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秀“第二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秀“第二季”所面临的环境大不相同,投资火爆、创新艰难、政策多变。奔波于各个秀场的创业者们是这个夏天里最勤勉的“超女超男”,他们不得不秀,又该如何去秀?
唱响这个夏天的不一定是超女,也可能是创业者:奔波赶场的不一定是娱乐评委,也可能是VC。
今年6月份,创投界就有多场大戏上演。6月29日,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大连开幕,这个已有10年历史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600多位留学人员、全国20个省区市500多位政府代表、200多位高新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代表、88个海外华人团体等多方人士参加。虽然主要针对海外归国人员,这个活动依然是目前覆盖创投产业链各个环节最广泛的活动之一,对接了创业企业成长各个阶段与环节所需的资源比如园区资源、政策资源等。
6月30日,《创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1黑马中国总决赛”在京举行。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雷军,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云锋基金创始人虞锋等多位业界大佬皆现身会场,以至于主办方调侃道:“今天到场的企业创始人远远超过参赛企业数量”。除了担任主评委的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与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之外,分赛桌上还坐着创新工场投资合伙人汪华、易凯资本CEO王冉等60多位知名评委。参赛的准黑马们和到会的VC们相比,竟有肉少狼多之感。
以上两大活动已经成为创投界的品牌栏目,此外还有众多媒体、政府机构致力于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于是创业者与VC们奔波于各秀场之间,媒体、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则奔波于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不仅需要埋头创业,抬头看路,还要学会适应“超女超男”这样的新角色。新一波创业秀开始了,我们不妨称其为,创业秀第二季。
不得不秀
第一季的创业秀中,前央视著名制片人王利芬制作的《赢在中国》当属央视名牌栏目。这个栏目创办至今,吸引了几十万名创业选手、3000万元的风险投资以及近500位企业家担任评委,其中包括马云、史玉柱、柳传志等著名企业家,其总决赛收视率是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财经节目的300多倍。以选秀、竞赛的方式对接创业者与资金,早期的这一栏目已经颇有超女超男的娱乐化操作倾向——不会推介自己的创业者基本上无缘奖金。
由第一财经、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谁来一起午餐》,则是采用了脱口秀的方式。从竞争中胜出者将获得与知名企业高管共进午餐的机会。午餐后,这位高管决定是否收选手为徒,成为其职场导师。相对于赛场比试,脱口秀赋予了更为轻松自如的交流环境,延伸了创业者与导师之间的对接时间。
第一季创业秀励志效用更为明显。当时提供的奖金总量相对有限,创业者在资金获取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所获资金额度无法与现在相比。好在这两年海外国内上市时间窗口打开,2006年春开始播出的《赢在中国》总算迎来瓜熟蒂落的时候。去年10月,深圳市全球锁安防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英国AIM股票市场挂牌交易,成为《赢在中国》活动举办以来首家成功上市的企业。
《赢在中国》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即宣告解散。2009年5月,《赢在中国》停播。王利芬的解释是,同时负责好几个栏目的她忙不过来。事实上,近几年,类似的活动却在遍地开花,创业秀第二季所面临的环境已大不相同。
在上市渠道增多、全球金融危机仍待恢复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海外资金看好中国行情,纷纷流入中国找寻出路;中国民间投资热情也持续高涨,各类VC越来越多,创投市场不差钱了。在温州,不少人受伤于山西煤矿改制,对房产调控也开始观望,手头资金又要寻找出口,于是开始转投消费类甚至互联网企业。“煤老板也玩互联网”,为了寻找更专业的资金管理者,“帮我们看看有什么好的GP”,成为不少新近冒头的LP们的口头禅。“有好的项目一定介绍给我。”这是VC、PE们的常用语。
这使得2011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表现尤为惊人。清科集团数据显示:募资方面,共有81.03亿美元巨额资本涌入中国创投市场,再创新的历史高点;投资数量继续攀升,投资金额已超越2010全年总量;退出方面,IPO继续活跃,境内资本市场成为IPO退出“集中营”,创业板效应日益突显。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创业者的大潮之中。创投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暴露了很多新问题:项目同质化严重,但创业者们的调研不一定能精确反映这一问题:各类创业者水平参差,膨胀的VC队伍也良莠不齐:海归创业者的双重国籍、拖家带口回国的成本等等,则是亟需待解的老问题。为创业者创设与资金、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对话平台,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海归创业比以前更加容易。”在大连举办的海创周上,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直言不讳,“当我们1993、1994年回到国内的时候,做互联网远远超前于市场任何人。现在大家再想做到这一步已经变得非常难,不管你是哪个领域。”虽然没有原创技术,但从应用层面来说,中国与国外的创业距离间隔已经越来越短,大的巨头也已经产生。因此,尽快对接资金,抬高资金门槛也成了手段之一。同时,多接触一些VC,可以检验你的创业理念,发现商业模式潜在的缺陷,在这一点上,VC们充当了项目成败评判的“过滤器”。
还有一个必须上“秀场”的理由是,现在的创业者正在低龄化,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缺乏创业者所必须配备的一些能力训练。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曾对此做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以前,35岁左右是海归创业者们回来的平均创业年龄,“比如说研究生学习5年,再工作5年回来创业。现在年龄向低龄化发展。”
尤其是那些在海外已经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的人来说,去多个秀场走一遭,了解各地政府的环境与政策,也十分必要。比如有些创业者,如果只考虑其所选择的领域的话,可能首选北京,但是在深入了解了北京的交通环境、车辆限购政策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问题之后,或许会改变主意。“比如摇号拿不到的时候,留美博士回来开惯了车的在北京买不到车,这样一个刚性条件就阻止了很多决心把公司办在北京的创业者。”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创业导师、北京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夏颖奇认为,“(有些海归)在北京连个车都买不到,就不愿在这儿办企业。”
为了尽量避免创业时所遭遇的瓶颈,创业者要在大量投入之前争取VC们的“过滤”与资金支持,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创业环境与政策,各地政府与园区则需要集中了解各类创业者的真实需求。创业秀,不得不秀。
“选秀”基本功
“超女超男”对于创业者们是个新角色,尤其是很多技术类工作出身的创业者,辗转于各大秀场之时,需要多多修炼一些选秀基本功。
“创业者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只讲自己才明白的术语,讲自己才明白的逻辑。”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容易把自己说的事、做的事说得很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说得再大没有意义。”
这需要创业者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学习一些必备的自我营销手段。在各种创业秀的现场,创业者们只有有限的时间介绍自己的公司和项目,即使在一些没有硬性规定时间的场合,创业者们的自我营销也依然适用于30秒电梯理论。
30秒电梯理论来自麦肯锡公司,其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直奔主题与结果。麦肯锡认为,通常人们最多只能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
然而,即使创业者规避了这两大错误,也有可能在一些秀场收获并不那么愉快的体验。这并非全是创业者的错。
一些选秀场合中,不乏不那么专业的VC,或者某一类VC评委十分集中,而某些创业者不幸成了论坛或者活动的非主流,即使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也可能被VC们直呼看不懂。
这需要创业者们拥有真正的超女心态,以足以应付各种绯闻、危机事件的强大心态,迅速调整,迎接下一个秀场的活动。而这恰恰是不少创业导师担心创业者们难以做到的。
夏颖奇就认为,不少创业的海归,年龄越来越小,又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惯了,“承受挫折的心理可能准备不足”。
创业者们还需要换位思考,对VC们关心的问题了如指掌。比如VC们看重原创技术储备与团队,如果前者做不到——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创业者面临的问题——那么就从团队建设上寻找闪光点。在“2011黑马中国总决赛”现场,虾米网创始人就重点介绍了公司主要骨干都曾在阿里巴巴等公司有着带团队的经验,赢得评委们不少加分。
可以想见,未来还有越来越多创业者奔赴各个秀场,这其实是他们在创业早期就锻炼公关营销的机会。现实情况会更为复杂,在此,我们不妨看看著名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合伙人Mark Suster对于公关营销教训的总结。
Mark Suster的这份总结主要针对早期初创企业,也是针对各路黑马或准黑马们:1.适时保密。如果仍处于打造产品、测试市场的早期阶段,最好还是保密。2.适度开放。在一些不得不说的论坛上,如果碰到对你感兴趣的VC,可先泛泛而谈,说说公司意欲竞争的领域。3.营销当下,而非未来。4.好产品是王道。5.不要早早亮出底牌。不要急于宣称自己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第一”,据本文作者观察,黑马大赛上就有企业可能还没有进入某领域前三的位置却言必称第一,反而令评委们心生反感。6.紧盯目标受众。7.不要听信炒作。8.不要被竞争对手蒙蔽,脱光衣服大家都一样。9.建立媒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