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要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不够完善,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心态上的合理引导。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出一个宽容、和谐又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真正建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思想较为简单,基本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好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1.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特定的思维,它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能够将数字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而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够归纳总结、推理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具备发现各种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拥有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各种差异。有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快速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点的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弱,不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学习中会变得很困难。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解决,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获得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使其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数学技能完美地结合,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提出一些观点,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
3.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3.1创设情境教学,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能较好地集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起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课堂情境,近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主动去思考课堂当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同小学生一起做一个游戏,首先把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只要你们说出几个相同的数,老师就能立即说出它们的和,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8个4相加”,有的说:“3个9相加”,有的说出更大的数相加,想尽办法难倒老师,结果出乎意料,老师算得又对又快,惊叹之余,都想知道老师的绝招,使学生对此充满好奇,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再引出“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一种简便算法――乘法”的知识来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给小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让大家在问题的思考中去进行思维,而且老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们的好奇心,来吊他们的胃口,“现在大家可以随便向我提问,只要让我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马上告诉大家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因为小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不了解,就会对老师的这句话产生强烈的好奇,而且在这种好奇心的带动下,他们会对老师进行测试,当然测试的结果是需要验证的,这时老师就可以让小学生随意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角度的测量,告诉老师两个内角的度数,看看老师说出的最后一个角的度数是否与他们所测量的结果一致,通过测量被怀疑的答案就会得到印证,同时这样的问题也会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这时老师就可以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再进行“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的详细讲解,这样的方法会令小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进而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真正的实效性。
而且通过这样的提问与思考过程,可以加深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拓宽他们的思路,从而得出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3.2合理把握知识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要合理重视数学课本当中的重难点知识,首先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做到合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当中所包含的一些重点及难点知识,有重点地向学生强调和讲授,最后,在讲授重难点知识的时候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数学学习。要注意进行分层的设计,并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多加练习,让学生产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例如,在学完《质数、合数》定义后,可以给学生一串数字“1、3、6、7、8、25、33、45”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判断:(1)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2)凡是质数一定是奇数吗?(3)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是几?自然数中有多少个?(4)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是几?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教师通过设疑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和锻炼,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3.3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它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从而了解学生的一些诉求,保障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思维与实际运用相连接,锻炼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例如在讲《认识货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中的人民币来向学生传授一些找钱方面的实际例子,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以及结合自己平时用钱的例子,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展开思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运用加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看到表象,还要注重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独立于传统被动学习之外,让学生真正愿意主动的学习数学,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雯柔.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229.
[2]曹英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6,(S1).
论文作者:王银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