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培[1]2001年在《RS和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以郑汴间沙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1988年和1998年两期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数据,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以郑汴间沙岗地区为例进行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两个指标的引入,分析了近十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趋势,探讨了影响LUCC的驱动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明确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涵义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LUCC的研究范围、主要内容与焦点问题以及LUCC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有关国外LUCC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分析说明了RS和GIS在LUCC研究中的一些应用。主要包括RS和GIS两者结合的方式、结合的技术途径以及GIS在遥感调查中的一些应用。第叁章和第四章系统介绍了以Landsat T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目视判读方法对郑汴间沙岗地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信息提取的过程,编制出该地区1988年和1998年的土地利用图,并对解译出的土地利用图进行了面积量算和精度分析。整个过程可表示为:资料的收集与分析─TM图像的预处理(几何精校正)─分类系统及解译标志的建立─TM图像目视判读─遥感制图综合过程─注记、修饰、编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图─面积量算与精度分析。通过精度分析发现运用目视解译方法进行图像判读的精度比较高,满足此次工作的需要。第五章首先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动态度两个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量变化和利用程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十年来,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很大,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以年0.1%的速率增长,目前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开发水平。其次探讨了导致其变化的驱动力,根据其驱动力属性,将它们归结为四个方面: 二1.城镇化;2.市场、比较经济利益;3.人口增长;4.政府决策行为。最后针对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及其对策和建议。
甄佳宁[2]2016年在《基于多时相遥感的长春湿地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Wetlands)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景观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增加城市水面积、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增加旅游资源等重要作用,是城市中不可代替的重要资源。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污染排放,大量自然城市湿地逐渐消失或丧失其生态属性。研究湿地的动态变化,能够为政府部门的湿地系统规划、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查明并分析长春(包括长春市区、双阳区、九台区、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1988-2014年26年来湿地面积、类型、分布、变化与原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春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湿地信息提取和湿地变化与原因的统计分析。论文采用的数据有: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提供的TM(1988年)、ETM(2000年)OLI(2014年)遥感影像、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在方法上,本文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镶嵌、图像裁剪、辐射定标等图像预处理。在充分考虑研究区域内湿地类型的特征以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湿地分类原则,参考《湿地公约》分类系统、有关的湿地的定义,结合长春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既符合我国的湿地分类要求,又适合与本研究区域内湿地特征的湿地分类系统。将长春土地利用类型共划分成6个一级类和7个二级湿地类型。采用水体指数与阈值分割的方法提取研究区水体信息,采用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图像增强后的影像,建立解译标志,选取训练样本,进行监督分类。并利用Majority分析方法对长春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后处理工作。利用ENVI软件提供的基于混淆矩阵的精度评价方法,对最终经过人工目视解译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定。最后利用Arc 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形成长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长春城市湿地信息现状图。根据监测结果,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长春城市湿地变化,并总结分析长春城市湿地变化特征和原因。论文的主要成果有:(1)针对TM影像、ETM+影像和OLI影像,采取不同的水体指数和阈值分割法提取水体信息,分类结果表明,水体信息的分类精度很高。可见,采取这种方法对水体信息提取是有效的。(2)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本研究采用人机交互的半自动化方式即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结合的方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叁期数据的分类结果的总精度分别为89.45%、91.97%和94.45%。(3)对水体信息的提取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表明,虽然遥感本身具有实时、动态的优势,但在分类过程中,研究者的先验知识,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分类算法的理解程度均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4)初步查明了长春(1988-2000年和2000-2014年)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变化和原因。得到长春城市湿地的变化特征:1近26年来长春城市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2014年间湿地减少更为显着;2从长春湿地构成看,水田所占比重最大,湖泊、坑塘所占比重较小;3近25年来,长春湿地中只有水田和内陆湿地呈增加的趋势,其余均呈减少趋势;4波罗湖面积严重萎缩,研究区内自然湿地减少很多。(5)分析了长春湿地变化的原因及驱动力因子,湿地减少的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更应为重视。
参考文献:
[1]. RS和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以郑汴间沙岗地区为例[D]. 秦艳培. 河南大学. 2001
[2]. 基于多时相遥感的长春湿地动态变化研究[D]. 甄佳宁. 吉林大学. 2016
标签:农业工程论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论文; 动态监测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土地覆被论文; 影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