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县位于聊城市西部,西临漳卫河,东靠马颊河,北和临清相邻,南和莘县接壤,京杭河从县境东北穿过。全县共辖1个经济开发区、5个乡、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75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80.53万人,总面积1161km2,耕地面积118.0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904亩。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关键词:灾害;成因;对策
本县为黄河冲积平原,县内地势高亢,地面高程在42.5—35.0m之间。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约为1/7000,境内地貌差异较大。微地貌复杂,基本地势由岗、坡、洼构成,其中岗地面积759km2,约占全县面积的66%。冠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分布年际与年内变化也很大,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65.4毫米,最大年(1990年)降雨量871.1mm;最小年(1992年)降水量292.6mm。汛期(6—9月份)降水量为429.7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6%,且往往由几次大暴雨形成。
1 内涝灾害
建国后,该县发生大的洪涝灾害16次,分别是1951、1953、1958、1961、1962、1963、1964、1971、1973、1977、1981、1984、2003、2010、2012、2013年。由于五十年代,在治水方向上,偏重于抗旱,水利建设“以蓄为主”对排涝未能高度重视,致使全县除涝标准低,面积小。1961年涝灾后,对排水渠道进行了疏导。1963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后,全县对排涝工程作了统一规划。随着马颊河、卫运河大型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按照新的规划布局,1964年开挖了新二干、三干两条入马颊河的骨干排涝渠道。尔后,对按照1964年的除涝标准,先后对一干(冠堂)、老二干、新二干、三干、青年、长顺、鸿雁等7条骨干渠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对二、三级沟进行了疏通整理,理顺了排水系统。并在低洼易涝地开挖了台、条田沟。基本达了沟沟相通,沟渠相连,初步形成了畅通的排水体系。随着排水体系的逐步完善,边界和内地的水利纠纷也逐步得到解决。七十年代以来,结合引黄引卫灌区的建设,本着“河排兼顾”的原则,对部分排水渠道进行了调整、治理。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近年以来随着排涝沟渠长期使用,淤积严重,加上农民群众对土地种植的渴望,大部分田地排水沟、路边沟、支沟支渠被平整复耕,导致日降雨量在60mm的情况下就出现农田积水排水不畅的现象,特别是2010年至2013年的三年时间里,连续遭受雨涝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近亿元,尤其是2010年的3次降雨,平均降雨94mm。第一次是6月30日至7月、第二次1日7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是8月8日至11日,三次强降雨造成东部的定远寨镇、辛集镇、范寨乡和柳林镇7.2万亩农田严重受灾,绝产面积3.98万亩,损坏房屋17间,冲毁桥涵11座,冲断公路13.6km,冲开堤防9.5km,部分乡村学校被迫停课,一些工厂被迫停工,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亿元。
2 内涝成因
2.1 地理条件原因
冠县西高东低,西部地面高程最高42.5m,而东部最低34米m,西部斜店、清泉、崇文、经济开发区、东古城、北陶、万善、梁堂土壤多为沙质土,且地下水位埋深较深,一般在16.71m;中部贾镇、兰沃、桑阿镇、甘屯、烟庄等乡镇地下水超量开采,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15.43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枯水期最深达21.34m;东部定远寨、范寨、辛集、柳林等乡镇土壤多为粘质土,四乡镇共有耕地25.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1.8%,由于多年的引提黄河水,使该区域地下水位逐年提升,如宋小屯、杜庄地下水位埋深0.96米,8月份地下水位埋深只有0.72米,低洼地块甚至达0.52米,土壤长期处于水饱和状态。冠县共有31处涝洼,涝洼面积13.2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1.8 %,其中万亩以上的涝洼地有七星屯洼、里固洼、里村洼、大张四古庄洼等,大多数分布在冠县的北部和东部,一旦遇到大的降雨及易形成渍涝。加之村村通公路建设,多数洼地的排水渠道被打断,遇到大水排水困难。
2.2 降水集中,分布不均
根据近十年的降雨量分析,年降雨量平均为554.4mm,汛期降雨量(6-9月)平均为354.78mm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4%,切多为主汛期(7-8月)降雨,降雨间隔时间短,降雨时间短且降雨量大,流量大,形成了该县的内涝灾害规律。
2.3 田间排水沟渠不畅
一是由于农民种地的渴望,以户为单位的种植模式形成了以户为单位的取水灌溉,造成过去田间的排水沟相互不通、沟渠不连的局面。二是由于建房或其他用途取土,人为造成低洼地块,致使沟渠不连,田间积水无法排除,长时间渍涝。三是原有的排水体系被打乱,公路两侧的路沟被填平种植,造成严重田间排涝不畅,大面积的积水不能排到干支渠道。四是有的村庄沟渠被平整成道路,形成田间竹节沟,由田间通向村级排水发生困难。
2.4 排涝工程体系不完善
全县共有骨干排涝渠道7条,分别是冠堂渠、老二干渠、新二干渠、三干渠、青年河、长顺渠和鸿雁渠,近几年,加大排涝治理,投资8649.27万元清淤治理了冠堂渠、青年河和新二干渠、三干渠一小部分,清淤土方达到541万立方米,清淤长度73.64km,基本形成了重点排水区域条件较好。另外,从去年开始实施全县防洪除涝治理,目前已治理沟渠271条,清淤土方225万立方米,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除涝体系。但是,现主要排涝渠道和支渠多年未进行综合治理,田间排水支渠支沟较少,淤积严重或平整复耕,不能形成主渠、支渠、支沟的完整的排水网络。
3 对策
3.1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规模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加大对骨干排水渠道的综合治理力度是治理内涝灾害的重点,在治理好骨干排水体系的同时,着重治理乡村的支渠支沟,合理规划,加大对乡村防洪除涝治理资金的投入,做到沟通渠、渠通河,田间积水快速排出的排涝构架。
3.2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治理再好的沟渠也需要养护管理。在以往的工程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输水干渠及配套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管理及维护,特别是村级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对村级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充分利用,并建立管理维护制度,对骨干排水支取支沟可采取划界确权的方式,进行确权责任管理,县水务部门和乡镇共同拿出专项资金,建立奖惩机制,同时落实行政责任制,管理的责任主体在乡镇、村委会,县水务部门进行监管,并对支渠、支沟的责任管理权进行拍卖,加强确保水利排水体系和工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近两年,年降雨量偏少,排水通道相应顺畅,又在低洼易涝地开挖沟渠,基本达到沟沟相通,形成畅通的排水体系,但是由于连年使用,沟渠淤积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全县进入沟渠治理的一个高潮,主要骨干河道灌排两用已具规模,结合引黄、引卫灌区综合能力的提高、对部分灌、排渠道进行调整、治理、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的。冠县主要对中、东部易涝乡镇的排水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实施,现已治理沟渠270余条,开挖土方220万方立方米,当地群众不再在为内涝排水而犯愁。
论文作者:姚玉燕,王春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冠县论文; 沟渠论文; 全县论文; 降雨量论文; 支渠论文; 支沟论文; 内涝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