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东苑小学,自办学以来一直践行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创新开发了“四箱一谣”、“四有德性”的养成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德育系列课程,形成了东苑特有的七彩德育文化。
随着“适性课程”的开发,我校不断开设具有品牌效应的地方特色精品课程,“德育作业”就是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应运而生的。它在学生的品德培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我校深化课程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德育作业”的提出
基于把课内品德教学内化为学生品质的需要,教材有明暗两条线索。从明线看,以儿童的生活时空为序,基本遵循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不断向外延伸的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相应地考虑课内的道德规范和品德,要求在课后延伸深化,让学生将品德教学的内容内化为他们的良好品质。如以“我爱我家”专题拓展为每天给不同的长辈打个温馨的问候电话、学着洗衣服、每天为家里倒垃圾等德育作业。从暗线看,每册以相对集中的核心教育主题的方式,将学生生活或者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者问题,隐含于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这也要求我们将这些教育主题落实到学生实实在在的一言一行中。如以“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主题拓展为每天夸奖一位同学,每天帮助一位同学做一件事;以“学会感恩”主题则拓展为每天给一位老师写几句感谢的话,每天向学校、小区保安或保洁员道一声“谢谢”等作业。
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实施德育的需要,德育不应该仅仅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任务,也应该由家长、社会一同携手,形成一种全方位实施德育的局面。这就涉及到三种比较典型的群体问题:1.“90后教师”,尤其是90后班主任的成长问题。“90后”是在千娇百宠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对如何带好学生、与家长沟通、如何建立班级管理自信充满了困惑,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给予他们看得见的指导、用得到的思路、做得起的方法。“德育作业”的开发,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2.“80后父母”,即独生子女一代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目前,“80后父母”已成为小学家长的主体,社会上关于“80后父母”负面议论也开始增多。由于很多父母本身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宠爱,独立能力有所欠缺,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上也存在种种不足。反映在培养孩子的观念上,就是重于智力培养,轻于自理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3.“隔代教育”问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孩子的特殊问题。现在父母双方都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带的孩子在我们的学生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孩子比其他的学生存在更多的问题:胆小怕生,运动能力差,沟通能力差,脾气坏,语言发育比较迟缓等。这些问题都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更创新。
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教育的随意性、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与学校教育相悖的因素,因而学校德育面临新的难题。那么,如何使学校与家庭、社会三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了学校主动、家庭促动、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呢?在各门文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用完成家庭作业的形式使学习活动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推动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那么品德教育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的特殊作业呢?学生最终是要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因此我们必须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家庭、社会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于是就有了“德育作业”。
二、“德育作业”内容的设计
在“德育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自理体验”、“健康生活”、“学会赞美”、“文明礼仪”、“服务社会”五个方面,为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内容,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出螺旋上升式的渐进性。低年级侧重“养成基本文明行为习惯”;中高年级侧重“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
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三、“德育作业”实践的探索
1.实践活动逐渐规范
在“德育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完善。2017年初,刚开始实施“德育作业”时,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布置什么作业,每周一次,全校各个年级都做同一个内容。做了几次以后,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着手改进:一是确定合理完成作业的周期,根据一个好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规律将一周一个作业改为一月一个作业。二是梯度提出作业的要求,在同一个主题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年段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三是科学设计作业内容的外延。一开始以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品质为主,后来慢慢增加了开展“反邪禁毒”的宣传、调查电子游戏的危害、开展“文明出行”的宣传、尝试维修公共设施或公共财物等服务社会的内容,使整个课程体系更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2.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
一是内容从空洞抽象到真实可感。自2017年起,学校德育团队开始探索新思路,从德育实践入手,创造性地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将空洞的德育说教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形式多样的“德育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德育作业”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健康和谐共生。事实证明,“德育作业”是一支点睛笔,不仅点亮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高度,而且,还点亮了家庭教育的新思路,真正实现了“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二是从千人一面到对症下药。我校“德育作业”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准确定位。依据学生主体性原则,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从规范行为、养成美德、弘扬传统、传承文化四个层次分别设计低、中、高段能完成的多元化“德育作业”,各班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完成该项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落实德育渗透。
三是从对象单一到效益最大。一个人的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跟社会、家庭和学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对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社会以及一代代人的深远影响。我校依据学生的学情,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通过“体验式教育”,使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将德育真正落实到日常言行中。“德育作业”使我们的德育对象不再只局限于学生,还扩展到了家庭和社会,以实现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自我德育“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在新媒体迅速扩张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在传统的德育阵地之外,不断拓展新的空间:微信、QQ、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种自媒体等都相继成为我们新的德育阵地。目前,我校的“德育作业”已形成德育新常规:一周一布置,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表彰。通过学生活动,班主任或者家长制作主题美篇,在学校公众号和家长朋友圈广泛转发。另外,一周中,学校和德育处会在每天的晨会上,表扬积极完成的孩子。学期最后,我校还结合平时的“德育作业”落实情况,考察学生,并评选“校园孝敬明星”“校园礼仪明星”等。这样,极大地释放了孩子生命的善能,激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
论文作者:王兆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德育论文; 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论文; 品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