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反分裂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2X(2004)04-0011-04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我们同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实质上是一场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的斗争。
一、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形势
(一)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形势严峻,责任重大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历来是个多事之地,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疆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与8个周边国家接壤,这一特殊的周边环境,决定了新疆成为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分裂渗透的重点。
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一直以来都是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是政治领域的斗争,其核心是政治问题,民族分裂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搞新疆独立;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争夺群众、争夺人心的斗争。在斗争的手法上,他们既采取文的一手,又采取武的一手。前者通过宣传、鼓动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来煽动民族仇视和宗教仇视,后者采取极其恶劣的暴力恐怖活动,直接向我们党发起挑战。民族分裂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宣传活动影响面很广,而且其分裂宣传活动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它在全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所有的人都是他们宣传、鼓动争取的对象。这两条战线的斗争都是特殊形式的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思潮风云激荡,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利用多种形式搞意识形态渗透,以求实现其“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说,在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起历史决定作用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不战胜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一切军事的、政治的和外交的胜利都会前功尽弃”。在美国看来,意识形态的斗争比飞机、导弹等杀伤力强的武器更能摧毁人、更重要,美国在文化上投入1美元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开支5美元军费之功效。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预言:“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从政界人士到知识界,从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大失控》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西方一直采取的策略是首先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攻心开始到实现颠覆政权。所以,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必须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用和平演变的湖水冲垮社会主义的堤坝”。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凡是要夺取一个政权,总是先造成舆论,总是要做意识形态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苏联消亡的惨痛教训就证实了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正确。有学者指出,[1]苏联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演变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西方帝国主义政治家、理论家要把做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种种措施的第一条。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在思想政治战线上,“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和汲取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
从近年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现实来看,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各方面的工作跟不上斗争发展的需要,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缺乏斗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观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不难看出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我们的渗透攻势;二是境内分裂分子与境外敌对势力相呼应,利用多种形式来歪曲历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三是印刷反动出版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前些年出现的吐尔贡·阿拉玛斯的《维吾尔人》等反动的“三本书”,这些书籍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或旗号,歪曲经过许多专家、史学家论证的新疆史实;四是有极少数怀有分裂意图的人,利用自身工作的便利条件来散布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论。
近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又出现新的情况。目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政治事件,几乎都与敌对势力的网络传播有关。网络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短兵相接”。这使得我们的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民族分裂势力的存在有着广阔、复杂的国际背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在加快,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处于低潮阶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手法多变,用心险恶
民族分裂主义同我们的斗争,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内容和手法。前几年,他们攻击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灭绝”,合理开发新疆的资源是“资源掠夺”。他们的“人口灭绝论”、“资源掠夺论”等反动论调越来越趋向于系统化、完整化。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6个观点:
(1)以泛突厥主义为代表的民族观;
(2)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观;
(3)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
(4)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历史观;
(5)以共同突厥文化论为重要特征的文化观;
(6)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否认党的正确领导和理论基础,攻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反分裂斗争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总是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力量和驾驭力量,必须保持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一)从对敌斗争的角度来看,驳倒批臭其言论
2000年9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专门就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在与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斗争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线就是宣传与舆论工作。”
民族分裂分子散布的旨在达到分裂新疆、分裂祖国,搞乱人们思想、意识,混淆视听的言论,我们必须刨根、挖根,将其揭露彻底,以正视听,使其不能形成气候。当然,形成正确舆论和改变错误舆论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只要高度重视,长期不懈地努力,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充分发挥我们党在宣传工作中的一贯优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我们的战斗力,并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最终就能够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当前在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在我们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错误思潮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文学艺术创作中,还存在着含沙射影分裂祖国、鼓吹民族分裂主义的内容。在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中,对于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全局、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决反对。对于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不能含糊。同时又要注意处理好政治是非和学术问题的关系。不能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能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以保证“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对于错误的东西,应当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二)从对人民群众的工作来讲,要把意识形态的反分裂斗争纳入到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中
在同民族分裂主义的思想斗争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对广大群众采取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教育形式,引导人民群众全面准确地了解新疆发展史、新疆民族史和宗教演变史(即“三史”),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摸清群众的思想胳络,根据不同阶层群众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做到有的放矢,使正面宣传教育收到实效。要在广大群众中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思想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处理、休闲娱乐的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宣传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结合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和反分裂斗争的新实际,紧密结合群众思想认识中提出的新问题,要用先进思想文化引导和提高群众,坚决防止和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制约和剔除它们赖以滋生的土壤,不断提高正面宣传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正面教育最好从小抓起。据统计,一部《横空出世》电影的上映,有20多万所中小学生观看了该片。学生们由衷地赞叹:上一代人真了不起。这充分反映了德育教育的巨大功能。我们党要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特别是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战线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反分裂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守住这块重要阵地。目前,宗教干预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表现在宗教干扰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插手学校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形势异常严峻,如一些教师利用讲台向学生灌输民族分裂思想,煽动民族仇恨和反汉排汉情绪,严重毒害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已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的骨干。[2]高校一直以来始终是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有知识、有能力,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善于接受新思想,往往成为民族分裂主义争夺的主要目标。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教育,使他们成为自觉的无神论者。坚持执行宗教政策法规规定,防止宗教势力向学校渗透。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个人的思想、观点、言行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要自觉提高认识,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并把它们融入到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中去。同时对自身严格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
对广大人民群众,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要用改革开放的成就,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来说明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前已述及,当今反分裂斗争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因特网对我进行“和平演变”和腐蚀。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网络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会谈及互联网时,则把意识形态渗透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她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露骨地表达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而在网络宣传方面,目前总的来说,我们不是很强。由于历史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国际互联网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声称,英语是国际互联网上的标准语言。[3]西方文化正凭借这一语言优势,疯狂地“网络世界”,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特异性由此受到严峻挑战,有人称之为“文化冲突”或“文化侵略”。现在互联网上信息有80%是美国提供的,我们提供的信息仅占0.05%,点击率更低。现在国际上共有大的网络数据库3000多个,70%以上在美国(以上数据源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挑战,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络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有学者提出,[4]在网络传播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要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网络舆论中突出宣传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
网络具有形象性。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感官来实现的。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因此感染力极强。为此,我们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启发和引导人们自觉接受正面宣传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占领意识形态信息市场,并争取更多的网上“用户”。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关键在于领导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时的讲话中就提出,要系统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的宣传重点应该是两个群体:一是基层群众,二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宣传的内容很多,如“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无神论教育等。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教育方式,让广大群众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到,各民族只有团结,国家才能发展兴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反之,如果发生分裂动乱,只会给国家、给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陷入民族纷争,最终导致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这样的教训,应当引以为鉴。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努力做好各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和突出点,并应经常化,把它与集中教育(如5月份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和“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等)结合起来进行。做到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项工作与活动之中。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学校作为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各级领导应该按“三个代表”要求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由于高校特殊的地位,其思想阵地历来是各种力量非常关注的地方,是意识形态领域敏感和斗争激烈的地方,无论是讲坛、论坛、第二课堂,还是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渠道和载体,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就去占领,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为此,学校领导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阵地问题。
第一,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学生,坚定反分裂斗争的信心,提高自觉性。第二,增强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责任感,提高捍卫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警觉性。第三,理论导向应渗透到教学、科研和一切工作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要同时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强化对舆论、课堂、社团和哲学社会科学讲座四块阵地的领导和管理,把教学有规范、学术有自由、宣传有纪律、导向有要求四者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高校阵地。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应保持认识上的敏锐性和预见性。遗憾的是,我们在宣传上和实际工作中看到的往往是对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恐惧心理,认为互联网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努力克服畏难情绪,牢牢控制舆论和防止不良文化的渗透。一般而言,在技术上难以完全控制网络信息的发布,只能非常有限地进行管理。但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制裁非法的网上传播行为。应该承认,对媒体的控制是各国所拥有的权力,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各国都大力加强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美国已着手修正通信隐私法,英国甚至已通过立法监控电子邮件,这项法律使英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唯一要求使用互联网的任何用户交出破译电子邮件和其他加密资料的密钥的国家。1997年12月30日我国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在第5条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那些有关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宣传封建迷信、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的非法信息。[5]我们要在网络传播中大有作为,努力创办更多的“红色网站”,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努力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维护党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利用网络优势,使思想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提高及时性,增强实效性。同时,要从资金、技术上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事业的投入力度,抵制敌对势力广播和周边民族分裂组织的敌对宣传,禁止在校园里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收稿日期:2004-06-01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