定义涉及到方式、时间、地点三个要素,方式指要经过边境地区相邻国家开放的口岸,时间地点则需双方政府商定。张越水[6]则将边境旅游范围扩大,允许第三国和地区的旅游者参加边境旅游。王灵恩,王芳等[7]将边境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双方国家陆地边境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其中旅游者包括本国、邻国及第三国三类人群,活动范围包括境内和境外两种。徐宁[8]认为边境旅游是在边境口岸或地区的一种旅游消费活动。李芳[9]则从文化特质出发进行定义,边境旅游的特质可以概括为“三边”,即边界景观、边民风情、边地文化。由上可以看到目前对于边境旅游这一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但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
边境旅游因在稳边固防、维护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和拓展国际旅游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边境旅游在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后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目前国内边境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研究文献的数量增长很快,研究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宽、加深,但由于我国边境旅游起步较晚,与边境旅游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跟踪研究、对国外相关研究借鉴较少等。因此,我们认为今后我国边境旅游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六)其他研究
第一,旅游目的地服务系统研究,如服务设施、交通可达性、边境旅游吸引物等以及边境城市与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相邻境外城市的“内联外拓”合作机制等问题;第二,边境旅游市场主体分析,从境内境外两方面重点加强对游客感知、动机以及游客空间行为、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研究,探寻边境旅游参与主体的活动规律;第三,旅游目的地社会化影响研究,我国绝大部分边境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外来游客开展旅游活动会对当地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等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引发冲突,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与外来冲击的平衡,使边境旅游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拓展边境旅游综合效应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境效应、社会文化效应、政治经济效应。
本研究中,对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进行病灶侧大脑感觉皮层tDCS阳性刺激,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包括关节挤压、肢体负重、肢体定位放置、运动感知、振动觉训练等,强化各关节本体感觉,同时进行浅感觉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从有视觉代偿到无视觉代偿。本研究结果表明,tDCS结合感觉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的本体感觉功能,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研究展望
国内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与研究。赵明,郑喜坤[32]认为采取国际合作模式对跨境旅游资源开发是充分发挥边境区域资源优势,带动边境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从组织模式、发展模式、开发战略步骤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论述。普拉提·莫合塔尔,海米提·依米提[33]基于新疆边境旅游现状以及中亚国家旅游业概况,从旅游合作的意义出发,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旅游合作的优势条件,并提出了推动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旅游合作的模式和对策。赵明龙[34]从合作区的功能定位、合作范围、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及推进措施等方面对建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进行了探讨。陈健[35]认为云南、老挝应遵循逐步开放、有序合作的原则,建立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层主体互访、有力的保障体系为一体的综合合作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合作对策及建议。罗奎,张蔷[36]在深入剖析边境旅游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旅游的建设目标、发展重点类型及合作方向,将中哈自由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一大核心,四大片区,多个景区”,并提出了建设的保障措施。海伦[37]在分析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旅游合作的背景后,提出蒙古国与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合作发展路径:建立两地旅游合作机制,编制两地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实行两地旅游合作营销、研究、人才交流,发挥资源整体优势,鼓励当地牧民参与旅游业,重视草原生态保护等建议。钱学礼[38]则从民族文化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开发的对策。另外,石美玉[39]、黄爱莲[40]、陈俊安[41]等学者从跨界联合营销方面对边境旅游区域合作进行了探讨。
(一)拓展研究领域
王占国[42]、张广瑞[3]、杨丽[27]、贺传阅[43]等人对我国及部分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后来边境旅游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边境旅游安全也是边境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文献还比较少。陆云[44]、杨芳[45]、王丹彤[46]等学者对边境旅游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展开了探讨,引起了社会及部分学者的关注。陈永涛[47]、张会会[48]、纪光萌[49]、韩璐[50]、时雨晴[51]等人从不同的视角和范围对我国边境旅游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边境旅游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王辉[52]、王桀[53]、吴建丽[54]、穆学青[55]等人对边境地区空间结构体系开展研究,为今后我国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从空间上开展跨区域合作打下一定基础。另外,黄爱莲[56]、徐佳[57]、丁贵金[58]等人基于游客对边境形象的感知对游客行为特征与体验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旅游需求的角度为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二)构建基础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对边境旅游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很薄弱,未来可跨学科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边境旅游典型案例或开发模式,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边境旅游理论体系。我们认为边境跨境旅游可采用边缘效应理论、国家边界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合作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距离衰减理论、共生理论、协同理论、增长极、产业聚集、文化迁移、社区参与等理论。研究方法上,加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使用,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定量分析。
地面校准试验时,将加装了应变计电桥的拉杆采用专门研制的约束装置安装在拉压试验机上进行载荷校准试验(图4),试验分拉向加载和压向加载两种,校准载荷沿拉杆轴向施加。每种校准载荷施加两次,从0开始,分十级施加到最大校准载荷(本次试验,拉向最大校准载荷为800 N,压向最大校准载荷-800 N),然后分十级卸载到0,试验中同时记录应变电桥响应和校准载荷。
(三)加强边境旅游政策研究,建立边境旅游政策体系
我国疆界线漫长,周边邻国众多,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的背景下,应结合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深入开展对境外国家边境旅游政策的分析。首先,重点加强对国内边境旅游相关政策的研究,推动制定政策促进边境旅游便利化、提升边境贸易规模和质量,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先导带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目标;另外,对接邻国相关对外开放政策和边境旅游政策,深化对邻国旅游政策的分析和研究,全方位推动跨区域、跨国合作,有助于双方乃至多方在边境地区旅游开发与合作上达成一致,开创我国与邻国互惠互利,多边共赢的新局面。
(四)重视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研究,促进边境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边境旅游活动必须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对边境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境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我国边境地区由于历史、军事、宗教等原因,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往往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贩毒、走私、民族分裂势力活动频繁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在边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加强对边境旅游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旅游者安全以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五)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水平
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边境旅游较为发达,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边境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发展经验、政策和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管理和制度,并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典型边境旅游地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与相邻国家的政府以及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探讨,共谋发展,以提升我国边境旅游的研究水平,为边境地区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J].中国海关,1998(1):4-5.
[2]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17-22.
[3]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
[4]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12-115.
[5]王丽琴.也谈云南边境旅游开发[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2):36-38.
[6]张越水.国际合作新框架下越中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7]王灵恩,王芳,葛全胜,等.从欧盟经验看跨境合作背景下中国边境旅游发展[J].开发研究,2013(4):51-55.
[8]徐宁.基于政府视角下中尼边境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5.
[9]李芳.云南边境旅游走廊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10]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0-44.
[11]廖国一.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327-331.
[12]郑辽吉.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观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128-134.
[13]汪德根,陆林,陈田,等.我国边境省区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4):615-621.
[14]徐淑梅,李圆慧,王亚丰.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3):336-341.
[15]刘洋.边境文化视角下云南省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16]谢莉.西部边境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J].热带地理,2005(2):181-184.
[17]艾思彤.黑河边境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8):113.
[18]苏靖岚.凭祥市边境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9]张守艳.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20]彭万臣.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75-76.
[21]周灿.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51-154.
[22]罗纯.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以勐海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7,30(4):64-70.
[23]韩璐,明庆忠.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27(4):54-64.
[24]祝招玲,谢维光.佳木斯市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154-155.
[25]刘云,张梦瑶.试论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4(6):127-131.
[26]胡莹.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8.
[27]杨丽.边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思想战线,2001(5):63-66.
[28]熊礼明.中越边境旅游系统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
[29]蒋满元.广西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旅游论坛,2008(4):86-89.
[30]何战,张磊.中越两国边境旅游开发合作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1):53-57,109.
[31]阮文和.中越边境跨国旅游协同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32]赵明,郑喜珅.跨境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探讨:以黑龙江中俄边境段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4(4):86-93.
[33]普拉提·莫合塔尔,海米提·依米提.我国西部边境的跨国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旅游合作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36-141.
[34]赵明龙.建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的探讨[J].学术论坛,2011,34(3):106-110.
[35]陈健.区域旅游发展视角下云南与老挝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36]罗奎,张蔷.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旅游发展与自由旅游区建设[J].干旱区地理,2016,39(5):959-966.
[37]海伦.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旅游合作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38]钱学礼.“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合作开发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3):173-177.
[39]石美玉.联合营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边境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09,24(7):9-10.
[40]黄爱莲.中、越跨界旅游联合营销研究[J].特区经济,2011(3):153-154.
[41]陈俊安.中越边境地区旅游景区跨境营销合作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5):49-52.
[42]王占国.黑龙江省边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1995(6):44-48.
[43]贺传阅,戚均慧,穆松林,等.黑龙江省中俄边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2):180-183,187.
[44]陆云,金虹,丁浩源,等.边境民族旅游景区治安管理难点与对策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旅游景区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2):11-14.
[45]杨芳,方旭红.我国边境旅游安全问题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87-91.
[46]王丹彤,明庆忠,王峰.云南边境旅游安全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12,5(1):64-69.
[47]陈永涛,肖洪磊.基于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的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45-49,55.
[48]张会会.内蒙古边境旅游驱动力机制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3):22-24.
[49]纪光萌.边境旅游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霍尔果斯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5(3):43-49.
[50]韩璐,明庆忠.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内涵、特征与驱动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16(5):139-148.
[51]时雨晴,虞虎.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及现状特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1(2):114-120.
[52]王辉,刘敬华,杨兆萍.新疆跨国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基于空间区位选择视角[J].人文地理,2014,29(2):156-160.
[53]王桀,田里,吴信值.边境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与集散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123-127,138.
[54]吴建丽,明庆忠,蔡瀚赓,等.基于点-轴理论的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3):77-84.
[55]穆学青,郭向阳,明庆忠.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1):233-240.
[56]黄爱莲.基于游客感知的国家边界旅游障碍研究[J].商业研究,2011(2):180-184.
[57]徐佳,由亚男,李东.感知差异下边境购物旅游满意度实证研究: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5(2):43-49,70.
[58]丁贵金,吴晋峰,王君怡,等.边境形象及其对边境旅游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122-126.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ZHAO Jianping1,MING Qingzhong2※
(1.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Yunnan 65022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China's border tourism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and border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an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domestic border tourism litera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order tourism in China,and finds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basic concept definition,border tourism produc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mode,market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border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other research.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border tourism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ourism.
Keywords: Border Tourism;Research Progress;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Research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66 (2019)10-0060-08
DOI: 10.16069/j.cnki.51 -1610/g4.2019.10.010
收稿日期: 2019-07-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云南省旅游景区优化布局与管理改革研究”(JD2017ZD02)
作者简介: 赵建平(1995—),男,四川绵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通信作者: 明庆忠(1963—),男,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E-mail:mingqingzhong@163.com。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标签:边境旅游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问题与不足论文; 研究展望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论文; 2.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