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印度人论文,海外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已经有一个多世纪,其海外移民数量庞大,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相当大。海外印度人(包括印度侨民、已入外籍的印度移民及其后裔,后同)普遍对印度很有感情,很多人仍通过各种方式与印度保持联系。自印度独立到现在,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差别很大。本文依据有关资料探讨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转变过程、不同时期的政策特点及历史背景。
关于海外印度人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尚无较为确切的数字。印度学者和印度官方认为海外印度人是世界上第三大海外移民群体,仅次于分布在全世界的英裔和华裔群体。① 在2003年年初,印度学者认为有2000万海外印度人散居国外,世界各国都有印度人或印度人后裔。② 在2005年1月7日第三届“海外印度人节”(Pravasi Bharativa Divas)的开幕式上,印度总理辛格说,海外印度人总数为2500万人。③ 最近几年,印度人移居海外的势头不减。现在包括很多学者在内的印度人都接受了有2500万海外印度人的说法。④
海外印度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不均衡,影响力也大不相同。在有些国家,印度人只是极少数,影响甚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有些国家,印度移民及其后裔人数较多,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影响也较大;而在有的国家,如毛里求斯、苏里南、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印度人竟成了主体民族或第二大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海外印度人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当大,几年前,海外印度人的年总收入就已达到160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国民年总收入的1/3。⑤
印度人大规模移居海外的历史不算长,而且移居海外的历史背景不同,不同时期的印度移民或移民后裔在所居国的生活状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关于印度人移居海外的高潮或历史分期,在印度学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分歧并不大。这里介绍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印度海得拉巴大学“海外印度人研究中心”的巴特教授(C.S.Bhat)等将印度人移居海外的过程或移民的类型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类型是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前往英属、法属和荷属殖民地的移民;第二种类型是二战后前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移民;第三种类型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前往西亚的移民;第四种类型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软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前往发达国家的移民。⑥
印度政府前外交秘书(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第一任海外印度人事务部(Ministry of Overseas Indian Affairs)部长夏尔玛(J.C.Sharma)⑦ 对印度人移居海外的分期或分类如下:发生在英国人殖民统治时期,以契约劳工(indentured labors)为代表,主要由英印当局组织的印度人海外移民活动;印度独立后,大量印度专业人士、工匠、商贩等纷纷到国外寻求工作或从事商业活动,后来也有一些实业家或商人出国寻求发展,这一阶段的印度海外移民活动完全是自发的或自我组织的,其代表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涌入海湾国家的技术工人;当前正在发生的以各类专业人士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精英前往发达国家寻求发展机会或就业为标志的印度人移民活动。⑧
实际上,如同印度近代史分期一样,将印度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是最为合适的。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就是1947年印度的独立。印度一些学者,如班加罗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贾亚拉穆(N.Jayaram),也认为将印度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是十分自然、最为恰当的。⑨ 印度的独立标志着印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印度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包括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印度的独立及印度人身份和地位的改变不能不影响到海外印度人及其与印度的关系。可以说,印度独立之前的海外印度人虽然有家乡(故土)观念,但是几乎没有祖国的概念。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海外华人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印度独立之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印度独立以前移居海外的印度人与印度独立后建立的政府(国家)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的认同也相当淡薄。印度独立之后移居海外的印度人从身份到他们与故土(祖国)的关系及感情认同都与印度独立之前的移民大不相同。
印度人移居海外有几次高峰或高潮,其移居海外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不同时期或不同方式移居海外的印度人及其后裔在所居国的生存状况也存在着差异。这也影响到了他们与印度的感情和联系,同时也影响到了印度政府对待他们的态度。
那么,不同时期或不同方式移居海外的印度人及其后裔在所居国的生存状况如何呢?(1)殖民时代的印度契约劳工及其后裔。这些印度劳工移居海外的方式是最悲惨的,他们受到的待遇也是最低的。不过,这些印度契约劳工的后代已经在海外扎根,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其收入在当地相对较好,其身份和地位同其祖辈相比已有天壤之别。(2)印度独立前以自由人身份移居海外的印度人及其后代。相对于移居海外的印度契约劳工,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已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那批在20世纪初本来计划前往英伦而最后滞留非洲的100万移民,他们在当地相对比较富裕,属于社会的中上层。(3)在海湾国家打工的印度移民及其后代。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印度仍有家有业。虽然目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获得海湾国家的国籍,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与当地人相比差距甚大,但已经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目前他们在海湾国家虽然仍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但收入与印度国内的普通老百姓相比却高出很多。(4)20世纪60年代后移居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国家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及其后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获得所在国的长期居留权或加入所在国国籍。现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商界成功人士或实业家,有的则是高科技人才或大学教授。
相比较而言,印度政府对前三类海外移民比较忽视,而对第四类海外移民则非常重视。长期以来,第四类海外移民不断要求印度政府调整其海外印度人政策(包括承认双重国籍)。印度政府正是为了他们才对其海外印度人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改变。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基本上是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正如巴特等印度学者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是相当冷漠的,在印度独立后长达50年的时间里,印度政府对在印度独立前自印巴次大陆移居海外者特别是那些契约劳工的后裔是不予承认的,也没有建立任何官方或正式的渠道与那些海外印度人群体进行联系和交往。⑩ 而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部分海外印度人曾经遭受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迫害和驱逐。
1962年,缅甸吴奈温政权突然实施新的对待外国侨民的政策,在缅甸的外国人或具有外国血统的缅甸公民被视为对缅甸国家安全的威胁。在缅甸的印度移民人口众多,他们自然成了这一政策的主要受害者。1964年5月,缅甸政府开始大规模驱逐境内的印度人。1964年,共计有30万在缅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11) 其规模之大几乎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人逃离缅甸的人口数量。当时,印度政府曾专门派遣飞机、船只,帮助印度移民返回印度。
另一起比较重大的排印事件于1972年发生在非洲的乌干达。1962年乌干达获得独立时,该国80%的商业和75%的工业被控制在亚洲移民手中,而南亚人是乌干达亚洲移民的主体。当时,在乌干达的南亚人达7.74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印度人。(12) 虽然独立后的乌干达仿效肯尼亚通过《国籍法》和《劳工许可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对其境内亚洲移民的经济活动进行限制,但当地亚洲移民的经济实力仍然很强,生活水平仍然较高。这种情况在1971年军人独裁者阿明(Idi Amin)攫取乌干达政权之后才发生急剧变化。1972年,阿明政府驱逐了9万名亚洲移民,其中包括大批已经获得乌干达国籍的亚洲移民的后裔。在被驱逐的9万亚洲移民中,有5万人是印度人(包括印度裔)。这9万人最后分别去了英国(2.9万人)、加拿大(0.6万人)、印度(1万人)、巴基斯坦(0.02万人)和美国(0.1万人)等地。(13)
在20世纪60—70年代,反殖民统治与民族独立运动是时代的主题,印度政府也不可能在上述两起排印事件中有更积极的作为,而只能面对现实、低调处理。
由于印度政府不承认独立以前移居海外的印度人与印度有任何关系,在印度独立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海外印度人与印度政府也没有任何正式的交往。有的海外印度人也曾返回家乡,与自己的亲戚或家族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不过这种联系主要是探亲,较少有经济活动(如投资或经济合作),更没有政治目的。事实上,联结海外印度人与故土的纽带主要是文化,包括宗教、语言、艺术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外印度人前往印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到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的圣地朝拜,如瓦拉纳西(Varanasi,印度教圣城)、阿姆利则(Amritsar,锡克教圣城)等。当然,也有一些海外印度人与自己的祖籍地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乃至经济合作,在自己祖辈的家乡投资建厂或兴学助教,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过,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在印度,与海外印度人联系相对较为密切或海外印度人活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邦主要有:位于北方的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位于南方的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14)
笔者认为,印度政府不重视海外印度人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当时海外印度人的实力或影响力还十分微弱、不成气候,这是不能引起印度政府重视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印度独立、建国之初,加强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促进国民对国家的忠诚是当时印度政府的主要任务。当时在印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不允许印度政府重视海外印度人,向海外移民甚至被视为与爱国主义、效忠国家是相悖的,一种简单的逻辑是:爱国者怎么会移居国外甚至成为外国公民呢?当时,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印度,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普遍存在。
第三,当时的印度政府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坚持国家之间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关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提倡不结盟。在当时的印度领导人看来,如果印度政府过于关注海外印度人,或与海外印度人交往过多、联系过于密切,则不利于印度既定外交政策的推行,甚至会引起外交纠纷,降低印度的威信和国际影响力,动摇印度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
第四,印度独立以前的政权是一个彻底的外来殖民政权,因此,独立后的印度政权与印度独立前移居海外的印度人之间缺乏相互认同,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政策也没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贯性。
第五,在冷战期间,国际社会缺乏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因此印度政府也缺乏联系并利用海外印度人的条件。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印度政府加强与海外印度人的联系并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效果。
第六,印度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在经济上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因而缺乏利用海外印度人经济实力的内部条件。只是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之后,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的重要价值才得以显现,印度政府才有了加强与海外印度人联系的愿望和举动。
总之,在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政府采取的是“忘掉”海外印度人的政策。(15) 尼赫鲁去世后的印度国大党政权也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政策。
到了1977年,情况有了转变。是年3月,印度国大党在印度独立之后第一次在大选中败北,成为在野党,人民党上台执政。人民党和后来的印度人民党(该党从人民党中分离出去,最后取代了人民党的地位)的崛起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也改变了印度的政治格局。印度的内政、外交随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政策。人民党和后来的印度人民党都是比较保守的政党,一直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印度教)色彩,它们一直与印度教的极右教派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一直以民族主义和印度教为旗号,发展、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当时出任印度外交部长、后来曾任印度政府总理的瓦杰帕伊(A.B.Vajpayee)是这股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瓦杰帕伊等人力主改变当时印度政府的侨务政策及整个海外印度人政策。
1977年11月,在一次由印度政府主办的关于海外印度人的研讨会上,当时的印度外交部长瓦杰帕伊在开幕词中表示:“每一个海外有印度血统的人都代表着印度,都保留了我们文化传统和文明中的许多方面。我们的儿女尽管离开印度在国外工作或定居,但印度永远也不会舍弃他们,更不能漠视他们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坚持不懈的忠诚和热爱,而是要永远欣赏和尊重他们这份感情。”(16)
此后,相关的学术会议不断在印度本土或在国外举行,“海外印度人”成了国际学术界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除了在印度本土之外,在印度移民较为集中的加勒比地区和美国、加拿大,这类学术活动举办得相对较多,而且影响也较大。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的圣奥古斯丁市的西印地大学,于1975年、1979年、1984年和1995年举办了四次大型的有关海外印度人的国际会议;全球海外印度人机构(Global Organization of Indian Origin)在其总部所在地纽约也曾经举办了两次关于海外印度人的国际会议;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也曾举办过以海外印度人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17)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外印度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印度政府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更是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海外印度人的成功使本土印度人感到骄傲,增强了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海外印度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和不容否认的,他们已不再被认为是印度的“包袱”。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越来越重视,也加强了对海外印度人的研究。尤其是在印度人民党执政以后,海外印度人受到了印度官方空前的重视,而印度学界对海外印度人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7年,印度第一个专门研究海外印度人的学术机构“海外印度人研究中心”在安得拉邦的海得拉巴大学正式成立,后来在北古吉拉特大学也成立了一个类似的机构。
总的说来,印度独立后所实行的移民政策和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政策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7—1973年,1973—1991年,1991年至今。三个阶段的分界线都与一些历史性的事件或印度政府的某种政策的改变有关。
在第一个阶段(1947—1973年),印度政府不支持、更不鼓励印度人移居海外,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是冷漠、消极的;而海外印度人对待印度政府的态度也几乎是同样的。那些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印度人被印度政府完全当作外国人,他们出入印度非常不方便;而印度侨民在所在国与印度之间的往返也不顺利。这一期间海外印度人与印度政府之间的关系相当冷漠、疏远。不过,由于印度是一个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在这一阶段,移居国外的印度人虽然不多,但印度公民移居国外或到国外工作、求学的权利和自由并没有被剥夺或受到限制。
在第二个阶段(1973—1991年),印度政府的劳工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消极对待转为积极支持或扶持。虽然自1947年以来印度劳工的输出一直并不是由印度政府组织或主导,但是在1973年之后,关于劳务输出问题,印度政府的态度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印度政府移民政策和侨务政策的重大调整。这是因为在1974—1994年期间有大量的印度劳工前往海湾国家打工。印度人赴海外就业或移居海外缓解了印度国内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印度政府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于是,印度政府财政部门和劳工部门的很多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印度各级政府对这种移民潮也开始大力鼓励和支持,甚至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当然,印度政府并不希望高科技人才离开印度到国外定居和就业。因此,这一阶段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仍是印度政府的一块心病。另外,在此期间,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的身份还是有着严格区分的,印侨和加入外国国籍的印度人仍受到不同的对待,加入外国国籍的印度人仍被看作外国人,在出入境、投资和定居印度等方面仍受到严格的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当今印度的海外劳工也完全被印度政府看作海外印度人的一部分,那些短期生活在国外的留学生和商人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印度政府对印侨的身份界定标准比较宽,似乎只要国民离开国门一步,其身份立马就变成了海外移民或侨民。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在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里,海外印度人的数量一路飙升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是印度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年印度实行了经济改革。自此,吸引外资成了印度政府的一项既定政策和长远目标。为了吸引海外印度人向印度投资,印度政府彻底改变了相关政策。印度政府不再抱怨人才流失,而且为了人才回流和外来投资,专门制定了与海外印度人相关的积极政策,如定期举办“海外印度人节”和“海外印度人奖”(Pravasi Bharativa Samman Awards)活动,以及实施双重国籍政策等。这意味着印度海外印度人政策的彻底改变。目前,印度政府在对待印侨和外籍印度人方面已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进入21世纪之前,印度政府也曾制定过一些措施试图加强与海外印度人的关系,但都未取得预期效果。为了制定出更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加强印度政府与海外印度人的关系,瓦杰帕伊政府决定由外交部牵头成立一个高级别的“海外印度人高级委员会”(High Level Committee on Indian Diaspora),主要任务是对海外印度人的历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海外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印度的感情和对印度政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为印度政府制订海外印度人政策出谋划策。该委员会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其负责人是时任国会议员的印度前驻英国特派使节团高级专员(18) 辛格威(L.M.Singhvi)。该委员会还有三名成员和一名秘书。三名成员之一的巴缇亚(R.L.Bhatia)曾担任过印度的外交部长,当时也是国会议员。担任秘书的是夏尔玛(J.C.Sharma),他曾任印度外交部外交秘书。可见这是一个高规格、高级别的委员会,肩负着印度政府的重要使命。这一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彻底改变。
在印度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海外印度人高级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长达百万言(英文单词)的报告,提出了系统的计划以供决策部门参考。该委员会的主要建议有:制订并实施“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PIO card scheme),即由印度政府向外籍印度人(包括印度裔和有印度血统的外国人)颁发一种特殊的证件,以方便他们出入、定居印度;举办“海外印度人节”和颁发“海外印度人奖”活动,就是将每年的1月9日定为“海外印度人节”,由印度中央政府出面每年搞一次庆祝活动,表彰在国际社会表现比较突出或有卓越成就的若干海外印度人;实行双重国籍政策,即对外籍印度人给予印度国籍,使其享有双重国籍。(19)
印度政府对这些建议非常重视,几乎照单全收。在“海外印度人高级委员会”提交“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的方案之后,印度政府马上付诸行动。紧接着,印度政府紧锣密鼓地准备“海外印度人节暨海外印度人奖颁奖大会”,就双重国籍问题展开全国性讨论,筹备成立海外印度人事务部。种种迹象表明,在修改旧的海外印度人政策方面,印度政府显示了相当高的工作效率,这体现了印度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和急迫心情。
2003年1月9日,印度政府在首都新德里召开了第一届“海外印度人节暨海外印度人奖颁奖大会”。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郑重宣布印度计划实施双重国籍政策。1月9日正是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领导独立运动的日子。选择这样一个日子作为“海外印度人节”的开幕式是用意颇深的,其意义在于强调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的重要性和印度政府对他们的重视。自2003年1月9日到现在,“海外印度人节暨海外印度人奖颁奖大会”从未间断,每次都非常隆重,当然也都非常轰动。每次活动,包括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几乎倾巢出动,纷纷与会。在每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印度总理都要发表重要演说。
在上述举措中,“海外印度人节”与“海外印度人奖”只具有象征意义;而双重国籍政策和“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印度新的海外印度人政策的核心。为什么必须实施双重国籍政策和“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呢?
由于印度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加上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商包括外籍印度人的投资进入印度比较困难。长期以来,海外印度人(主要是那些拥有外国国籍的具有印度血统的人)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在印度投资的机会,但国籍的限制妨碍了他们在印度国投资。而印度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充分利用海外印度人的财力和人力。印度政府的官僚主义和管理的低效率使得它借力海外的构想很难落实,海外印度人在印度投资仍受到种种限制,因此,海外印度人在印度的投资力度一直不大。从印度政府的角度来说,印度也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来吸引海外印度人的投资,而实行双重国籍和“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似乎是彻底消除外籍印度人向印度投资障碍的最佳途径,也是争取他们对印度认同的最佳途径。
印度的海外移民分为两类:一是海外侨民,即拥有印度国籍,但侨居国外的人;另一类是印度裔外国人,即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具有印度血统的人。印度的双重国籍政策是为后者制定的。也就是说,双重国籍政策只是对印度裔外国人而言才有意义。对于那些不能享受印度政府双重国籍政策的印度裔外国人(如有些外籍印度人所在的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而言,“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正好可以起到弥补作用。此外,印度政府还专门针对海外侨民制定了一些措施。“海外印度人高级委员会”设计的方案似乎面面俱到,印度政府似乎也尽可能考虑全面、照顾周到,然而,其双重国籍政策、“印度血统的外国人卡”计划的内容和目的似乎过于功利,明显是为印度政府的某种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真正为了照顾广大印度侨民和印度裔外国人。
2003年5月9日,关于实行双重国籍的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印度人民院(Rajyi Sabha)开始讨论,经过修改后顺利通过。2003年12月,该修正案在印度议会(Parliament)获得通过。2004年1月7日,在印度第二届“海外印度人节”开幕前夕,印度总统批准了该修正案。至此,印度于1955年制定的单一国籍的宪法条款得到了修正,印度的双重国籍政策完成了法律化程序。最后实施的印度的双重国籍政策比在第一届“海外印度人节”期间宣布的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最重要的调整是印度政府将可给予双重国籍的范围由原来的7个国家扩大到18个国家:除了原来计划中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外,又增加了荷兰、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瑞士、希腊、塞浦路斯、以色列、法国、瑞典和芬兰等11国。(20)
可以把实施双重国籍政策视为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一个转折,也可视为其改革开放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可以看出,印度的双重国籍政策是经过精心设计、深谋远虑的,同时也是有其成功之处的。在利用海外移民的力量方面,印度曾远不及中国,现在则大有改观。
注释:
①参见K.Laxmi Narayan,Indian Diaspora:A Demographic Perspective,载http://www.uohyd.ernet.in/scc/oinddiaspora/center/html。
②参见S.K.Mandal," Home Coming" ,in Chronicle,Mar.2003。
③参见The Hindu,January 8,1995。
④参见Sreeam Chaulia,The Great Indian Diaspora,载http://www.overseasindian.in/2006/feb/news/opinion24.shtmlV。
⑤参见S.K.Mandal," Home Coming" ,in Chronicle,Mar.2003。
⑥参见C.S.Bhat,Laxmi Narayan and Sadananda Sahoo," Indian Diaspora:A Brief Overview" ,in Employment News,vol.XXVii,No.38,New Delhi,December 21-27,2002。
⑦2006年初离任。
⑧参见J.C.Sharma,Indian Diaspora:Inaugural Address,载http://www.ngu.ac.in/center/Dias/index.htm。
⑨参见N.Jayaram,The Study of Indian Diaspora:A Multidispliciplinary Agenda,载http://www.uohyd.ernetin/sss/cinddiaspora/occ1.htm1。
⑩参见K.Laxmi Narayan,Indian Diaspora:A Demographic Perspective,载http://www.uohyd.ernet.in/scc/oinddiaspora/center/html。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参见K.Laxmi Narayan,Indian Diaspora:A Demographic Perspective,载http://www.uohyd.ernet.in/scc/oinddiaspora/center/html。
(15)参见Chandrashekhar Bhat,India and the Indian Diaspora:A Policy Issue,载http://www.uohyd.ernet.in/sss/cinddiaspora/occ4.html。
(16)High Level Committee on Indian Diaspora,Report of High Level Committee on Indian Diaspora,Forword,p.V.in http://www.Indiandiaspora.nic.in/.
(17)参见N.Jayaram,The Study of Indian Diaspora:A Multidispliciplinary Agenda,载http://www.uohyd.ernetin/sss/cinddiaspora/occ1.htm1。
(18)英联邦国家之间互派外交机构不叫大使馆(Embassy),而称为“特派使节团”(High Commission)。“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即相当于大使。
(19)参见High Level Committee on Indian Diaspora,The Report,载http//www.Indiandiaspora.nic.in/。
(20)参见http://www.The Indian Diasporahjy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